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2000年1月28日,黑龙江泰赉火车站。
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没有花圈,没有哀乐,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在众人的簇拥下捧着骨灰盒迈着沉重的步履登上了南下的列车。老人喃喃地呼唤着:“小刚,咱们回家哩,爸爸接你回家哩。”此时,一位手拄拐杖的老人从车站门口奔来,他呼喊着:“小刚,你慢些走啊!爸爸送你来了!”老人透过车窗把脸紧紧贴在骨灰盒上,任凭泪水横流。火车就要启动了,两位老人的手紧紧得握着,松开又握上,没有言语,汩汩的泪象人们讲述着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1996年2月,刚从驻京某部队复员的山东梁山籍战士赵小刚以精湛的驾驶技术和优良的军人作风被北京宝利公司聘为总经理专车司机,按公司规定,试用期三月后既签定正式聘用合同,基本月薪2800元。这对于来自农村的赵小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战友们更是羡慕。赵小刚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工作勤勤恳恳,对老板忠心耿耿,深的老板赏识。老板唯一不满意的是,他爱打抱不平:每次出车看到不平的事他总爱上去说几句;特别是车祸,他也总爱向前帮上一把。老板几次说他,他总说:“没办法,当兵的出来都这样”。
转眼试用期即将结束,还剩3天就要签正式合同了,赵小刚很兴奋,他在家的信中说,他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一定先给父亲买一台周林频谱治疗仪,因为父亲患有骨质增生。5月7日,刚从大连长途回来的小刚感到身体有些不适,疲乏得很。他想请假休息,可是老板下午又要去天津办事。他只好强打起精神出车。为了提神,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可是惨剧还是发生了-----
当车行至京津高速公路杨村路段时,突然一个人穿过公路护栏向对面冲去。赵小刚猛踩刹车,已经晚了。只听“砰”的一声闷响,一个重重的身体从车前腾空飞起,他脑子一下楞了,老板也呆了。停下车,赵小刚飞一般地冲了过去,那个青年人已经死在血泊之中。当时正值黄昏,老板见四周没人,也没有过往车辆,对惊魂未定的小刚说:“快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小刚简直不相信老板会说出这样不负责任的话。他说:“我不能走,不论事故怎么处理我必须先报警。”老板火了:“你知道吗?如果你报警,不仅要受几万元的损失,而且我们的工作也会受到干扰。我让你走,否则回去马上辞退你。”“做人要讲个‘仁’字,我不想做肇事逃逸者。况且这也不是一个退伍军人能做的事。虽然他已经死了,可这是一条生命。我必须向警察和他的家人有个交代。不论责任多重,我都会独自承担。”说着赵小刚用手机拨通了122交通事故报警中心。交警们很快赶到事故现场,拍照、勘察、询问、经现场分析和有关交通管理条例,在高速公路上出现此类交通事故司机不承担任何责任。死者的身份也已经查明,从身份证和北京劳动部门颁发的劳务证上得知,死者叫黄得军,黑龙江省太赉县东坨人。处理完现场后,赵小刚把工作证丢给老板,说:“对不起,我没有尽到司机的责任,给你添了不少麻烦,试用期没有通过我只好先炒自己了。最后我只想送您一句话,一个不懂得如何做人,没有责任,不讲仁义,只注重金钱的老板是不会关心他的员工的,这样的公司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老板是后悔,再三挽留,赵小刚还是离开了公司。
离开公司的赵小刚并没有走出这场事故的阴影。5月12日,当他获悉死者的父亲从东北来领尸时,不顾朋友的反对专程赶到老人住处“负荆请罪”。在一家部队招待所里,他见到了死者的父母。父亲黄清渭衣着破旧,老年丧子的打击使两位老人都显得即苍老又憔悴,红肿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没有人介绍,赵小刚一下子跪倒在老人的面前,他知道任何言语都表达不了他愧疚的心情。老人的大女婿得知他是肇事司机,上去就要打,被老人拦住了。老人忍着悲痛把他扶起来说:“孩子别怕,讲讲经过吧!”赵小刚流着泪讲完,老父亲问:“小军最后说了什么吗?”赵小刚摇摇头。老人禁不住紧闭双目,仰天长叹:“他才19岁啊!”老人用手拍了派赵小刚的肩膀说:“孩子,伯伯不怪你,谁家没有亲人,你也不是故意的。”有谁见过如此通情达理的父亲!赵小刚再也抑制不住自己,蹲在地上失声痛哭起来。
