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老兵故事(一)我要当兵[原创]
作者:好雨润物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2/29 2:47:44
老兵故事(一)我要当兵[原创]
老兵故事(一)


    战士自有战士的气魄.战士自有战士的胸怀。
    战士自有战士的欢乐,战士自有战士的豪情。。。
    军人也是平常人,自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但军营对军人来讲真的是难以割舍的一个心结....

小故事一则:
      在1956年当毛泽东主席第二次访苏之际,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向毛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面对毁灭整个地球的可能,核武国家在考虑是否走向正面冲突的时候势必将会投鼠忌器。而毛却立即做出正面反驳,“原子弹并没什么了不起,我看它也是纸老虎”。赫鲁晓夫没有听懂毛泽东的话。以至许多年后,在他的回忆录里,他仍然引用这段 话,并且认定毛泽东是“疯子”、“战争狂人……” 波兰的哥穆尔卡也曾抱怨地说:“你们中国人多,可我们波兰呢?我们只有5000万 人口,叫我们怎么个死法?”他也没有听懂毛泽东的话。 但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听懂了,他曾叹息着对白宫办公厅的主任杰里帕森 斯将军说:“原子弹的最大威力是在发射架上,而不是飞出去之后。毛泽东是一个极难 对付的人物,恐吓、威吓对他没有用。”

       主席当时一回国就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当然少不了先介绍一下访苏的情况和当前国际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向与会者指出“苏联这张核保护伞靠不住,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 就不能没有核武器这个东西。” 发展核武器和战略导弹部队的决议被正式提到了日程上来,当时的聂荣臻元帅被任命负责相关事宜。其实,早在1954年中国炮轰金门时,苏联对美连连要胁将对华动用核武就已经显得踌躇不定。最后,中国在得不到老大哥支持,孤立无援下只得与美签署停火协定,使得统一祖国大业终成为国人心中永久的痛。

一、为什么当兵
“叮~铃~~叮铃~~~”的电话铃声音响了起来。电话是爸爸打来的,到现在还能感觉到爸爸那激动的声音。“了不起啊,梦想成真了,梦想成真了~~神州五号上天了!”那天是二00三年十月十五日的中午, 我没有打算睡午觉,打开电脑,正要点击进入天地二室听课。爸爸曾经是二炮的一名老兵!。。。
正进入聊天室,一声“喂,有电话了!”原来是老兵发来的话。“瓜瓜,给你爸爸打电话了吗?我的心情现在很激动,我们的载人飞船上天了!”老兵一遍遍的说着激动的话。我连忙说通了话了,我爸也是很开心呢!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圆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全世界华人为之骄傲,我想最开心的应当是那些二炮的老兵了。
老兵就是其中之一。

       在文化大革命的时期城市人口的子女插队落户是很光荣的事情,而能够当兵却是更光荣的事情,当时有规定,每家人都需要有一到两个子女到农村插队落户,而如果你家有人当了兵,那么你的弟弟妹妹就可以呆在家里而不必到农村插队落户。在那个年代,干什么都要讲家庭城分,如果你是贫下中农,你是工人阶级,你的出身苦大仇深,在那时来讲是很不得了的,而老兵大哥的父母亲当时是教师,在文革那个年代,教师的地位不向现在这样是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是人类财富的创造者,当时教师的地位是很底的,被“尊称”为臭老九!每当填什么表格时在自己家庭成分一栏里当别的人很骄傲的填上自己是工人阶级是贫下中农时,而老兵则填的是职员。那时候孩子们都很崇敬军人,向往走进军营,很多贫下中农和工人阶级的子女都当兵了,而在当时职员的子女能通过当兵的似乎不太多。以当时的老兵的家庭也完全可以不必去农村插队,可是他就是想当兵,在他的心里这样想着:为什么工人子女能当兵,农民的子女也能当兵,为什么我就不能去当兵?我就要去当兵,我就是要争这口气!老兵的教师父亲也很支持儿子的想法,当时的老兵就是报着这样一种很单纯的心态去报名参军的。

       1976年的春天,正值青春年龄的老兵,因为有着很强身体和各方面的素质而通过了非常严格的体格检查和政治审查,被当时接兵的同志看中而当上了一名特种兵。接到入伍通知书穿上军装的老兵心情格外的激动开心,那种心情和所有穿过军装的人一定是一样的,而最为高兴的则是老兵的教师父亲和家人了,心里想的最多的是,我也能当兵了,我从此以后也是人民的军人出身了,我也出身在“臭老九”家庭了我们也是人民的劳动者了!这就是老兵当时心中最纯朴的一种想法。那种情感如果是放在现在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下,根本就不会出现有这样的想法的。

     当时老兵的心中并不知道自己这个特种兵特种在哪里,要去哪里也根本没有被告知,只知道自己终于可以去当兵了。。。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蒋匪军。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嘿嘿枪杆握得紧,眼睛看得清,敌人敢胆侵犯,坚决把他消灭净,
我是一个兵
我是一个兵
我是一个兵
唱着这首歌,老兵蹋上了军旅。

(待续)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