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老兵的回忆――没有校园的院校
- 经过半个多月的跋涉,终于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
- 作者:cw_holly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5 15:41:28
http://www.f81.net/dv6/dispbbs.asp?boardID=42&ID=37346&page=2
老兵的回忆――没有校园的院校
经过半个多月的跋涉,终于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那是长江上游重庆西边,紧靠江边的一个小城镇,依山傍水风景到也秀丽。同学们被分别带进了各式各样的民居,有过去富人家空闲的大宅院,有当地机关、学校多余的空房,而我所在的中队则住进了一所庙宇。那庙宇是有名气的,在过去封建王朝时代,是“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庄严肃穆的地方。当年的孔庙(又称文庙),里面挂着“万世师表”的钦赐大匾,如今成了新中国军校学生的住地。都是办教育么,到也说得过去!
我们学校是新创建的,全国独一无二,所以没有自己的校园也理所当然,但是课程不能等待,必须立即开始。于是我们就象当年的抗大学生一样,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仍然没有自己的校园的一所高等军事院校。经队长们带有鼓动性的、精彩的动员说明之后,同学们不但没有感到失望,反而以此为荣,常常因自己能在类似抗大的条件下学习而感到骄傲。学习条件虽然简陋而教学质量却丝毫没有降低,这一点可以从我们毕业后为军队、为科学、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上,得到证实。
日常生活完全是标准军事化的。天不亮起床号就吹响,10分钟后就是早操号,这期间你除了穿好衣服之外,紮好腰带、背枪、小便……,有的还抽空叠好被子。动作快的是3-5分钟,慢的8-9分钟,很少有人迟到。早操30分钟,通常是先跑步大约2000余米,然后有时是做体操,又时练习喊口令,类似歌唱爱好者每早的“拔嗓子!”。洗漱30分钟包括整理内务,把被子叠成象豆腐干那样方方正正的,全班的被子都要横竖标齐。早餐20分钟,之后大约8点左右开始,就是训练或者叫“上课”了。全天正式课程大约6-7小时,晚饭后有1-2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多半被班长用来帮助白天学习稍慢的同学补课了!),可以进行唱歌、跳舞、打球等各种文艺体育活动。然后就是晚点名30分钟,通常是队长、指导员对白天工作、学习的讲评等,晚点名后大约还有少量自由活动时间,9点左右就寝,20分钟后熄灯。这一切可能现在还是这样吧,那是我们军队的传统,紧张的军旅生活啊!只是我们当时还都是毛头孩子,大都在16-18岁,年纪最小的不到15岁,在家娇养惯了的,虽然一下子如此紧张生活,也没听说有多少人叫苦(可能偷偷叫苦还是会有的!),也过来了。
开始的学习主要是听大课,纪律、内务、警备、保密等条令,还有在操场的队列条令(队列教练)。上大课都在一个公共广场,地方有什么活动都在那里举行的那种广场,所有中队都参加,所以很热闹,尤其在各队集中到正式开讲之间,各队都把自己拿手的歌曲唱出来,歌声此起彼落相互较劲。每当女生队进场时,都会受到全体男生们的“注目礼”,女生们踏着整齐的步伐,和男生们一样地抗着枪,以特有的清脆的嗓子唱着歌由远到近,等到她们的女队长高喊一声“坐下”之后,就会有几个男生队的“指挥”向女生们“拉歌”,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向女生们展示男生队的歌声。尽管许多男生、女生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同一所学校,相互认识,但进入军校之后就很少有机会见面,有的甚至直到毕业也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自由交谈的机会,这上大课就是唯一的一个,可以远远地张望一下自己认识的女生的机会。在广场上课当然自带凳子,那种可以折叠的,当地称为“马扎”的小凳子。大课通常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期间休息1-2次。教员都是大队长、政委、训练部长等自己担任,好像都没有什么讲稿的,而我们学员(以后我们都被称为“学员”了)要记笔记,我们自己的膝盖就是我们的课桌了。就是这样条件的大课,我好像还记了好几个大本子的笔记呢,教员讲的要点基本上都记了下来,因为过后还要背的,顺便告诉大家,当时考试条令的,就是背诵条令的条文,好像大部分条令内容都能背诵下来的!现在我自己都难以想像,当时的笔记是怎么记下来的,哪么多的条令是怎么背诵下来的!
