东拼西摘[1]~~[n]
前言:平素爱读书,亦喜书画之艺。然实不敢说真喜爱,只佩称叶公好龙。今来个东拼西摘,闲聊古今书画界轶闻。一来以抛砖引玉,二来凑趣。
东拼西摘[1]----最早书法真迹
陆机的草书尺牍“平复贴”是历史上最早的书法真迹。千余年来, 平复贴辗转流传,历尽沧桑。亦有卑鄙之流,想占为已有。五十多年前,眼看平复贴要流失国外。书家张伯驹夫妇,不惜倾家荡产,以四万大洋购得此贴,并妥善保管。不久有日本人欲用三十万大洋高价收卖,张老宁可贫困渡日,亦不忍出售。最后将这件宝物献给了国家。平复贴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陆机](261-303)晋吴郡(现江苏苏州)人。一作华亭(现上海松江)人。字士衡,官平原内史,太子洗马、著作郎。文学家(古代主要文学论文《文赋》作者),工章草书,几为文名所掩。今有“平复贴”真迹存世。平复贴奇崛而古质,评者谓“非中古人所能下笔”。
开心笨笨:
《平复帖》,西晋文学家陆机所书。《平复帖》,九行,尺许,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代书论家均评价较高。该帖流传曲折,民国时,书法家张伯驹不惜倾家荡产,以重金自溥心畲处购得,得以幸免流失海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堪为稀世奇珍。
开心瓜瓜:
东拼西摘[2]----二陆文翰说“文赋”
“文赋”乃西晋陆机名作,书之者众。初唐书家陆柬之年青时欲挥毫,恐玷辱名作而罢手。直到书成名就时,才成就文赋长卷,计144行,1668字。卷首明李东阳篆书“二陆文翰”四字,卷后有赵孟頫、李倜 、宋濂、刘基以及孙承泽等人之跋。书作长卷“文赋”,脱胎于兰亭,又有虞书之逸致,刚柔相济,自然酣畅。文章书法相得益彰,可谓“双美”!
[陆柬之]唐吴(现江苏苏州)人。大书家虞世南外甥。官太子司仪郎。工正、行书。晚年习二王之法,得神韵。陆与虞、欧、褚并称“唐初四大家”(有以薛稷取代陆柬之者)。世传有贴“文赋”、“兰亭诗”等。
开心笨笨:
行书,前李东阳篆“二陆文翰”,沈度隶“陆机文赋,陆柬之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卷流传有绪。赵孟俯跋云:“右唐陆柬之行书文赋真迹,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人之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稀耳。”此卷书法多自兰亭中来,超逸神俊。有跋云:“其戈波之法,虽得虞秘书而变化不拘,自成一体,殆有逼永和遗迹者矣。”
兰秋:
东拼西摘[3]----“温室”易名“三希堂”
温室在紫禁城内西路养心殿西暖阁。这原是皇帝看书写字之所。乾隆十一年改名
“三希堂”。弘历《三希堂记》云:内府秘笈王羲之《快雪贴》、王献之《中秋贴》、
近又得王珣 《伯远贴》,皆希世之珍也。因就养心殿温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
藏之。这就是“温室”易名“三希堂”的由来。后来,乾隆还在“三希堂”收有魏、
唐、五代、宋、元、明的名家法书。如:魏钟繇的《千字文卷》、唐欧阳询《张翰贴》
唐褚遂良《兰亭序》等等,连同“三希”共三百多件。如今,我们到北海公园,登上
琼华岛阅古楼,便可欣赏到翰墨琳琅的《三希堂法贴》的珍贵石刻。
http://www.y00.net/dv6/dispbbs.asp?boardID=26&ID=1911本页有王羲之《快雪贴》
http://www.china-shufa.com/ldjd/01.asp?id=1346&NLSN=王珣%20&NLS=187
开心瓜瓜:
东拼西摘[4]---------李白赞美怀素的草书
雄鹰在高空搏击飞翔时会产生动态韵律的线,而草书体正好反映了运动着的类似的线,成为雄鹰"动态"的间接,曲折反映时,就会引起我们书体中的"进退色拒,若秋鹰之迅去"(虞世南<笔随论>)的联想.