从交谈中赵小刚得知,老人生活在东北农村,靠种地为生,家有两个女儿都已出嫁。死者黄德军是他们唯一的儿子,高中没有读完就出来打工,谁知。。。。。。面对事故处理意见,母亲和大女婿都想不通,对民警大吵大闹,而且要求交出“凶手”。可老父亲深明大义,他说:“我虽然文化不高,但明白一个理,国有国法,什么事情要有个规矩,国法保护每一个人,不会轻易去冤枉哪一个人。”老母亲似乎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只有大女婿张口闭口地要求陪钱。老人没想到赵小刚会来看他。平静朴实的语言震撼着赵小刚的心,在以后的几天里,他几乎天天陪着老人。老人要回东北了他给老人定了卧铺票并买了许多东西,又给老人的女婿500元钱,让他路上照顾好两位老人。
老人走了,也带走了赵小刚的心。望着远去的列车,他扪心自问:“老人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
1996年7月,辞职后的赵小刚先后干过保安、推销员、机械手,可他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于是回到家乡。父亲让他跟两个哥哥跑运输,可他总是魂不守舍,眼前总是浮现出东北两位老人的身影。“我要去东北打工,我要去看两位老人。”朴实的父母理解儿子的心情,他们被黄氏老人的深明大义所感动,于是同意儿子随弟弟的建筑队到黑龙江省牡丹江打工。临行前,父亲专门让赵小刚给黄氏老人带一些山东大枣和特质的棉绒。
到达牡丹江后,赵小刚才知道去太赉要坐六小时的火车。第二天一早,他顾不上休息,直奔太赉。几经周折,终于在东坨村东头的一栋破旧的房子里见到了两位老人。老人以为是在做梦,特别是躺在炕上的黄母,紧紧地抱住他,象迎接远归的游子一样,哽咽着说不出话来。赵小刚没想到老人的生活如此清苦,屋里除了一台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外,再也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更不幸的是,黄母回来不久就因脑血栓而偏瘫了,家里只能靠年过六十的黄清渭老人操持。令老人寒心的是,老个女儿见他们没有从北京要回“陪葬钱”竟弃他而去。老人感慨的说:“人一辈子不能光想钱,做人首先要讲良心。”
赵小刚到黄家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人们都很惊讶,特别是老人的两个女儿和女婿更是感到要钱的机会到了,都急不可待地踏进老人的家门,一副气势汹汹的架势,一进门就大吵大嚷。老人气得浑身打颤,说:“你们给我滚!我可不象你们那样鬼迷心窍。”老人拉着赵小刚的手,对前来围观的乡亲说:“谁家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死,可人家也不是故意的啊!小刚比我们都难受,咱不能让这个包袱压孩子一辈子啊!小刚是个好孩子,在北京他不但没躲避,还带着东西去旅馆看俺,跑前跑后,照顾的比女婿都好。今天孩子不远几千里跑来看俺,人家图个啥?按说人家没有责任,咱小军命苦啊!可小刚却一次次向俺请罪,难道人情之间除了钱就不能再有别的吗?他姐妹俩要什么陪葬费、生活费都是幌子。我还不知道他们俩的心思,老伴有病他们谁来看过一次!”老人的话说得女儿和女婿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乡亲们也指指点点的。那晚黄家一夜没有熄灯,赵小刚和两位老人挤在炕上谈了一夜。言谈中,老人流漏出对晚年生活的忧虑,在东北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如果家里没有男人连说话都不敢直言,如今唯一的顶梁柱不在了,两个女儿就这样,尽管老人没说什么,赵小刚却感到一个沉甸甸的担子压着这个家。他一遍遍地在心里问自己:我该为老人做点什么?
