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红山机务站官兵值勤之余在吸氧。邹宝民摄
12月8日,记者从某高山病研究所获悉,兰州军区边防一线部队已连续两年没有出现守防官兵因高原反应而紧急下送救治的情况,这主要得益于军区解决官兵吸氧难的举措。目前,兰州军区海拔4000米以上边防连队官兵每天可吸氧3小时,氧气供应实现了由救命氧向保健氧的转变。
为解决高原官兵吸氧难题,兰州军区主要领导先后3次到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边防连等一线连队现场办公,军区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高原部队制供氧设施建设规划》,决定系统解决边防部队吸氧难题,为高原卫士“氧气袋”增容,为“生命加油站”升级。
据兰州军区联勤部部长占国桥介绍,军区派出卫生专家组,10多次上高原边防科学论证,先后到北京、上海的专业厂家研究设计特殊的高原制供氧设备;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建设了制供氧站10个,吸氧区(室)200多个,高压氧舱5个,基本形成了寓氧气制造、氧气供应、定点吸氧为一体的制供氧网络和高原病防治体系。
在神仙湾边防连、红山河机务站和阿里边防连队,记者看到兰州军区主要领导来到战士宿舍,了解吸氧的情况,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近年来,军区领导树立以人为本、科学戍边的理念,军区机关通过采取压缩行政性消耗等办法节约经费,用于解决高原边防官兵吸氧难题。两年来,边防一线因缺氧造成的高原反应死亡率下降为零,高原反应病例下降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