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栏目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军旅同心-旅游自驾-军旅文学 >> 原创文学 >> 温馨情感 >> 笔墨情苑 >> 正文
黛玉的小资背景(转贴)
作者:日月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2-27 1:16:22
黛玉的小资背景(转贴)
小资的灵魂,是敏感+聪明+忧郁的综合体,是追求雅致情趣和随心所欲的淡然心态。宠辱不惊,闲看庭外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舒云卷,象嵇康的归隐,板桥的难得糊涂,徐志摩的爱是自己事,正所谓文化底蕴越深厚越适于小资情结的滋生。张爱玲所描写的旧上海生活,幽暗温婉,人物细腻,情感充沛。流苏旗袍里,小资情结蔓萝花般攀延生长。 
曹雪芹的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个个兰心蕙质,才艺过人。其中,又以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最具代表。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个满口诗香,手执罗帕轻掩淡唇的如烟女子,那个被多少代人怜香惜玉、叹息垂泪的林妹妹,她的抑郁,唯美和经典,展示了传统型大家闺秀中的“新人类”形象。她外表柔弱,内心却充满睿智;特立独行,与时代、社会格格不入;憧憬未来,却无法挣脱命运的桎梏。正因她的品格,思想、感情和追求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下被束缚的女性,她便可被称之为真正别具一格的小资女人。 

  黛玉,“黛色之玉” ,体现一种寒冷高贵的气质,“愁凝歌黛欲生烟”,寒冷高贵加上淡许愁凝,组成了如诗如画的林黛玉,组成了她那如玉如黛的悲剧人生。 

  且看一下黛玉的小资背景。黛玉的前世是棵绛珠草,受贾宝玉前身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无以为报,下世为人,用一生的眼泪还他以报恩泽之惠。黛玉的今生出生在苏州,父亲地方为官,虽不能与薛、史侯门相提并论,却也家境宽裕,衣食无忧。孰料父母先后病逝,家道日渐败落,黛玉从官宦小姐落魄成了投靠亲威的寄食者。虽然深得贾府外祖母的宠爱,但终是寄人篱下,如此的身份和地位,加上她固有的敏感多疑,她孤僻、自傲个性的形成也不足为奇。 

  黛玉的超凡脱俗。“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无牵无挂自负才情,对世俗一切不感兴趣。她不为庸碌的生计发愁,不会关心柴米油盐的琐碎,更不用为家事父母操心。她厌恶吃喝玩乐的庸俗,更讨厌鸡毛蒜皮的俗事,只希望“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的心境如她淡青,湖蓝,素白的衣饰般素雅,她难了的哀怨也只是单纯的感情悲剧。谁叫她是棵绛珠草儿,你又何曾见过世间的芳草懂得人间定律? 你可会要求连天翠色学会适应红尘的翻滚?   

  黛玉的多愁善感。黛玉是水做的骨肉,内心敏感、情感脆弱。生命的易逝,人情的冷暖,使她深邃的眸子满含忧世之伤。她与宝玉感情上的挫折,更是让她痛煞心肺。唯其痛,才会有那尖酸刻薄和孤傲寡欢。她长满疮口的心灵,怎经得起大观园中迎风而涕,湘妃榻上和泪而眠。更何况,每日相伴的琴棋书画,最是牵愁引恨之物,终日哀伤愁思倍受煎熬,愁肠百结无处倾诉,焉能不病!久病缠身,焉能不使弱柳娇花凋萎!所以她悲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彷徨: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凄凉: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她更感伤: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的博学多才。大观园中,黛玉文风婉约能诗善对,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琴棋书画独占鳌头,处处追求唯美经典的情调。竹影疏动湘帘垂地的潇湘馆;墨香盈室书散落地的闺房;一脉心香拈烛抚曲的诗情;留得枯荷听雨声的画意;菊花赋诗夺魁首的骨气,海棠起社斗清新的高雅;惜物怜人纤感如丝的葬花辞;纤手描摹白纸线书的淡愁,无不体现出她清新脱俗的诗人气质。只有沉溺在诗意荡漾的生活中,她才会从生活的灰暗,琐屑与烦扰里挣脱,变得襟怀洒脱,鲜活生动起来。 

  黛玉的倔强叛逆。黛玉虽同与姐妹读书写字,抚琴呤诗,饮酒赏花,却不融于大观园中的丫头小姐太太们,她可交心的只有宝玉。对宝玉她喜怒不隐,言笑无忌,愁了,恼了,烦了,都一股脑儿发泄。她又总是倔强地掩饰自己去试探宝玉,又在宝玉说出实话之后,怒称“唐突”。她毫不忌讳世俗的偏见,独坐花亭泪读西厢,更不屑于归顺文化传统,放弃真实想法,博得众人欢心。古代女子应遵循的三从四德,针织女红,她样样不会,她只擅长诗歌,喜好博览丛书。对于她,只要喜欢,没有什么看不得做不得的。这点不难看出黛玉身上的女权主义味道,甚至是现代女性的思维。 