回到工地后,他的心情始终轻松不下来,叔叔看透了他的心思,给他派了个购料的活,不仅活轻而且可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他一有时间就去看望两位老人,他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也把两位老人当成了自己的父母。一进门,不是喂猪就是做饭,什么活都干。每次都要到黄母炕前与老人聊上几句。如果天气好,他会帮老人洗头洗脚剪指甲,从不嫌脏。有时还把老人背到院子里晒晒太阳。时间久了,老人也把他当成“顶梁柱”,几天不见他,心里就觉得空荡荡的。一想到这里,黄母总是偷偷地抹泪。这些赵小刚都看在眼里。
秋收到了,黄清渭老人偏偏摔伤了腿,13亩玉米和5亩大豆的收割全到了赵小刚的一人身上。当时工地上正直工程收尾期,叔叔实在抽不出更多的人帮他,只好让三个青年工人和他没白没黑的加班干,工友们累了可以休息,他却不能,望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豆田,他弯下腰就不敢直起,直到一口气割到他累得一头扎倒田埂上,稍微喘口气站起来再割。收玉米时,由于玉米地里空气热加上过度劳累,他四次晕倒在地里。两位老人知道后心痛的老泪纵横。为减轻他的负担,黄清渭老人曾两次舍着脸去求两个女儿帮忙,都被他们决绝了。老人心碎了,可他不忍心让小刚累下去,便对小刚说:“孩子,剩下的咱不要了,如果真把你累病了,伯伯对不住你啊!”赵小刚笑笑说:“伯伯我身体棒着呢,在部队比这累的活多着呢,再来些也没问题。”老人那里知道,这些农活他在家里从来都没干过。望着满房顶的玉米和粮仓的大豆,在看看累得又黑又瘦的赵小刚,两位老人都禁不住掩面而泣。12月,施工队任务完成,赵小刚先后看望黄氏老人20多次,不仅和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村上的人也把他当成了东坨村的一员。
⑶
1997年春节,赵小刚没有一点欢喜的心情,脑子里时常浮现出两位老人艰难度日的情景,甚至在梦中也梦到老人在呼唤他。尽管离别前,他已给老人买了年货并留下了500元钱。但黄清渭老人的腿没有完全好,黄母仍瘫痪在床上,他担心老人能否吃上热腾腾的水饺,他担心老人家的对联是否有人贴,更令他担忧的是老人年纪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他们的晚年谁来照顾?突然一个念头闪现在他的脑海里:迁户东北,亲自去照顾老人的晚年生活。在东北时,他曾给老人谈过自己的想法,黄清渭老人善意的拒绝了,老人不是不想让他落户自己的身边,小刚有自己的亲生父母啊!不能因为自己的孩子不在了而去夺他人之爱呀!何况小刚的家境富裕,生活条件要比东北强百辈。赵小刚明白老人的意思说:“没事,我不怕苦,我相信父母也会同意的,再说我还有两个哥哥,而你们身边更却没人啊!德军不在了,我让我当你的儿子吧。”
赵小刚向家人说了自己的想法,两个哥哥坚决反对,大哥说:“你已经对老人尽心了,迁户东北没这个必要。况且老人还有两个女儿,再不好也是人家亲。再说你这么一去,知道的说你上好心,不理解的还以为你要去占黄家的便宜呢!”母亲也不同意:“你年龄最小,当兵本来就够苦的了,再去东北,娘怎么舍得啊。。。。。。”话未说完就泣不成声了。唯有父亲没有反对。这位曾经当过兵的老党员能理解儿子的心情,尽管他心里有一百个舍不得,但他还是表现出了一位父亲的宽阔胸怀。老人说:“凡事不能太自私,咱确实应该
替老人家想想,没儿没女的日子怎么过,做人好讲良心,处世要讲‘仁义’,小刚的想法很对,我支持他。”老人又说:“孩子你要知道,这一去可要受多少苦啊,你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啊!”父亲的理解使赵小刚很受感动。母亲说:“如果呆不习惯,咱就回来,啥东西都给你留着。”就这样年夜饭就变成了送别宴。大年初七,赵小刚手持迁户介绍信登上了北去的列车。临行前,全家人去车站送他,父亲说:“到了东北一定照顾好自己,想家时就回来,到时爸爸一定到车站接你。全家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去竟成了小刚与家人的永别。。。。。。
