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秦宪安 摄
9月29日晚21时,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21时36分,北京飞控中心宣布:天宫一号入轨。21时38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又一个重大成果,振奋人心。不过在一些论坛和博客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这样一种观点:美国航天飞机已经退役,欧美各国都不断缩减在航天领域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现在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投入是不是有些过于奢侈?
由于经济上出现的严重问题,造成了美国大幅度削减航天领域的投入。航天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美国的航天飞机使用费用极为高昂,但并不能说航天拖垮了美国的经济。美国经济出现问题是由于金融等虚拟经济过度畸形发展所导致。即使对于苏联来说,它在军事和航天与美国的竞赛,也并不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因为经济体制的僵化。
因此,航天领域确实投入高,但它不会对整个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负面冲击效应。相反,航天产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间接促进作用。美国通过“阿波罗”登月等大型航天工程,就刺激了材料、电子、精密加工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美国新兴产业革命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现在美国经济的问题,非但和航天没什么关系,反而和制造业逐渐萎缩,特别是航天这种高技术制造业止步不前有一定的联系。
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出于自身“一超”领先地位,就已经开始缩减了在航天领域的投入。美国航天飞机的使用费用高昂,除了本身技术复杂的原因之外,发射次数的降低也是一个因素。次数越低,造成每次发射的费用就会越来越高。而外界批评美国航天飞机设计过于复杂,美国国家航天机构人员臃肿、效率低下,则就涉及到了一个国家航天发展的计划和费效比的问题了。
一个国家航天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对社会经济产生促进而非“过度投入”的阻碍作用,关键在于能否制定一个合理、高效和可持续的航天发展计划。而中国航天的发展,恰恰就遵循了这样一条道路。这里既有我们自身的原因,也有借鉴他国经验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之初,研制火箭卫星就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目标。但中国发展航天等高技术,一直坚持独立自主、不与别国争霸、“量入为出”的方针。因此中国在经济水平尚不发达的时候,就建成了属于自己的一整套航天研制、发射、测控体系。而且,美国、苏联等领先国家的发展,也对中国的航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例如航天飞机的优势和劣势,空间站的发展模式等等。
所以,中国航天的发展上“弯路”就相对的少的多,而且更多表现为“少花钱、多办事、效率高”的特点。例如这次天宫一号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就介绍说,美国和俄罗斯当年一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只解决一个问题,而我们这次飞行试验除主要任务交会对接外,还可达到3个目标。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发射两艘飞船进行一次对接,我国一个目标飞行器与3艘飞船先后对接的“1+N”模式,减少了2次发射,显著降低了成本。
其实合理、高效地发展载人航天,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来说,还真不算什么了不得的“奢侈品”,完全可以承受,更不能因为西方国家的问题就束缚手脚。我们都讲国家国家,这国与家确实有些类似的地方。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老是琢磨吃饭穿衣的问题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忽视了长远未来的发展。因此那些条件好的家庭,往往都是早早规划,或是经商,或是投资股票房地产。国家也是如此,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它有必要将自己的一部分资源投入到更有发展前途的领域,这样才不会“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