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东拼西摘(四)
作者:兰秋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2/29 14:28:40
东拼西摘之[15]----------- 蔡邕、蔡文姬。(东汉父女双杰)

      蔡邕(132---192)东汉书法家。字伯喈。汉陈圉(今河南杞县)人。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无不通晓。又善操琴,妙音律。尤工书法,以隶书著称。其隶书点画俯仰,结构严谨,体法多变,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又创“飞白书”,为世所重。汉魏时,宫阙匾额,多出于蔡邕之手。。由于他书法名气较大,有不少未知作者的汉碑,皆被后人附会以蔡邕所书。作品有《熹平石经》(部分)等。其女蔡文姬,亦善辞章,工书法,所做《胡笳十八拍》,在文学史上很有名。

汉隶——蔡邕:熹平石经
[b]

熹平石经:也称《石经》.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建议在太学建立正定的六经标准文字,以免贻识后学,为此而立。传为蔡邕所书。碑石共46个,太学旧址在今洛阳市,碑立太学门前。几经动乱,原碑早已无存。自宋以来,常有残石出上,据说现已集存80OO多字,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  

刘炳森作品
    

作者简介:刘炳森:河北武清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入故宫博物院工作。所作章法严谨,结体优美,仪态雍容。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徐柏涛作品
     

作者简介:徐焕荣:笔名柏涛,北京昌平人 .擅金石书画,书精篆、隶,印精封泥,兼长精制印纽,创有草篆体,把篆刻和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现任北京印章艺术公司特一级书法篆刻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协评委,中科院书协、东方书画研究会顾问。作品曾两次应邀赴日进行艺术交流 。 1989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览,并有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毛主席纪念堂收藏 。 

康雍作品
     

作者简介:康雍:1931年生人,祖籍河北,生于辽宁义县。 在北京陶然亭供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53年随家兄大康习字学画。六十年代初专攻汉隶及晋唐楷书,并得包于轨教导。 近年喜临《石门颂》和郑道昭云峰山刻石。 作品参加全国第一、二、三届书法篆刻展。 有隶书字帖《龙江颂》、《唐九成宫醴泉铭》(临本)、《汉隶七种选临》(曹全部分)行世。

吴未淳作品
     


作者简介:吴未淳:1920生人,又名味莼、渭春,北京人。 擅书法,以行草为长,能诗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协评审委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北京市丰台区分会副会长、机械电子工业部分会顾问 。1942年毕业于中国大学国学系 。 曾任小学校长,中学、业大中文教师40年,并曾兼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现为铁道部铁路老年大学教师 。 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北国书展,曾获1984年“振兴中华”书法比赛一等奖 。 出版有《吴未淳钢笔书法例话》、《名家寓言钢笔书法》 。毛主席纪念堂、中央文史馆、日本成田山新胜寺等处有其作品收藏 。 


赵发潜作品
     

作者简介:赵发潜:1937年生,陕西汾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

(注:因找不到以上几位的百家姓帖,特贴其他作品,以便朋友欣赏)

东拼西摘[16]--------美人呵笔

     李白在殿中,对着唐明皇撰写诏诣。当时十月大寒,笔冻不能书。唐明皇于是召来宫
嫔十人,侍候在李白左右,只见美人个个吐气如兰,执笔呵之,至笔暖不冻,李白才开始
挥笔而书。 李白有草书《上阳台贴》等传世。

东拼西摘[17]--------蔡邕首创飞白书

    东汉灵帝熹平年,灵帝指令蔡邕撰写〈圣皇篇〉。完稿后,蔡邕前往鸿都门去交差。那时刚好在整修鸿都门,蔡邕就在门外等待召见,他看见工匠们用刷石灰的刷帚写字,心里很喜欢这个新鲜玩意儿,回去后便在此基础上创造了”飞白“书体。

注:飞白是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燥润相发。

李白《上阳台贴》(局部)

发贴心情 
东拼西摘[17]--------蔡邕首创飞白书

    东汉灵帝熹平年,灵帝指令蔡邕撰写〈圣皇篇〉。完稿后,蔡邕前往鸿都门去交差。那时刚好在整修鸿都门,蔡邕就在门外等待召见,他看见工匠们用刷石灰的刷帚写字,心里很喜欢这个新鲜玩意儿,回去后便在此基础上创造了”飞白“书体。