⑷
“赵小刚回来了,赵小刚落户咱屯了!”这一消息如投入湖中的一枚石子激起层层的涟漪。有人感动,有人观望,也有人嘲笑,最接受不了的是老人的女儿和女婿。他们以为父母手中有什么宝贵的东西,不然赵小刚不会迁户东北。他们扬言:不管赵小刚表现如何,他都不是黄家的人,黄家的财产也没有他一份。面对天下掉下的“儿子”,两位老人激动得又是哭又是笑,乡派出所也被他的举动所感动,在了解具体情况后很快为他办理了落户手续。
既然成了黄家的一员,就要承担持家的责任。摆在赵小刚面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摆脱家庭的贫困。他首先用带来的钱还了黄母看病欠下的债,剩下的钱已不多了。初春对于东北来说是个农闲季节,无事可做的人们在家搓麻将打牌。赵小刚却没有这个闲心。他知道这个家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
为了生计,赵小刚开始艰难的奔波。
为了挣钱,他在县城蹬过三轮车,这是个很累而又被别人瞧不起的活,他却干了。见他是外地的新手,老车主们不是排挤他,就是偷偷地给他车子放气。由于刚开始干没有拉客的经验,他的生意很淡。后来发现早上客人多,便晚上留下来,一是可以拉晚上跑夜市的客人,二是第二天一早不耽误拉客。开始他没有联系到住处,只好四处流浪;夜深时他舍不得花1.5元到浴室躺椅上过夜,只好屈身于火车站的候车室门口。有时会遭到工作人员的驱赶,他就骑着车在大街徘徊,直到路边有早起生炉子的小摊位,就就在炉子旁边等待黎明。连续的劳累使他腰酸腿痛,又累又乏。有一次累得在三轮车上打盹,一头撞在吉普车上,幸好没有受伤。赵小刚在他自己的日记里记述了他这段蹬三轮车的经历:“苦累我都不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客人对我的不尊重甚至打骂,面对他们的冲动,我必须保持冷静,甚至用心去感动他们。”
1997年5月,赵小刚用蹬三轮车的赚来的钱盖了一个塑料大棚种蔬菜,谁知土地碱性太大,加上技术不到位,不但没有成功反而陪了几千元。他不气馁,又办起了家庭式的蛋鸡养殖。这一次他总结了技术不精的经验。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时,黄母的病情突然加重。为了给黄母治病他不得不卖掉所有的蛋鸡,背着黄母四处求医。两个女儿除了到医院探望过几次外,谁也没有伺候过老人一天,更没有掏过一分钱。黄清渭老人老人一气之下也卧病在床。赵小刚只好两头跑。从县城到东坨村来回50里路他每天要来回一趟,白天给黄父做饭喂药,晚上再回医院陪护黄母。医院不让陪护人员在病房内休息,他只好一宿一宿地坐在走廊里。黄母全身大小便都在床上,他从不嫌脏。护士和医生都很感动,对老人说:“您儿子真孝顺,现在这样的儿子太少了。”老人临终前紧紧地抓住他的手,泪水止不住的流,张开嘴巴却发不出一丝声音,眼睛看着他,好像在渴求什么。这是他第一次直面即将离开老人,他轻轻俯下身子对老人说:“妈妈,你会好起来的,别怕,有小刚在你身边。”老人脸上浮出微笑,慢慢地闭上了双眼。老人病重的11天里,他整整守侯了老人9天9夜。
老人出殡时,赵小刚穿上只有为自己亲生父母送葬时才能穿的孝衣。黄清渭老人不同意:“孩子,你父母都健在,我们不能这样做呀!”“伯伯,不,父亲,德军不在,我就是你们的儿子,为了自己的父母送终是应该的嘛!”老人颤抖着手给他披上了孝衣。哀幡猎猎,纸钱飘飘,当披麻戴孝、拄着哀棍的赵小刚扶灵出来时,前来送殡的亲友无不为之动容。围观的群众流泪了,老人的两个女儿、女婿也流下了惭愧的泪水,几多恩怨,几番委屈,都被泪水冲淡了。