李白就曾这样赞美过唐代怀素的草书:"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恍恍如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这种生动的描绘,便是怀素草书在李白头脑中所引起的动态美的种咱联想,
李白的赞美我们从怀素的<自叙帖>,<苦笋帖><小草千字文>等草书帖便可见一斑了!
(笨笨,先拥抱一个啊......帮我找找怀素的帖子贴上来.局部的也行,但最好是要清楚点的.还有,也找些温室"三希堂"的帖吧)
开心笨笨:
作者:王羲之
藏本形式:纸本
尺寸:纵23cm;横14.8cm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馆
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
王恂《伯远贴》
王珣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字元琳,小字法护。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尚书令。尤善行书,和其他魏晋名士一样,他性格也是潇洒古淡。相传他曾梦见一人,授以如椽大笔,从此以后他书艺大增,并称:“此当有大手笔事。”人们熟悉的"大手笔"典故,即出于此。其父王洽、其祖王导均是书法大家,所以史称王珣三世以能书称。然而在当时王珣之书名,当时为其弟王珉所掩,时人评论:“法护非不佳,僧弥难为兄。”然而他的传世墨迹有《伯远帖》是绝无仅有的晋人真迹,所以书法史还是留下了他的名字。
《伯远帖》,墨迹纸本,行书。五行,四十七字,现藏故宫博物院。在“三希”中,王羲之真迹已不复存世,《快雪时晴帖》只是唐朝摹本,《中秋帖》则可能为宋代米芾临本,而惟独这件《伯远帖》是货真价实的晋朝真迹,是“三希”中唯一真正的“晋韵”,可以说是在丰富的书法艺术历史遗产中的头等宝贝了。此帖是王珣致亲友的一封书函,可能以短颖硬毫为之,故笔画瘦劲,转折也锋芒较露,多有侧锋笔意,结体开朗中寓严谨,以敧侧取势,俊逸而流畅。因不是勾摹复制,所以气息舒展自然,我们可以想象出当初作者临池挥毫时的自由松弛之状。于此帖明董其昌跋有:“珣书潇潇古澹,长安所见墨迹,此为尤物,足见东晋风流。”清安岐《墨缘汇观》评其曰:“有自然沉着之气。”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到东晋,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思想。再到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平和。”此帖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由于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士人们力图摆脱残酷的政治束缚,在艺术的天地中寻求一种自由的精神解脱,如果你有足够的想象力,那么就可以从这件书法作品中窥看出当时文人心灵内在的灵魂声音。
王献之《中秋帖》
作者:王献之
藏本形式:
尺寸:
馆藏地: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
《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中秋帖》释文: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钟繇《宣示表》
宣示表:钟繇小楷。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现在传下来的是逸少的临摹本,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是元常的杰作,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
唐、欧阳询《张翰帖》
亦称《季鹰帖》,欧阳询书。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 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 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褚遂良《阴符经》
大字墨迹,传为褚遂良书。纸本,楷书96行,共461字。
传为褚遂良所书的《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迹皆很小,难窥庐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此帖不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起落多参以写经笔法,写得自然古朴。元杨无咎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
(注:因找不到“东拼西摘--3”魏钟繇的《千字文卷》、唐褚遂良《兰亭序》故转了两人其它的贴子,朋友可以欣赏一下。)
兰秋:
东拼西摘[5]------以诗论竹第一人
唐朝画竹名家萧悦,常用绿色画竹,很有雅趣。他很珍爱自己的作品。有一次,他画了十五竿竹,送与白居易。白居易为感谢他的盛情,作了一首《画竹歌》:“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毕真,丹青以来惟一人。人画竹身肥膛肿,萧画茎瘦节节疏。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这是“以诗论竹”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