注:飞白是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燥润相发。

发贴心情 
东拼西摘[18]-----杜牧迟了四年
 
       杜牧是唐著名诗人。他的字和诗一样,轻快遒劲。相传杜牧26岁中进士。他听说湖州美女如云,特地前往游览。果然认识一位标志的少女。因为女子太小杜牧与其母谈好,付了定金,约定十年后必到湖州任职,到时再来迎娶。可是杜牧在14年后才到湖州上任剌史。可惜迟到四年,那女孩以为他失约,三年前就嫁人了,还生了两孩子。杜牧人到中年感慨万千,真是有情人。有杜诗“叹花”为证: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摧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注:杜牧有唯一传世墨迹行书《张好好诗》(公元834年,32岁时书)

杜牧《张好好诗》(全貌)

东拼西摘之[19]-------《百家姓》姓氏来历(1)
《百家姓》一书,原是村塾里所读的杂字课本,未署编撰人姓名和出版年代,与《千字文》、《三字经》等同为古代启蒙读物,在我国流传甚广。相传《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儒编撰的。宋朝的皇帝姓“赵”,“赵”便为“国姓”,于是《百家姓》也以“赵”姓为开头。《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读来顺口,听来悦耳,易学易记。人们以为《百家姓》只有一百家,其实不然。百家,是泛指多数。《百家姓》中收录了姓氏500余个,其中多为单姓,亦有少量复姓。


东拼西摘[20]--------心正则笔正

    唐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的身份入朝奏事。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里看过
你的字,早就想见你了。”就任命他为右拾遗侍书学士。唐穆宗问柳公权用笔的方法,
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才可称为笔法!”唐穆宗变了脸色,领会他是用笔法来进谏了。

   [柳公权]  (778--865)唐代书法家。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字诚悬。
官至太子少师。工正、行书。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蒙诏贴》等行世。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东拼西摘[21]------米芾抱砚山眠

    骛周和尚有块端州石头,高耸成山峦的形状,山脚下可以蓄水磨墨。石痴米芾后来得
到它,竟抱着它睡了三天,还叮嘱苏东坡为它作铭文。

   [米芾](1051--1107)宋太原(山西)人,徙居襄阳(湖北),晚居江苏镇江,建海岳
庵。早年名黻(FU),四十一岁后改署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世称米南宫。宣和时为书画博士。后至礼部员外郎。多蓄奇石,人称“米颠”。传世书迹有:多景楼诗、苕溪诗、蜀素贴等。

东拼西摘[22]------米芾对上问字

    米芾任书学博士被皇帝召见。皇帝问到本朝因书法得名的几个人,米海岳分别对他们 评论道:“蔡京没有掌握笔法,蔡卞得笔法而缺韵味,蔡襄用笔过紧,沈辽写字如列算珠,黄庭 坚描摹字,苏轼画字。”皇帝 又问:“你的书法怎么样?”米答“ 我是刷字”。

东拼西摘[23]------左手作书

      当代著名书家费新我,在他56岁时赖以挥毫的右手突患结核性腕关节炎,遂以左手运笔,专攻书法终成名家。早在清代南阜老人亦擅书法,他在54岁右手患风湿麻木不仁,作书亦用左手,职号“左尚生”,“丁己残人”。

      [费新我](1903--1992)学名斯恩,初字省吾,30岁前改用新我,笔名立千,号立斋,浙江湖州人。 出版有《楷书初阶》、《毛泽东诗词行书字帖》、《鲁迅诗歌》、《怎样学书法》等 。 
      [高凤翰](1883-1748)字西园,号南村又号且园,晚号南阜山人,尝自称老阜,一号石顽老子,松懒道人,蘖琴老人,胶州(今山东胶县)人,一作济宁(山东济宁)人。工书、画,善山水。老年患风  ,右臂不仁,用左手作画,笔益苍辣,故号尚左生,归云老人。官徽州绩溪县令,有政声。有《砚史》、《南阜诗抄》。

东拼西摘[24]-------汪士慎目盲心明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暮年双目失明,犹能凭经验运腕写狂草。金冬心说他眼瞎而心不瞎。

