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格,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品格、性格;正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一样,不同的国家也因为历史、文化、现实的原因,而展现出不同的国格。那么,作为一个国家,中国的国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之所以提这个问题,源于目前中国对外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即在某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我们常常混淆了“国家形象”与“国家品格”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国家形象是世界范围内对于一个国家整体认知和印象的抽象表现。它是表象的,外在的,往往不以“主体国家”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而国家品格则是凝聚着历史延承、文化血脉、现实利益和国家意志的固定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它是深刻的,内在的,一种条件反射式的集体气质。别人可能不认同一个国家的处事方式,但没人敢忽略它的存在和能量。
我们不能本末倒置,甚至舍本逐末,为了和平的“国家形象”,怕引起“友邦惊诧”,而牺牲了真正能获得世界尊重的“国家品格”。比如,中国外交传统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以及“和平崛起”,“和谐世界”等口号,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意愿和期待目标。中国的国家品格应该是什么呢?应是孟子所说的“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道德勇气和执行意志,应有“国无威不立,无信不行”的表里如一、说一不二的国家信念和政策魄力,应展现出“上下齐心、同仇敌忾”的决绝和果敢。国格,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但它又超越简单的物质实力,还包括着更深层的国家精神力。这里面的国家意志,主要体现在两个要件上,一是国家领导层的决策魄力,一是国民在执行政策时的凝聚力。
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国格,与国际舆论中的国家形象相“反”相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不受侵犯,为谋求国家安全利益的最大化,很多国家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我行我素。2008年8月8日,俄罗斯痛下杀手出兵格鲁吉亚,在全世界错愕惊诧的目光中,真真切切展示了俄罗斯作为一个强悍大国的国格。同样,2011年5月1日夜,在得知“9·11”恐怖袭击的主谋本·拉登在巴基斯坦的藏匿之处后,美国在未通知巴方的情况下,不惜侵犯其领空、领土而跨境刺杀之。以上事件曝光后,国际舆论先是哗然,继而收声,接下来是折服与钦佩。美、俄在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说一不二”的国家品格,在所有人心目中不折不扣地树立起来。
从表面上看,美俄爱好和平的国际形象可能在短期内受损,媒体上会有些牢骚;但两国通过展示国家品格所换来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不掺假的国家信誉。而这恰恰是一个国家软实力中最基本、最关键,也是最顶用的部分。国家形象的比拼,不是图虚名,不是选美,也不是选贤。从本质上讲,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为了建立一个使国家权益最大化的柔性机制。这里,国家利益是“锦”,国家形象是“花”;如果“锦”都破了,要“花”有什么用?
在处理中国周边领土问题时,绝不能将中国一贯主张的和平发展的愿景,变成限制中国捍卫主权和尊严的紧箍咒;更不能拿别人口中、眼中的国家形象,作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品格的绊脚石。遥想春秋时著名的泓水之战,宋襄公为了仁义道德的虚名,不愿意攻击正在渡河的楚军,最后搭上了性命,断送了霸业。历史虽久远,当仍可以作为镜鉴。
(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