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军旅同心-旅游自驾-军旅文学 >> 原创文学 >> 征文欣赏 >> 散文投稿区 >> 正文
卦尘的往事
作者:聆听心语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19 17:31:07
往事一二三
  过去的往事,全部堆积在记忆里。时光就像一把锁,可以开启可以封存。12月26日毛泽东的诞辰日,电视里、广播里播出的文艺节目和新闻消息都是有关毛泽东的。也就让我这个在毛泽东时代里长大的人不觉就回到了过去。
    转自:
雨后池塘(www.YuHou.net)
 
一、 表忠舞

  过去的年代其实有很多让人回味的东西,就拿跳舞来说吧,在那个时代,只要你是在认真的跳舞,没有人敢说你的舞姿不好。因为在那个时候,跳表忠舞是表现你革命的态度问题。要是成份不好的人,还不能跳呢。其实,当时全民跳表忠舞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健身操一样。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
那时的我,是这个舞蹈的领舞,也是我第一次上舞台跳舞。在悠扬的歌声中,可以说我是全身心的投入,在企业和学校联办的元旦晚会上这个舞蹈得到了最高的评价。以至过了好几年,我已经跟随父母到了另一个城市,再见到当时的校长时,校长还专门提起我的领舞。而这个时候,正是表忠舞跳得正风行的时候。校长还建议我:让我在班里要带头跳表忠舞。现在想起来,真是好笑得不得了。而当时,却也认认真真的答应该校长:我保证忠于毛主席,跳好表忠舞!学唱革命样板戏。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跳这段舞时,感情一定要投入,脸上一定要露出幸福、敬佩的神色。动作要舒缓,要把世界人民对毛主席的敬爱从我们的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来。刚开始时,跳舞的人还是要进行选择的,但是到了后来,那就是随便了。为了表现自己是热爱毛主席的,是拥护共产党的,不管男女老少,所有的人一齐上阵,在学校里要跳,在办公室里要跳,(现在想想,那时候有很多的老太太,老爷子跳表忠舞,其实也相当于他们现在每天早上的晨练,因为跳舞,当时楞是没有现在的老太太老爷子这么多的毛病。)就连当时有一些曾扎过小脚的老奶奶也扑噔着三寸金莲,加入到跳舞的行列中。记得就是因为取笑小脚老奶奶跳舞,我还被中心的指导员批评过,说我的无产阶级态度不够端正,还向我的父母汇报,差点挨揍。
  在众多的老太太当中,只有一个老太太对跳舞不屑一顾,看到我们一群孩子整天练跳舞,就责怪我们说,好好的娃仔,不好好读书,跳什么忠舞。还说,跳舞的是疯子,看跳舞的是傻子。这对我们一群孩子来说,简直是不能容忍的,幸好老太太祖宗三代全是雇农,儿子又是随大军南下的干部,老太太才安然无恙(要是老太太没有这样一个革命军人身份的儿子,现在想想,恐怕老太就不能安度晚年了)。
  其实表忠舞不难跳,动作也很简单,的确是老少皆宜,因此也很容易得到推广。常常是每天傍晚,院子里的大喇叭一响起来,很多的人就会自动的出门来聚集在一起,当一放唱片,革命歌声响起的时候,大家就开始跳起来了。很奇怪的,没有领队,但是大家很自然的排得整整齐齐,跳舞时的动作也是很整齐的,就好像冥冥之中有谁就已经在主导着这一切,举手、投足、转圈,一二一、(现在和儿子讲起当时的情境,儿子竟然是有点不相信。只是有一天看到电视里有一个镜头是文革时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发表时,人们游行的那种激动的真实的场景,他才说,老妈,当时的人都是这么傻呀?)
  宿舍大院里我的一个同学,他父亲虽说也算是南下干部,但他父亲原来是国民党的兵,后来被俘虏了以后,就投诚当了解放兵。再加上他父亲的成份是富农(其实应该是他爷爷是富农)。成份不好是要受到歧视的。为了显示他们是忠于毛主席的,每天中午饭前、晚饭前,全家人都要先在毛主席像前表示忠心(早请示,晚汇报)他们家孩子又多(一共有7个,加上2个大人,有9口人,也可以是一个中小型的舞蹈团了)本来就小的房子还要挪出地方来动动手动动脚,令当时很多的人感动,(其实现在看,也就像西方人在饭前要做祷告一样)可是那个时候,人真是全像疯了一样。只是为了心中的红太阳。看到同学家饭前都要跳舞表忠,我把情况告诉父亲,问父亲我们要不要这样?父亲什么也没有回答我,只是严肃地说,现在全乱了,你还想在家里添乱?小心挨揍!看到从来不生气的父亲这回这么严肃,吓得我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只是每天都还跑出去疯疯的跟着大孩子学跳各种表忠舞,跟着大孩子学唱样板戏.。
  那时的我,不像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会背上百首的唐诗宋词,每天只是疯傻傻的玩,全然不知读书会给我们今后带来什么,以及我们以后要干什么?于是外婆的到来,让我开始长大了。
                                     