      [汪士慎](1686-1759)清代著名画家。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擅画花卉,随意勾点,清妙多姿。精画兰竹,尤擅长画梅。为“扬州八怪”之一。工诗,善写隶书,又长篆刻。在一目失明作画时,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其代表作有《苍松偃蹇图》、《潇湘灵芳图》、《绿萼梅开图》、《洒香梅影图》、《月珮风襟图》、《灵根出谷图》等。著有《巢林诗集》。

发贴心情 
汪士慎的画

关于[23]左手作书补充:
还有许多左手作书画的名家。张照(清代书法家、戏曲作家)晚年坠马断右臂改左手写楷书;邓散木(现代书家)63岁右手伤筋,后以左手作书治印;郑元右小时候右胳臂脱臼,后以左手写字;。。。。。。

东拼西摘[25]------不入时人眼

      我们听过命题画"深山藏古寺"的佳话。不画古寺,只画一条清溪,一路蝌蚪一和尚在山下担水。
       宋代画家李唐,60岁才有机会参加“翰林画院”考试,当时命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许多人画的是桥边酒店。而李唐画的是桥头挑出的一个酒帘。妙隐“锁”字意境。这画使他当了几年官,可惜晚年仍沦落杭州街头卖画。可画摊子总无人问津有李唐诗为证: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时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李唐](约1050-1130)宋代杰出画家。字  古。河阳三(今河南孟县)人。原是北宋画院待诏。画山水尤有奇趣。作品有《长江雪霁图》、《独钓归庄图》、《虎溪三笑图》、《香山九老图》、《高逸图》、《万壑松风图》、《雪景》、《雪江图》、《江上小景图卷》等。

发贴心情 
李唐山水画

东拼西摘[26]------日尽盘墨

       邓石如每日天没亮就起来,磨墨一大盘,直到夜半墨写完为止,严寒酷暑从不中止。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又名顽伯,号完白山人,又号完白、古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等,安徽怀宁人。有人把他归为皖派,更多的人因为推崇他在篆刻史上杰出的贡献,而尊为“邓派”。存世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等

东拼西摘[27]------类“哭”类“笑”

      朱耷,号八大山人。其书画题款,八大二字每每联缀,山人二字亦然,类“哭”
类“笑”。八大山人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
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又象“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朱耷](1626-1705),谱名统  ,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的后裔。工书画。八大山人的艺术在清初未得时人青睐,但至清中叶“扬州八怪”后,画人莫不奉若神明,对后世影响深远。 

八大山人书画

 

东拼西摘[28]-------山中宰相陶弘景

      南北朝时期,南梁书法家陶弘景,好道术、五行、地理、医药,又善弹琴下棋,
读书万卷,草隶一流。齐高帝欣赏他,请为诸王子侍读。后来陶弘景隐居句曲山40余年
著书写字至老。梁武帝即位后,曾多次召陶弘景出仕,他总是不答复,只画两牛,一牛
山野,悠闲自在;一牛则罩笼头,由人牵着以木棍赶着走。武帝看了双牛图,不但没生气,反而更敬重他,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452—536年)南朝梁书家。字通明,自号阳陶隐,又号华阳隐居,晚称华阳真逸,又曰华阳真人。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曾官诸王府侍读,永明中辞禄隐居。善书,学锺繇、王羲之,书风淡雅。江苏镇江焦山《瘗鹤铭》后人多以为陶弘景所书

发贴心情 
陶弘景《瘗鹤铭》

东拼西摘[29]-----杨维桢掷笔而逝

       书家杨维桢,生平气长高旷,头戴华阳巾,披上羽衣,周游山水间,喜吹笛,号"铁笛子"。75岁时写《归全堂记》,书法矫健,写好掷笔而逝。

杨维桢(1296-1370)著名诗人,书法家。字廉夫,号东维子、铁崖,别号铁笛道人。泰定4年(1327年)进士,任天台县尹,继任钱清盐场司令,后官至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继升江西儒学提举。元末兵乱,避居富春山等,遨游山水,以诗书自娱。明初朱元璋召其编修礼乐书。杨维桢为元代诗坛领袖,书号“铁崖体”。长于乐府诗,多以史事及神话传说为题材。其诗好驰骋奇想,运用奇辞,有旷世金石声,所创《西湖竹枝词》通俗清新,和者众多。书法以行草最工,笔势岩开,有“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斤,例载而归”之势,有真迹传世。