为了偿还给老母亲看病欠下的债务,赵小刚又办起了养鸡场。不到8个月,他不仅偿还了家中所有的债务,还给老人搬回一台21寸的大彩电。赵小刚的举动不仅感动着村上的每个人,而且也赢得了一位少女的芳心。他就是老人的二女婿的妹妹胡小惠,村小学老师。他被赵小刚高尚的人格精神所感动,他觉得这样的男人才最值得信赖,也最值得爱。于是主动向他抛来绣球。赵小刚也爱胡小惠,但他有一个条件,必须等老母亲病逝一周年以后再正式定亲。这是当地的风俗。心地善良胡小惠答应了。倒是黄清渭老人“生气”了:“什么年代了,你还这么守旧,你老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在九泉之下也不会高兴的,她做遗憾的是没抱上孙子。”可赵小刚说真正的爱情不怕时间的考验。
1998年春节到了,远在山东老家的父母很希望小刚能回家过年,小刚更思念爸爸、妈妈、和全家,可他不忍心舍下老父亲独自守岁。他让回乡的同乡给父母捎去一盘录音带,道出了他思念父母、思念家乡的声音:“爸爸,娘,你们好吗?时间真快,离开你们快一年了。我在这里很好,家里人对我很好,请你们别挂念!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现在真想回到你们身边,可又不忍心让老父亲一个人在家过年,我想你们会理解我的。在这短短一年里,我懂得了许多,真正懂得了什么叫亲情、人情、良心。爸爸、娘,请你们放心,儿不会让你们失望。天冷了,请爸爸多注意自己的腰,娘你也别太劳累了。喔!忘了告诉你们了,我现在有了一个女朋友,他是个老师,等明年春节我们一起回家。。。。。。
听着儿子的声音,赵小刚的父亲落泪了,特别是父亲从别人口中知道儿子在东北受了很多苦,心里更增添了几份牵挂。。。。。。
1998年8月,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考验着全国人民。松花江、嫩江的洪水严重威胁着太赉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全民紧急动员,上堤抗洪抢险,军人出身的赵小刚更是一马当先。然而,就在人们拼命死保大堤抗击第三次洪峰的时侯他不幸牺牲了。当人们找到他的遗体时,黄清渭老人紧紧地抱着他,嚎啕大哭,一遍遍呼唤他的名字:“小刚,回家哩!小刚,回家哩!。”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又一次降到老人的头上。天为之落泪,地为之啼哭。
一纸加急电报传到了赵小刚的家乡,母亲当时就晕厥了,父亲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8月21日,老人在大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太赉。面对儿子的遗体,老人几乎要瘫痪了,他看了儿子最后一眼,说:“刚儿,来的时候你活蹦乱跳一个人,如今你让爸爸怎么接你呀!刚儿,你娘在家等你回去呢!”哭声悲天哀地。老人第一次见到了黄清渭老人,也见到了儿子的女友胡小惠。胡小惠扑在老人的怀里哭泣着:“伯伯,我咋这么命苦啊!”
赵小刚牺牲的消息在他的部队引起强烈凡响。部队不仅做出了向他学习的决定,还派慰问组到他老家和太赉慰问。他生前的战友、黑龙江牡丹江军分区干部王军、白城籍总参谋工程维护大队的干部曹立壮专程前往太赉悼念。他曾经工作的北京宝利公司老总王定思惊悉噩耗后更是痛心不已,他先后为两家老人寄去了2000元的现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动情地说:“人都说现在是金钱社会,人情淡泊,小刚的精神却一直感动着我、教育着我,我决定开展向赵小刚学习的活动,在公司营造一种爱心奉献的氛围。赵小刚的生前好友、总参文化团青年歌唱演员李荫惊悉噩耗后,流这泪为他写了一首曲《好人赞》:
[B]人说你像首歌,唱出的是情感,留下的是苦涩;
人说你像副画,展现的是浓彩,内蕴的是思索;
人说你是蜡烛,照亮的是别人,燃烧的是自己;
都说海洋多宽广,哪比你的胸怀波澜又壮阔;
都说世间真情少,你却唱出了一首感天动地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