    二、 北京鞋

  前段时间,天不冷不热。穿上皮鞋觉得太严肃,穿上凉鞋又觉得有点凉。于是便穿了双平底布鞋上班。布鞋穿上挺舒服的。我也就天天穿着布鞋上班。可是一天,学生和我说:“老师,你这阿婆鞋多少钱一双?”原来她们在打赌,说我穿的鞋不会超过5块钱。理由是学生从不穿布鞋,尤其是像我穿的这种平底布鞋,这种鞋是没有市场的。是吗?我有点吃惊学生们的看法,可是学生们对布鞋的不屑的眼神告诉了我:现在的学生的确是看不起穿布鞋的了。再看看我穿的布鞋:挺好啊,平底,不怕被崴脚。但的确是没有人穿这种鞋了。仔细看看,全校人也就是我一个人穿这平底布鞋。呵呵,只有那些好老了的老太太才穿平底鞋,难怪学生要把平底布鞋叫做阿婆鞋了.
  思绪把我带到了童年。那时候,要是能有现在我穿的这种塑料底,黑绒布面的鞋,那真是一种很奢侈的享受。人们的穿衣都是一个样的:黄军装,工作服,蓝色和灰色的中山装,脚上穿的几乎清一色的解放鞋。尤其我们小孩子,在夏天和秋天几乎是没有鞋穿的,白天全是光着一双脚板,到了晚上,就是拖着一双木板鞋,若是谁有一双黑绒布面,白色塑料底的布鞋,就会得到无数羡慕的眼光。这就是北京鞋!那个年代,脚上的北京鞋,也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在学校里,那一个同学脚上穿的是北京鞋,那他的地位也就随之得到提高,即使不是红卫兵或是红小兵,也会有一群人围着他。那时,能穿上一双北京鞋也是我的一个梦想。只要知道有人出差到北京,总会央求妈妈托人帮买一双北京鞋,但是在那种年头,几乎所有的生产都瘫痪了,哪有几个人能出差到北京?就是到了北京,要排队,一双鞋还要几寸布票,还得和北京人兑换北京市的布票,即使这样,到北京的人也不一定能买到北京鞋。妈妈看我对北京鞋如此的着迷,很少动针线的妈妈竟也学着北方大嫂的样,煮浆糊,粘碎布,然后纳鞋底,又让隔壁的一位阿姨帮做鞋面,于是,我和弟弟妹妹在春节的前夕,每个人都有了一双布鞋。穿着新布鞋,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到处跳,到处跑。可是这时。就有小伙伴说了,你这鞋不是北京鞋,谁谁的妈妈做的鞋比你这好看。我觉得当时我也挺虚荣的,于是对妈妈一针针纳底,一针针的劳作的辛苦全然看不见了。老是嚷着要穿北京鞋。
    现在想想,那时的我真是不懂事。后来父亲到北京出差,给我们每人都买了一双北京鞋,哇!那时的我,别提多高兴了,连走路都轻轻的,生怕把鞋底给磨蚀了。有了鞋,还得有袜子呀,于是,手工织的袜子就派上了用场,那时,也没有学上,整天泡在家里,于是就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学织袜子,细细的一根线,在我的手下变成了一双双的袜子。我的手工编织,大约也就是那时练成的吧。刚穿北京鞋时,鞋有点长,妈妈就在鞋头塞了些棉花,这样,穿起来也不碍事了。穿着北京鞋,穿着自己织的袜子,人也挺得意的,只要有人注意到我的脚,我就会很得意的告诉他,鞋是我爸爸在北京帮我买的,袜子是我自己织的,往往会得到一声声的赞美,这个时候的我,真是心满意足的了。一双北京鞋,我穿着它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参加工作,几乎穿了十年。(由于非常的爱惜,加上鞋的质量也很好,鞋面好好的,只是鞋底磨得几乎穿孔了)要不是连着搬了几次家,也丢了好多东西,包括我的北京鞋。要不,这双北京鞋可能就要成为古董了。
    现在满眼看去,人们的脚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再是千只脚一个式样的鞋了。各式各样的鞋,穿在了人们的脚上,也装扮着人们的生活。在商场的柜台上,真的很难再找到“北京鞋”了。就是布鞋也是款式各异,琳琅满目让你目不暇接。老“北京鞋”已经风光不再,也很难再觅到它的踪影。年轻人穿的都是皮鞋、波鞋,(再带上名牌一些的耐克、锷鱼皮什么的还在前二年流行的什么松羔鞋)布鞋真的是没有了市场的。也难怪学生们要把平底的布鞋一律统称为“阿婆鞋”了。但是对我来讲,北京鞋却成了我记忆中的一页书,也让我记起那个年代的这件事。
                           
