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未来之路——反思“9•11”以来的反恐历程
反恐未来之路——反思“9•11”以来的反恐历程
解读背景
9月11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也是美国“9·11”特大恐怖袭击事件两周年纪念日。
当我们万家团圆,感受和平宁静的生活时,美国世贸大楼的废墟,还浮现在全世界人们的脑海里。两年里,世界各国纷纷出重拳打击恐怖分子,可是我们发现,恐怖事件还是不断发生,法国油轮被炸、印尼巴厘岛爆炸、莫斯科人质事件、印度孟买爆炸等等。
在这场反恐风暴里,我们或许该认真地反思,为什么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反”而不止?未来“反恐”之路又该如何?
武力不是反恐的惟一方式
“9·11”事件作为一种标志性事件表明,恐怖主义已经上升为一种极其严重的全球性威胁。此后,恐怖活动如同过街老鼠,遭到世界各国的声讨。
两年里,世界反恐斗争之所以没有取得重大成果,这和反恐中的一些“偏见”做法分不开,也与恐怖主义本身的特点有关。
武力,不能是反恐的惟一方式。恐怖分子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制造恐怖,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人们使用武力手段,清除恐怖分子是完全必要的。一些国家已经将反恐列入军队的职能之一。
但是,一味使用武力清除恐怖分子的做法,并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最佳效果。“9·11”事件后,美国对阿富汗发动战争,接着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两场战争虽然对恐怖分子进行了致命打击,但并没有清除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非常复杂。它既是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等各种矛盾的综合产物,又有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背景;贫困、发展差距拉大、各种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等也是刺激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只依靠武力,不采取综合措施,是难以彻底清除恐怖主义的。
认识不统一方向不一致
恐怖分子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使恐怖活动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威胁。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对付日益猖獗的恐怖活动。“9·11”事件后,美国开始在国际上组织反恐联盟,各国纷纷响应。
如何界定恐怖主义,各国没有统一认识,对恐怖主义的本质、动机和目的等也有不同的解释,加之各国又推行以本国利益为主的外交政策,导致在对待恐怖主义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标准。
比如,在如何对待俄罗斯车臣地区武装问题上,俄罗斯与美国就存在过意见不一,俄罗斯认为车臣武装是恐怖组织,美国却不承认。美国的做法,曾严重影响了俄罗斯对国际反恐的热情。再如,在对待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斗争的问题上,美国也是采取不同的态度。美国把巴勒斯坦人的暴力行动称为“恐怖行动”,而对于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采取的暴力行动,却视而不见,这严重挫伤了阿拉伯世界对反恐的热情。
虽然恐怖主义具有国际性,反恐需要各国通力合作。但在反恐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利益分配出现了矛盾,这些也是影响反恐进程的重要原因。
当今,恐怖分子实施恐怖活动,不但运用传统做法,如劫持、暗杀、绑架、爆炸和投毒等,同时,也采取高技术手段,如计算机病毒攻击、核生化武器攻击和信息攻击等。恐怖活动在机动性、灵活性和隐蔽性等方面明显增强,这无疑也加大了反恐斗争的难度。同时,恐怖活动向匿名、异地方向发展的趋势增强,也给反恐斗争增添了难度。
反恐治标更要治本
国际社会在反恐斗争中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暴力并未根除。恐怖主义正向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面对这样的形势,世界各国别无选择,只能以极大的热忱和相当的力量,投入到这场战争中。
值得注意的是,反恐斗争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我们应当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消除“激励”恐怖主义产生的因素。
恐怖主义根源复杂,它产生于社会各个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穷国与富国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拉大,形成了不满和紧张关系产生的土壤。
消除贫富差距,应是国际社会和各国给予重视的课题。消除贫困、缩小贫富间的差距,是根治恐怖主义的一剂良方。此外,国际社会必须努力建设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新秩序,世界各国在一个公平、合理、公正的秩序中生存、发展和竞争,才能更好地清除“激励”恐怖主义产生的各种因素。
加强国际合作势在必行
恐怖主义既表现为全球性,也表现为地区性。反恐斗争中,有些方面要加强全球国际合作,有些方面要加强地区性合作才能有效,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对付日益猖獗的国际恐怖活动。