  黛玉的天真率直。在大观园里结社吟诗,大家常把她写的诗列为第二。这个极度自尊,以高傲目光凌视一切的少女,何尝显得偏狭,露出过“小性儿”?她常常在笑得最多、最开怀的时候,很容易地掏出真诚的赞美,折服在别人的才华面前。她和宝玉从小青梅竹马,亲密无间,不顾忌礼教上的隔阂和约束,如水的眸子里总会透出对宝玉纯洁的爱意。在每个人规劝宝玉求取功名的时候,只有她悄悄安慰宝玉不必刻意功名,大可率意而行。这便是她的率直,毕竟,她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女。 

  黛玉的爱憎分明。宝玉是她的至亲至爱,贾元春省亲,让宝玉写诗。喜欢宝玉的众姐妹包括宝钗只是在一边瞧着,黛玉却说:你且先抄写诗去。我帮你写一首。虽然也是偷偷地写,可从中表现出来的不顾一切为宝玉着想的心思让宝钗也吃了一惊。宝玉每日被花团簇拥着,她依然把心思放在他身上。她不在乎晴雯、袭人在她眼皮子底下与贾宝玉玩闹,却无论如何也不肯原谅宝玉对宝钗哪怕一丁点儿的关爱。晴雯袭人毕竟是奴才,薛宝钗却是能与她平起平坐的主子,她对宝钗的妒嫉毫不掩饰,只因所谓的金玉良缘,使她与宝玉的木石前盟化为泡影。 

黛玉的敏感多疑。黛玉虽得贾母宠爱,但过份纤细的敏感提醒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怕被人耻笑了去。她心高气傲,眼里容不下半粒灰尘,总在猜疑别人的用心和动机,唯恐有人对她怀有歧视和轻蔑。她不会和丫头们随意说笑,不会赏赐东西给下人收买人心,不会戴别人挑拣剩下的宫花,更不会点热闹的戏、甜软的糕点来讨外祖母欢心。 从贾母为宝钗庆祝生辰,她露“不忿之意”,到史湘云说她像戏台上的小旦,众人笑声附和,大为不满、怒形于色等等,无不道出她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她的气度如此狭小,却是由于内心深处解不开的隐痛——依人为活的命运。  

  黛玉的孤立无援。人,常常是孤独的,生活在大观园中的黛玉更是孤苦伶仃,她依附于统治阶层,又独立于统治阶层,这便是她致命的孤独。她渴望别人的关爱,而唯一至亲的外祖母,却是高高在上,遥不可攀。在这个人性冷,感情冷的阶层里,她的心日渐冰冷。难怪她死前幽叹:我这里并没亲人的! 黛玉是懦弱的,她必须依靠别人去生活。十几岁的女孩,离开一切扶持,走向何方?能走多远?怎样养活自己?在当时的封建家庭中,为了保证自己的“身子是干净的”,为了“出淤泥而不染”,“质本洁来还洁去”,就连死了,她还是想着要离开:“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她没有能力从这个中心脱离,竟连死时,也只能让紫鹃求他们送回去。可是这样的愿望也没能实现,这或许是她死后最大的悲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黛玉不经意的随口吟唱成了她命运的预示。 

  黛玉的忧郁自怜。“怜春忽至恼忽去”,黛玉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一切,春来春往都会让她忧郁哀伤。当她荷着锄头,提着花囊的纤弱身影出现在园中,当她如泣如诉的低吟声穿透冷月下落英缤纷的花丛,当她悲戚的清泪滴落于苍苔下的花冢,有谁会认为她埋葬的仅仅是几片凋零残败的花瓣?她那怜香惜玉的复杂情感,是把自己的遭遇联想其中,担心时光不在,红颜老去,她是在割舍一种情怀,一段岁月,是在怜惜自己像花一样弱小,无人关心。她那“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的词句,夹杂了一丝难以名状的自尊和自怜,这种感情,隐藏在她诗词的底部,淡淡泛出青色的影子。 

  黛玉的末世爱情。黛玉对感情的痴,对感情的执着是她致命的硬伤。宝玉的感情永远无法和黛玉画上等号,她付出了一世的真情,却找不到宿命的顽石,尝尽了一生的眼泪,却挽不回远古的相许。所以她悲愤:“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她无奈:“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木石前盟终挣不脱世俗的枷锁,柔弱的身躯只能经受凄风冷雨。怡红公子为金玉良姻穿上红袍,恹恹的女儿用颤抖的柔荑,焚尽一生哀怨泣血的诗篇。 “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带着对宝玉绵绵的恨,沉沉的爱,带着一生都未流尽的泪,她单薄枯瘦的身躯,已随飘扬的花瓣,远去成灰。 


更多
免责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站立即删除。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文章录入:好雨润物    责任编辑:好雨润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