      三、 米花糖

    路过菜市,一个小贩用车推着米花糖正在叫卖,米花糖?一下吸引了我,立刻停了车子,看到那和商场里包装不一样的米花糖,一下就想起了孩童时对米花糖的喜爱,好久没吃米花糖了,于是一下就买了两袋。回到家,先生看到我手里拎着米花糖,奇怪的说,呀?这在哪买的,现在过年了?我不由得笑了,是啊,小的时候吃米花糖,多数都是在过年的时候才有吃的,不像现在,想吃了,到商场去买就行了。儿子说,这像私人自己家里做的,这不卫生吧?先生说儿子:你小子懂什么?给你大米你都不会做。要知道,我也会做米花糖的。
    先生的话,不由让我想起了小的时候,那时候,每个人每个月的粮食也是定量供应的,小孩子一个月也就是十几斤口粮,除了大米是主粮,在这十几斤的口粮里还有三分之一是杂粮,配上干红薯,或是玉米粒,我们孩子一个月也就是那么几斤大米,加上又是长身体的时候,那十来斤口粮是绝对不够我们吃的,很难再有多余出来的大米爆米花了。可是我的母亲总是能拿出那么两斤大米,让爆米花的人帮爆成米花,然后带着我和弟弟妹妹做米花糖。    转自:
雨后池塘(www.YuHou.net)
    做米花糖总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是非常努力地去做好我该做的事情。在锅里放入黄糖,(以前的糖厂少,很多的糖都是农民自己用甘蔗窄汁以后慢慢熬成黄糖块的)加上水,将黄糖煮成糖浆,不能太稠,太稠了要很多的糖,那时糖也是很难买到的。也不能太稀,太稀了粘不住米花。糖煮好以后,就要把它倒在事先准备好的方形的容器里,那时我们都是用面板来做装米花糖的容器,先在面板上铺上一层米花,然后将煮好的糖水均匀地倒在米花上面,这时候可要眼急手快,一慢了,糖浆就会结起来,就又得再加水煮了。糖浆一倒下,另一个人就要很好的配合,马上又将另一些米花倒入糖浆中,动作要求很快,米花和糖浆搅拌,这一切,都要在粮浆没有凉之前做好,时间也不到1分钟。然后用擀面杖象擀面一样,将米花和糖压紧,面板的四周一般都是用干净木板围起来,压紧米花也是一门技术活,要是压不紧,米花糖就松散了,成不了块,也就不脆了。我那时做的多数都是下手,烧火,铺面板,能够这样做,就已经是很满足了,等压好的米花凉了的时候,就可以用刀将面板上的米花糖切成小块,一下子吃不完,就将米花糖放入瓦缸,盖上盖子,封好,有客人来时可以招待客人了。因为有自己的劳动在里边,吃起米花糖来就更加有味了。而且还有一种自豪感:我会做米花糖!(呵呵,其实那时不给大人添麻烦就不错了)。

    悠悠岁月,往事知多少?只记得当时年纪小!




后记:

逝去的岁月不会再来,逝去的年华也不会再现。唯有用文字记载下的岁月的足迹,还会将人们的思绪带到过去,让人们回想起过去的事过去的人,让人们再追忆那逝去了的岁月。
悠悠岁月,往事知多少?只记得当时年纪小!

更多
免责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站立即删除。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文章录入:聆听心语    责任编辑:聆听心语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