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祝龙石,空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空军高层次人才,全军领航轰炸学科带头人,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4次荣立三等功,2010年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蔚蓝的天空中,参加演练凯旋的战机划出一道道壮美的航迹。
目睹这一刻,空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室主任祝龙石热泪盈眶——参演战机能有如此完美表现,得益于他和战友研制的新一代机载电子航图导航系统。
13年来,祝龙石和战友先后完成35项国家和军队重大课题,主持研制的机载电子航图导航系统装备我军5种机型,被誉为鹰翔九天的“航标”。
使命:决不让传统的导航手段束缚战鹰高飞的翅膀
1998年,我军机载电子航图导航系统立项。这是事关解决我军战机深海巡逻和作战训练智能导航的重大课题。
由于技术难度大、指标要求高,许多科研单位纷纷摇头。引进国外导航产品,虽可以解决问题,但经费昂贵,并且作战使用易受制于人。
此时,刚刚博士毕业的祝龙石主动站了出来:“一定要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航图导航系统,决不能让传统的导航手段束缚战鹰高飞的翅膀!”
使命,让一颗年轻的心异常勇敢。
没有经验借鉴,他从零开始;没有技术条件,他自行摸索。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埋头于海量数据分析中;多少个团圆日子,他奔波在试验基地……
1999年4月,祝龙石带着原理样机,前往古城西安联试。没想到,在上级领导和专家期盼的目光下,设备死机了。
出师不利给他浇了个“透心凉”。但祝龙石没有放弃。他继续夜以继日攻关,躺在病床上依然坚持编程……
2001年底,某机场滴水成冰,祝龙石研制的电子航图导航设备首次“试飞”。成功了——研制出机载电子航图导航系统,解决了复杂气象和地形条件下自动导航和可视化问题。
从纸质地图到电子地图,祝龙石带领课题组用3年时间赶上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告别了一把尺子、一张地图加飞行仪表的传统导航模式,实现了我军飞机领航手段的更新换代。
担当:决不让战场先机在飞行员二次思考中丧失
空天战场瞬息万变。面对各种原始参数、信息,许多战场先机往往在飞行员二次思考中丧失了。
为解决这一战斗力生成难题,祝龙石决定要给战机安上“信息窗”——某型战术态势显控系统,实现战场态势由语音引导向可视化感知的重大突破,减少飞行员不必要的二次思考环节,集中精力完成作战任务。
这可是块“硬骨头”。为解决技术难题,祝龙石冒着严寒前往西北某基地,白天随队飞行,检查各类数据,记录飞行员反映的问题,晚上加班修改软件,第二天又带着新修改的系统再上飞机,一连半个多月从未间断。
攻关进入关键时刻,祝龙石接到家中来电:母亲得了脑溢血,速回。一边是病重的母亲,一边是三种机型同时试飞的系统,祝龙石整夜未眠。最终,他选择把母亲托付给老家的兄弟,自己投入到紧张的试验工作。系统试飞成功后,他赶回家,见到身体偏瘫的母亲,长跪不起。
2006年12月,经过近两年的攻关,集态势显示、指挥协同、威胁排序和电子地图导航等功能于一体的某型战术态势显控系统顺利通过鉴定。专家组评价: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为我军主战飞机综合作战效能的提升发挥巨大作用。
责任:决不让落后的搜救技术延误救援遇险战友
2001年4月,王伟驾驶的战机在南海上空失事后,祝龙石在工作本上记录了一串数据:在1周搜救中,出动飞机83架次、舰船55艘次、兵力1万多人次,搜寻海域3.6万平方公里。
“如果当时的航空搜救设备再先进一点,也许……”他决心要研制出先进的航空搜救设备,不让类似的悲剧重演。
这时,加强我军航空搜救能力的工程项目正好立项。祝龙石主动请缨,承担了某型搜救机搜索定位系统的论证和研制任务。
“我们要对战友生命高度负责,研制搜救系统来不得半点失误!”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祝龙石带领课题组拿出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方案:利用卫星定位技术,采取逐行向前、扩展矩形和扇形等搜索方式,通过救生电台触发询问来确定遇险飞行人员位置,并在机载综合显控系统上自动建立飞行航线,引导至搜寻目标上空。
“必须建立一套备份方案,才能确保万无一失!”祝龙石又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针对卫星定位受到干扰无法准确定位的特殊情况,他又加载了采用信标机和定向仪搜索定位,从而保证在夜间甚至复杂气象、地形条件下也能完成搜救任务。
2004年,初样机在南方某基地试飞实验。当“险情”发生后,加载搜索定位系统的某型搜救机,在陌生地域迅速展开搜救,仅用20分钟就成功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