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印度山地部队在雪山上执行军事任务
印度《德干纪事报》9月9日文章,原题:对中国反应过度 中国似乎拥有一项特别本事,能不时扰动我们的公共辩论。最近一些事件再次激起我们对中国“威胁”的想象。尽管当前的辩论有大批专家助阵,但暴露更多的是我们自身对中国的成见,而非北京的真实意图。
当前的辩论凸显我们对中国的3个成见。首先,我们认为中国是个怀有恶意的国家,总是作出长远战略筹划。这种看法还认为印度缺乏战略眼光,只着眼于短期考量。结果,我们的专家敦促我们记住中国人的一举一动,认为那是一个大计划的一环,目的是削弱我们、推进中国力量及利益。其实,对中国的每个举动,我们不必要过度解读成是某项长期战略。
其次,与此相关的看法是,中国着力在次大陆包围印度。没错,中巴关系中的军事部分显然是为牵制印度。但中国在我们周边修建的每一个港口未必就是潜在的海军基地。这些商业活动的军事影响根本不明显。更重要的是,我们需扪心自问,为什么我们不能修建类似工程。我们不应指责中国人所谓的侵入周边,或许更应反躬自省提高自身能力。
第三种成见是,中国有意拒绝与印度就边界争端达成协议。这是对历史的严重片面解读。其实在1962年之后的20年里,印度同中国一样无意恢复边界谈判。此后印度迟迟不愿讨论边界的敏感框架问题,直到2003年。诚然,中国人近年来立场趋向强硬。但这是此类谈判中自然而然的事。印度总抱怨我们是中国唯一没与之解决边界问题的国家(原文如此),或许我们该想想,为什么印度是这个唯一。
上述3种想当然的看法严重歪曲我们有关中国的辩论。国际政治是互相作用的。我们对别国的看法最终会影响到别国的行为。除非我们小心谨慎,不然“中国威胁”没准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作者斯瑞纳斯·拉哈文是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邱峰译)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