东拼西摘[30]-------易画轩

    画家王学浩 ,常驻在苏州卖画。晚年回到昆山老家,以画自给。某年有一朱姓建筑师送来十张宣纸求画,王学浩开玩笑地说:“你能给我建一间画室作为润笔吗?”朱竟然一口答应了,不久老画师见到了新造的画室,高兴得不得了,因命名为“易画轩”。

[王学浩](1754-1832年) 字孟养,号椒畦,江苏崑山人。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举人。为人恬淡旷适,绝意干禄,遍历燕、秦、楚、粵。山水得原祁正传,结体精微,笔力苍古。晚年专用破笔雄浑苍老,脫尽窠臼。画格为之一变。著有山南论画,立论精当。于书无不工,篆、隶古劲,直接秦、汉而不自谓能。真书从欧入褚,晚探二王之秘。行书更得瘗鹤銘笔意,坚苍浑厚,自成一家。工诗,卒年七十九。 

东拼西摘[31]------白石老人雅号多

       白石老人在世时,与当代艺术家联称的雅号最多。与吴昌硕合称“南吴北齐”;与黄宾虹合称“北齐南黄”;与邓散木合称“南邓北齐”;与张大千合称“北齐南张”;家乡龙山诗社“龙山七子”之一;王壬秋门下“王门三匠”之一;与张乌石、八指头陀、沈山人被列为“湘潭四异人”之一。。。。。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历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工诗,诗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出版有《齐白石画集》、《齐白石作品集》、《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多种。

发贴心情 
齐白石作品

发贴心情 
白石老人像

发贴心情 东拼西摘[32]-------齐白石的白菜情
东拼西摘[32]-------齐白石的白菜情
  
    齐白石善于画虾是人所共知的,不过他对白菜也是情有独钟。 
    有则故事说的是上世纪 50年代,京郊一位很喜欢书画的菜农,得知齐白石喜欢白菜,就常到齐白石家附近去卖白菜。一次齐白石来买白菜,菜农说什么也不收钱。齐白石问:“为什么不收钱?”菜农说:“我非常喜欢先生的画,如果先生能赐我一幅您的画,我愿将一车白菜送给先生。”齐白石笑着说:“给你一幅画可以,不过你的一车白菜我可不能要,要了我也吃不了。”说完,齐白石将那位菜农领到家,为其画了一幅

发贴心情 
东拼西摘[33]--------鲜于枢的胆胆胆。

     元代鲜于枢擅长悬腕写字,笔力劲键。当时陈绎会请教他的秘诀,他闭上眼,伸长手臂
曰:胆!胆!胆!看似故弄玄虚,实是说不得书家所需之胆。特别是在书法创作中更是需要
胆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鲜于枢](1257--1302),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河北蓟县)人。字伯机,号
困学山民,亦号虎林隐吏、直寄老人等。居杭州。官至太常寺典簿。伯机以书名世,行草书
尤精,与赵孟頫齐名。早岁学书,末能如古人,偶于野中见二人輓车淖泥中,顿有所悟。其
书法笔墨淋淳酣畅,书体遒劲凝重,赵孟頫极推重之。代表作有《真书千文》、《老子道德
经卷上》、《苏轼海棠诗卷》、《韩愈进学解》等。

发贴心情 
鲜于枢《苏轼海棠诗卷》局部

东拼西摘[34]--------- 祝枝山卖字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明代书法家。平素喜好古帖字画,凡遇之,不惜倾囊购入,为此或变卖家业。故而家中常陷困窘。窘时,则变卖庋藏字画。所得仅抵原值十之一二。一旦手里有钱,再又重金访购字画。缺钱时转而再卖。如此周转而已。
   一富翁丧亲,求其书写墓志铭,出价不薄。祝公鄙视此人,未肯。既而生计困顿,有人再为劝说,祝公乃许,但要计字付酬。富翁大喜,举筵款请。祝公耳热半酣之际,当众展纸挥毫。请主人于案上置一陶罐,每写一字,投入十钱于罐内。写到二三百字,祝公见钱已到罐口,便道“够了”,即停笔,拎起陶罐,欣然而去。众人劝阻不得,皆面面相觑。富翁顿足骂娘,且无奈,只得请人另写。