队列条令同样是在操场上学习的(那个公共广场被我们称为“操场”),从“立正”、“稍息”直到“阅兵式”、“分列式”,每一个动作都是从讲解要领开始,接着反复操练,直到熟练,根据动作难度安排学习、操练的时间长短。开始是由教员讲解和示范,然后分班操练,分班操练中,不但自己学习操练,还要模仿教员的讲解,自己也当一回教员,指挥班里其它学员操练,为的是将来毕业后,我们可以称职地当好教员去训练别人。“拔慢步”是最为吃力的科目,为了伸腿直,有的学员在自己膝盖下面绑上布鞋,强制自己的腿象一根“棍子”那样的直。正步时要求脚底离地面20厘米,在班长用一根小棍挨个量高低和纠正时,是最富有戏剧性的时刻,所有人包括正在被检查、纠正的那一位,几乎都是东倒西歪地在摇晃,因为单腿站立时间过长,除非你有杂技演员般的平衡本领,否则很难站稳的啊。有经验也受欢迎的班长,检查、纠正动作很快,大家都高兴,那些纠正动作慢的班长,事后都要遭到班里学员的取笑和埋怨的。拔慢步还有一个趣事,就是出右腿伸右手(正常当然是出右腿伸左手啦),伸出的手和脚是一顺的,班长大声喊“错啦”,结果那位学员立即改为迈左腿伸左手,还是错的!引起大家哄笑。(操场上是不允许笑的,队长会严厉批评,但是谁又能忍住不笑呢)。最可笑的是行进和队形变换,班长发口令指挥一个班“向左转走”、“向右转走”,弄不好七转八转,那一个班横着向班长迎面齐步走了过来,班长竟然紧张得不知如何喊口令(例如,你马上喊:“向后转走”啊),结果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全班照着班长“勇往直前”,有些学员还忍不住偷偷窃笑,看班长怎么办!有的班长只好向旁边让开(那是指挥者的大忌!),有的硬着头皮“顶着”不动,结果自己被从全班的中间穿过!队列里面的学员也有洋相的,通常是出现在“向左转”、“向右转”情况下,班长下一个口令,有几个没听准,结果一个班有的向左转,有的向右转,如果背靠背的还好,要是正好转成两个人面对面的,距离那么近(按规定横排间隔10厘米,面对面后相聚也就20-30厘米!),还要“板”着面孔,谁能忍得住不笑,何况我们都是孩子!停止间的转向还好,要是行进间的“向左转走”、“向右转走”,那洋相就大了!本来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的队列,由于听错了口令,结果一半朝左走,一半朝右走,“分道扬镳”,机灵点的班长,立马喊“立定”,还可以收拾,紧张一点的班长结结巴巴喊不出来,越急越喊不出来,说不定还喊错,结果一个班走成四分五裂,满操场去了,大家都憋不住的笑,班长满头大汗,最后只好喊出“以我为准,一列横队集合!”来收拾残局。就是依靠这艰苦的队列教练,我们养成了标准的军人威仪,整齐一致的步伐和豪迈肃穆的风度。
晚上站哨是最不愿意的事情,但是不愿意也得站。开始是两人一班,每班一个小时,後来是一人一班,也是一小时,期间有队干部查哨的。被人叫醒从暖和的被窝里钻出来,的确不是好滋味,好在一个小时不长。平均大约一个多星期左右轮到一次。有时会有奇迹发生,算好了今晚没有我的岗哨,却在半夜某个时间被叫醒接哨,怎么回事?只得先站再说,第二天一打听,原来手表被拨快了时间(那时学员大都没有手表,晚上站哨用一块手表往下传),有同学为了自己少站一会儿,以便从新回到那温暖而可爱的梦乡里去,一咬牙不顾别人如何,就把手表拨快数十分钟。如果只有一个人,倒也不明显,如果一晚上有几个人都这样做,那就会出现奇迹了,本来挨不上的人,会提前上岗啦。这种现象当然遭到队长“上纲上线”的严格批评,可也不好追查啊!可幸的是只是开始几个月的事情,等我们终于稍微长大一点、董事一点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此类可笑事情。唉!毕竟当时我们还太小啊!
开饭时间一到大家总是兴高采烈,训练的劳累加上我们青春年少胃口极好,吃饭绝对是一种享受。吃饭的地方就在伙房旁边的空地上,全队集合,有时队长“训话”几分钟,唱歌那是不可缺少的。期间每班派1-2人手拿菜盆去打菜(有时可能就是洗脸盆),通常一个大锅菜,大锅菜味道特别香,(离开部队后再也没有遇到类似的美味佳肴了,更不要说超过了)。等到各班都把菜打回来之后,队长宣布“解散”,大家去盛好饭,然后各班以菜盆为中心,围成一个小圆圈站着,手拿饭碗和筷子(勺子),却没人动手!为什么?是在等待吃饭的号令!只听队长一声雄壮的“开动!”,大家这才就地蹲下,开始或快或慢地享用面前的饭菜。当时的标准,大约每周一次肉食,其余时间都是素菜、豆类等,比起现在连队的伙食差远了,我们当时还是享受的“干部灶”的标准,比一般士兵要高的。现在的战友们,你们听着好笑吗?哈哈,当时都是这样的啊。过年过节会餐,可能有十个菜,那就要动用所有可以盛装东西的容器啦,洗脸盆那是首选,把洗脸盆洗干净,装着红烧肉味道照样极好,但是没听见“开动”不能动筷子的传统照旧。过节时可能还有一点酒喝呢,一个班一茶杯酒大家轮着喝,就像你们现在在电视上看到的,喝“好汉酒”那样。
我们的床铺是什么?开始是在地上铺上稻草睡,後来换上毛竹做的简易床板和床凳,上面还是铺着草垫。那草垫真好,保暖、柔软不比现在的鸭绒差多少啊。每人有一床大约3斤的棉被,冬天上面还盖着脱下的棉衣和棉大衣,但没感到冷,不知怎么回事,现在我都不敢想像,当时怎么会不感到冷。夏天发了蚊帐,但是并没有发草席,晚上睡觉时,还是在竹床上铺一条被单,早晨起来一般的被单都被汗水湿透。好在所住民房四面透风,倒也不算太热。当时所发的棉被不同于现在的棉被。现在的是在棉花外边有一层纱线网格,保证棉花不会散开,当时的棉被没有这层网格,遇上几个睡觉“不老实”的,乱蹬乱踢,不到数月,那棉花都成了团,被我们戏称为“炒鸡蛋”(那棉花成为一团一团的状态,相互分离的!)这样的被子晚上盖上去,那冷风就从那“炒鸡蛋”的空隙穿过来,冷得不舒服不去说它,早上整理内务可苦啦,一口袋的“炒鸡蛋”,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法把它叠成“豆腐干”那样方方正正,他自己苦恼还连累全班拿不到“内务整理”评比的优胜流动红旗!星期天大家帮忙手工把那“炒鸡蛋”撕开来,尽量恢复本来面貌,虽然有所改进,但终不如原来的好,没有办法啊!只得每天在整理内务时,花去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来伺候啦。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