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露可饮树可餐,我与家人外出散步享受自然氧吧。
“妈妈快看,蚯蚓回家了!”一声欢快的童音在耳边响起,一条蚯蚓在宽阔的水泥地上逶迤而行,大人们相视一笑,为孩子的纯真和童稚。
“蚯蚓回家了!”,儿时,蚯蚓的家离我们那么近,夏日雨霁,天湛蓝,云清淡,一抹彩虹横亘天空,风和润树如洗,结伴的蚯蚓钻出松土,爬过砖铺小路款款散步……“蚯蚓回家了”,我不知道孩子心中蚯蚓的家是什么样,但我知道它定与孩子的家毗邻相接。有蚯蚓的地方会有松软的土地,有芳香的百花,有生命的润泽。孩子们可以用柔软的小手触摸同样柔软的蚯蚓,可以团一把黄泥塑一个童话,可以钻一身草屑在如野的嫩绿里。
然而,蚯蚓在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它们被封在了厚实的钢筋水泥下,被封在了整齐划一的道路网外,今天的沃土或许在醒来的明天已被铺上了厚厚的柏油路和混凝土。于是,蚯蚓便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集体大逃亡,有的,穿过长长的“黑夜”觅到了一方狭窄的栖息地,有的,永远留在了没有阳光的地下。
土地少了,花草枯了,火辣的太阳依然辐射着,密集的建筑物让城市吸收更多的热量,同时,又散发和反射巨大的辐射热能,再加上工业生活制造出的巨大热量,使整个城市犹如罩着一个透明的大被子的“热的岛屿”。热岛环流在傍晚后继续加温着城市本已闷热的空气,大气中的污染物无法散出,越来越多地堆积在我们周围,病弱者在喘息着……
“雨欲垂而乃见,暑既至而先鸣。乍逶迤而蟮曲,或宛转而蛇行。”唐代东方虬如是形容着蚯蚓,“这种低等动物对地球历史起的重要作用,恐怕是其它任何一种动物所比不上的。”达尔文这样评价着,地球上如果没有蚯蚓参与分解、还原,地球将成为无生命的星球。
一个建筑师设计了办公楼群,竣工后,让人在大楼之间空地上全种上草,夏天过后,在大楼之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走的人多路就宽,走的人少路就窄。秋天,这位建筑师就上人们据此铺设人行道。这些道路的设计相当优美,同时完全满足了行人的需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人类发展必须尊从的重要法则之一。人,是地球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取其所需,方可获最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