目前,国际上已有许多具有反恐合作性的条约,如《东京条约》、《海牙条约》、《蒙特利尔条约》、《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等。国际社会应该利用现有的这些国际条约,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反恐怖合作机构或确立机制。各国或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大会、国际刑警组织和国际民航组织等要加强反恐协调,全面落实国际反恐条约的要求。
“9·11”事件后,许多国家签订了以反恐为目的的相关协议,成立了联合反恐机构,加强了情报的交换与共享,开展了联合反恐演习,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在这些方面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应继续得到贯彻。
各国还应加强地区和国家间的合作。在地区合作中,上海合作组织起到了积极作用。上海合作组织在“9·11”事件后,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上海公约》,成立了“反恐工作小组”,举行了联合反恐演习,培养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化和谋求共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上海精神”,确立了在大小国间共同倡导以安全先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上海合作组织的这一做法,对国际社会及其他国家间的反恐怖合作具有参考价值。
继续加大反恐力度
各国反恐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国际社会的反恐工作进展。
国际社会反恐,必须有各个国家的积极配合。各国政府应高度重视反恐工作,建立反恐部队,加强对恐怖分子的安全防范工作,确立“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尽可能地减小恐怖活动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一是建立专门处理危机事件的反应机制。在政府和军事部门,建立强有力的反恐情报、侦察、评估和协调机构,及时准确地对恐怖活动做出反应。二是建立训练有素、精干内行的反恐突击部队,坚决打击恐怖活动。三是强化防范恐怖主义的法律。各国应根据本国情况,制定有利于审判恐怖分子、打击恐怖活动的各种法律制度,严惩恐怖犯罪行为。四是加强枪支、爆炸物的管理。五是加强反恐怖的科研工作。当代科学技术为恐怖分子利用高技术手段进行恐怖活动提供了条件。要有效地同恐怖主义作斗争,提高打击恐怖分子的威慑力,就要加强反恐的科研工作,提高反恐的技术能力。
另外,也要提高个人反恐意识。恐怖分子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只要人人都认识到反恐的重要性,人人都起来反恐,恐怖分子就没有了藏身之地,恐怖活动也就无法进行。可见,个人反恐意识的提高可极大地促进反恐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提高反恐效果。(中国青年报/国防大学韩旭东 于军)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反恐未来之路——反思“9•11”以来的反恐历程
解读背景
9月11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也是美国“9·11”特大恐怖袭击事件两周年纪念日。
当我们万家团圆,感受和平宁静的生活时,美国世贸大楼的废墟,还浮现在全世界人们的脑海里。两年里,世界各国纷纷出重拳打击恐怖分子,可是我们发现,恐怖事件还是不断发生,法国油轮被炸、印尼巴厘岛爆炸、莫斯科人质事件、印度孟买爆炸等等。
在这场反恐风暴里,我们或许该认真地反思,为什么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反”而不止?未来“反恐”之路又该如何?
武力不是反恐的惟一方式
“9·11”事件作为一种标志性事件表明,恐怖主义已经上升为一种极其严重的全球性威胁。此后,恐怖活动如同过街老鼠,遭到世界各国的声讨。
两年里,世界反恐斗争之所以没有取得重大成果,这和反恐中的一些“偏见”做法分不开,也与恐怖主义本身的特点有关。
武力,不能是反恐的惟一方式。恐怖分子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制造恐怖,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人们使用武力手段,清除恐怖分子是完全必要的。一些国家已经将反恐列入军队的职能之一。
但是,一味使用武力清除恐怖分子的做法,并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最佳效果。“9·11”事件后,美国对阿富汗发动战争,接着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两场战争虽然对恐怖分子进行了致命打击,但并没有清除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非常复杂。它既是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等各种矛盾的综合产物,又有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背景;贫困、发展差距拉大、各种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等也是刺激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只依靠武力,不采取综合措施,是难以彻底清除恐怖主义的。
认识不统一方向不一致
恐怖分子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使恐怖活动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威胁。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对付日益猖獗的恐怖活动。“9·11”事件后,美国开始在国际上组织反恐联盟,各国纷纷响应。
如何界定恐怖主义,各国没有统一认识,对恐怖主义的本质、动机和目的等也有不同的解释,加之各国又推行以本国利益为主的外交政策,导致在对待恐怖主义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标准。