发贴心情 


祝枝山长卷:(JPG-1280*80-31K)

东拼西摘[35]------艺术全才弘一大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首〈送别〉,不由的使我们想起中国近代最杰出的艺术家李叔同。早在九十多年前,大师就第一个把话剧介绍到中国;第一个把钢琴带入中国;第一个中国提倡西洋油画。大师39岁出家。之前,他就一个集作曲、写歌、绘画、弹琴、作文、吟诗、填词、书法、治印、演剧无一不精的艺术全才。其书法早年学山谷,中年学北海,晚年写经。可谓大智若愚、不露锋芒、自成一家。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发贴心情 
弘一法师手书「灵化」墨迹

东拼西摘[36]------三长两短一粪翁

     自号“粪翁”的书法篆刻家邓散木身强体壮,他爱着中山装不善与同道交往,性格怪异,十分耿直但其三十左右就满头白发,晚年手脚都病,还锯去一脚。他把书斋称为“三长两短之斋”。三长是“篆刻、书法、作诗”,两短则为不善“填词及绘画”。

[邓散木](1898—1963),出生上海,号粪翁,别号钝铁。1960年因动脉硬化,截去左腿,因自署一足、夔,斋馆名有厕简楼,三长两短斋。实际上,他长于诗文、书刻,也能作画。精于四体书,行草书集二王、张旭、怀素之长,旁参明末清初王觉斯、黄道周两家。隶书曾遍临汉碑。篆书初学《峄山碑》,继杂以钟鼎款识,上溯殷商甲骨文。篆刻初学浙派,后师秦汉玺印。早年得李肃之先生发蒙,壮年又得赵古泥、萧蜕庵两位先生亲授,艺事大进,又从封泥、古陶文、砖文中吸取营养,形成了自已章法多变,雄奇朴茂的风格。1931年至1949年之间,曾在江南一代连开十二次展览,艺坛瞩目,有书坛的“江南祭酒”之称。

邓散木作品选

发贴心情 
东拼西摘[37]-------机智善辩的书家

       南北朝时,南齐的王僧虔和张融都是有名机智的善辩的书家。当时孝武帝想独享善书的名誉。王僧虔为了避免与之争名,尽量少显示自己的书迹,且常驻用秃笔写字。王僧虔的处世哲理是:圆行方止,物之定质。修之不已则溢,高之不已则慄,驰之不已则踬(zhi\被拌倒),引之不已则迭。
       齐高帝亦善书,登位后问僧虔:“谁的书法第一?”。僧虔答:“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僧虔接着说:“臣书臣中第一,陛下是皇帝中第一。”。
       齐高帝亦喜书家张融。张融对自己的草书很自满。高帝说:“你的字很好,但恨无二王之法。”张答:“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

[王僧虔](426—485),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为王羲之的四世族孙,即王导的五世孙。宋孝武帝时,官武陵太宋,后累迁至尚书令。入齐,转侍中,溢简穆。南朝齐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通文史,精音律。少即善书,得家传,工隶、行、草书。有《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等书迹传世。另著有《论书》和《笔意赞》,是王僧虔的代表论著,在中国书论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东拼西摘[38]------哪一笔是自己的?

       清朝书家刘墉善学前贤,独辟蹊径,自面一格;翁方刚的书法则得古意。翁的女婿戈仙舟恰是刘的学生。有一天翁对女婿说:“你去问一问你的老师,他写的字有哪一笔是古人的?”刘墉得到转告之后,立刻说道:“你也去问一问你的岳父,他写的字有哪一笔是自己的?”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青原、香岩、日观峰造人,山东诸城人。其父刘统勋,雍正进士,乾隆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善书,尤长小楷。其书法初从赵孟頫、董其昌入手,中年学颜真卿、苏轼,晚年潜心于北朝碑版。自称学钟繇。其墨迹临帖功底极深,善学前贤而不受前贤束缚,独辟蹊径,用墨厚重,貌丰骨劲,自成一格。为清代帖学之集大成者,乾隆时四大书法家之首,有《清爱堂帖》石刻传世。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顺天大兴(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官至内阁学士。著有《两汉金石记》、《复初斋诗文集》等。 书法初学颜平原,继学欧阳率更;隶法史晨韩敕诸碑。生平双钩事勒旧帖数十本,北方求书碑版者毕归之。

刘墉草书扇面

翁方刚书法

 东拼西摘[39]-------六如居士之来历

       有“江南第一才子”之誉的唐伯虎,风流倜傥,性情豪放,才华横溢。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自称“桃花庵主”,自号“六如居士”。六如者,有说取自“苏门六啸”的深溪之虎、大海之龙、高柳之蝉、巫峡之猿、华丘之鹤、潇湘之雁。亦说是取自佛经中的六如: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以唐伯虎的个性,后者更可信。

[唐寅](1470--1523)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俯,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

唐寅落花诗(局部)

东拼西摘[40]--------“不可随处小便”

          近代大书家于右任,是“标准草书”的创立者。有一次,一个不识字的暴发户,在除夕那晚命仆人送来六张裁好的大红纸,“请”于老写字。说是要贴在大厅上过年。于老看不惯暴发户那不可一世的态度,有意戏弄他一番。在六张纸上各写了一个字,顺序读来就是“不可随处小便”。仆人高兴地拿回去贴在大厅中央。大年初一,嘉宾齐来贺年,看到了这几个字,都忍不住大笑起来。暴发户问明情况后,恼羞成怒,拆下这六个大字到于老那问罪。于老告诉他,这是一句格言:“小处不可随便!”

[于右任](1878--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光绪举人。早年投身民主革命,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曾创办《神州日报》。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审计院、监察院院长。1931年创立草书社,1936年创办《草书月刊》,又编著《标准草书》。1949年后居台湾。工诗,有诗集出版。是民国以来杰出书法大家。出版有《于右任草书正气歌 》、《于右任墨迹选》等。  



发贴心情 
于右任录杜诗一首

东拼西摘[41]------淡墨探花王文治

       我们知道清朝刘墉巧用浓墨以气势胜。同期的王文治则书法淡雅清丽,以风韵胜。
二人燕瘦环肥,各有所妙,合称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王文治的淡并非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的淡,而是书体劲瘦飘逸,淡而有韵。王冬龄说:“王文治书若少女步春,顾影自怜!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官至云南临安知府。十二岁便吟诗作书,诗有唐人风范,书学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喜用淡墨。乾隆35年(1770)探花,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与喜用浓墨的刘墉成鲜明对照,其书名与刘墉齐。与姚鼐交往甚密。行书作品《待月之作》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见其晋唐功底深厚。 

王文治行书

东拼西摘[42]-------五大名帖首次同展

       2003年8月24日至8月29日,故宫博物院举办《铭心绝品-----两晋隋唐法书名迹特展》,展出了中国现存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五件绝品名贴:西晋陆机《平复贴》、东晋王献之《中秋贴》、东晋王珣《伯远贴》、隋人书《出师颂》及王羲之《兰亭序》(唐代冯承素摹本)。

注:除《出师颂》,其他书贴在论坛均可看到。

出师颂

  历代见于著录的章草《出师颂》有两个版本:一本称为“宣和本”,有宋徽宗标题“征西司马索靖书”及“宣和”瓢印,可见宋徽宗认为他见到的《出师颂》是索靖的作品;另一本称作“绍兴本”,曾收藏于南宋绍兴内府,有米友仁的鉴题,称为“隋贤书”,可见米友仁认为他所见到的《出师颂》是隋人写的。后者就是今天引起广泛争议的本子。今存本子与诸多著录书中介绍的“绍兴本”状况一一吻合,确实是早已闻名并且流传有绪的“绍兴本”《出师颂》,为清宫旧藏。
  根据作品鉴藏印和历代著录书的记载,“绍兴本”《出师颂》流传的情况大致是:唐代经太平公主、李约、王涯先后鉴藏;南宋绍兴年进入内府,经米友仁鉴题;明归王世懋;清初由安仪周收藏,后入乾隆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民国11年(1922年)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其带出宫外;1945年后,该本流落于民间,60多年杳无消息。这次被故宫收购的《出师颂》,并不是清末流失出宫的原作“全身”。据悉,《出师颂》1922年被溥仪携带出宫后,曾经被不识其真正价值的人截为两段,前面的“晋墨”两个字和正文是一段,后面的元代题跋是一段。故宫博物院此次购得的正是《出师颂》的正文部分,后面的题跋仍在一位收藏家手里。
  而“宣和本”《出师颂》于北宋入宣和内府,明代大概从严嵩家辗转到他人手中,后来卖给了项元汴,清朝时期失传。
      《出师颂》是7月10日故宫以2200万元天价从嘉德拍卖行回购的。此举曾引起广泛争议,甚至被质疑为“故宫重金买了假货”。