比如,在如何对待俄罗斯车臣地区武装问题上,俄罗斯与美国就存在过意见不一,俄罗斯认为车臣武装是恐怖组织,美国却不承认。美国的做法,曾严重影响了俄罗斯对国际反恐的热情。再如,在对待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斗争的问题上,美国也是采取不同的态度。美国把巴勒斯坦人的暴力行动称为“恐怖行动”,而对于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采取的暴力行动,却视而不见,这严重挫伤了阿拉伯世界对反恐的热情。
虽然恐怖主义具有国际性,反恐需要各国通力合作。但在反恐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利益分配出现了矛盾,这些也是影响反恐进程的重要原因。
当今,恐怖分子实施恐怖活动,不但运用传统做法,如劫持、暗杀、绑架、爆炸和投毒等,同时,也采取高技术手段,如计算机病毒攻击、核生化武器攻击和信息攻击等。恐怖活动在机动性、灵活性和隐蔽性等方面明显增强,这无疑也加大了反恐斗争的难度。同时,恐怖活动向匿名、异地方向发展的趋势增强,也给反恐斗争增添了难度。
反恐治标更要治本
国际社会在反恐斗争中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暴力并未根除。恐怖主义正向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面对这样的形势,世界各国别无选择,只能以极大的热忱和相当的力量,投入到这场战争中。
值得注意的是,反恐斗争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我们应当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消除“激励”恐怖主义产生的因素。
恐怖主义根源复杂,它产生于社会各个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穷国与富国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拉大,形成了不满和紧张关系产生的土壤。
消除贫富差距,应是国际社会和各国给予重视的课题。消除贫困、缩小贫富间的差距,是根治恐怖主义的一剂良方。此外,国际社会必须努力建设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新秩序,世界各国在一个公平、合理、公正的秩序中生存、发展和竞争,才能更好地清除“激励”恐怖主义产生的各种因素。
加强国际合作势在必行
恐怖主义既表现为全球性,也表现为地区性。反恐斗争中,有些方面要加强全球国际合作,有些方面要加强地区性合作才能有效,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对付日益猖獗的国际恐怖活动。
目前,国际上已有许多具有反恐合作性的条约,如《东京条约》、《海牙条约》、《蒙特利尔条约》、《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等。国际社会应该利用现有的这些国际条约,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反恐怖合作机构或确立机制。各国或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大会、国际刑警组织和国际民航组织等要加强反恐协调,全面落实国际反恐条约的要求。
“9·11”事件后,许多国家签订了以反恐为目的的相关协议,成立了联合反恐机构,加强了情报的交换与共享,开展了联合反恐演习,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在这些方面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应继续得到贯彻。
各国还应加强地区和国家间的合作。在地区合作中,上海合作组织起到了积极作用。上海合作组织在“9·11”事件后,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上海公约》,成立了“反恐工作小组”,举行了联合反恐演习,培养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化和谋求共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上海精神”,确立了在大小国间共同倡导以安全先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上海合作组织的这一做法,对国际社会及其他国家间的反恐怖合作具有参考价值。
继续加大反恐力度
各国反恐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国际社会的反恐工作进展。
国际社会反恐,必须有各个国家的积极配合。各国政府应高度重视反恐工作,建立反恐部队,加强对恐怖分子的安全防范工作,确立“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尽可能地减小恐怖活动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一是建立专门处理危机事件的反应机制。在政府和军事部门,建立强有力的反恐情报、侦察、评估和协调机构,及时准确地对恐怖活动做出反应。二是建立训练有素、精干内行的反恐突击部队,坚决打击恐怖活动。三是强化防范恐怖主义的法律。各国应根据本国情况,制定有利于审判恐怖分子、打击恐怖活动的各种法律制度,严惩恐怖犯罪行为。四是加强枪支、爆炸物的管理。五是加强反恐怖的科研工作。当代科学技术为恐怖分子利用高技术手段进行恐怖活动提供了条件。要有效地同恐怖主义作斗争,提高打击恐怖分子的威慑力,就要加强反恐的科研工作,提高反恐的技术能力。
另外,也要提高个人反恐意识。恐怖分子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只要人人都认识到反恐的重要性,人人都起来反恐,恐怖分子就没有了藏身之地,恐怖活动也就无法进行。可见,个人反恐意识的提高可极大地促进反恐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提高反恐效果。(中国青年报/国防大学韩旭东 于军)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