东拼西摘[43]--------纸田墨稼,老牛耕字

      杭州灵隐寺正殿匾额“大雄宝殿”四字,长约八米,高二三米。那是当代著名书家沙孟海56岁时所书。据说是用三楂笔扎起来写的,气势磅礴,沉雄矫键。
      1987年沙老以87岁高龄重写匾额“大雄宝殿”。老人自嘲是纸田墨稼,老牛耕字。

[沙孟海](1900-1992年)书法篆刻家。原名文若,号沙邨、石荒、兰沙。浙江鄞县人。
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文学,从吴昌硕学书法篆刻。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名誉理事、顾问,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等职。书法由篆隶入手,下逮汉魏碑版,恣意摹习,领略其体势。中年以后多作真行草书,探综众长,融会贯通,行以己意,故能沉雄茂密,变化多姿,气势磅礴,自成风格。篆刻不多作,主张朴拙一路,不专师一家。著有《沙孟海论书丛稿》、《兰沙馆印式》、《沙孟海写书谱》、《印学史》、《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真行草书集》、《中国书法史图录》等。

沙孟海书法

发贴心情 
东拼西摘[44]--------汉代赵婕妤玉印的流传始末

汉代越婕妤的玉印被历代收藏家视为瑰宝。此印为纯白玉所制,上有凫钮,琢制得十分精细;凫钮上有鲜明的血红色斑块。印的横断面2厘米见方,上镌篆体“婕妤妾赵”四字。整个玉印光泽温润,摸触时给人的手感宛如一块凝脂。

  宋代时由王晋卿珍藏,被断定为赵飞燕的遗物。元代时归于顾阿英的金粟山房。到明代,曾被人献给嘉靖年间权倾朝野的宰相严嵩,又在项子京天籁阁、锡山华氏真赏斋、李日华六研斋诸家收藏过。清代时,曾归钱塘何梦华、秀水文后山、仁和龚定庵、道州何子贞等人;光绪年间转入南海潘氏海山仙馆。几经辗转,到民国时由山东潍县陈簠斋家中流出,转入徐世昌的弟弟徐世襄之手;据说当时他是花费重金才买到这颗玉印的,轻易不肯示人。50年代,这颗汉代赵捷好的玉印已由故宫博物院购藏,从此归于人民手中,得以作为一段历史的印证而永久保存。 

东拼西摘[45]-------三石道人

      八九十岁的书法家台湾省的谢宗安,早年即以碑体擘窠书蜚声皖江。因对石鼓文、石门铭、石门颂用功最深,故自号“三石道人”和“磊翁”。


发贴心情 
东拼西摘[46]-------几分钟

       齐白石的弟子郭大维博士在美国博物院示范中国画。他只用了五分钟时间就轻描淡写完成了一幅写意荷花。在场的一位女士看后,好奇地赞叹:“只有几分钟就画得如此美妙!”郭博士随即答道:“这是五十年的功夫加上几分钟!”。

东拼西摘[47]-------怀素蕉叶代纸

在草书艺术史上,怀素其人和他的《自叙帖》,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一千两百多年。怀素少时在经禅之暇,就爱好书法,贫穷无纸墨,他为练字种了一万多棵芭蕉,用蕉叶代纸。由于住处触目都是蕉林,因此风趣地把住所称为“绿天庵”。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勤学精研,盘、板都写穿了,写坏了的笔头也很多,埋在一起,名为“笔冢”。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