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外媒热议解放军救援能力称装备和训练仍落后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青年参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8 5:00:48
资料图:解放军抗震救灾运送救援物资。
今年“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中外媒体记者获邀参观了北京军区某工兵团,现场观看了工程兵专业演示和地震救援综合演练,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还向记者们介绍了近年来解放军参加国内抢险救灾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相关情况。中国军方执行包括抢险救灾和人道主义救援在内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随之成为外媒关注的话题。
军队是应对灾害关键力量
法新社7月31日刊发消息称,最近,中国南方、东北等多个省份发生洪涝灾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忙碌在抗洪抢险一线的镜头频频出现在电视上。与往年一样,凡出现重大灾情的地方,都能看到中国军队的身影。军队是中国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关键力量。
对此,美国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的军事专家迈克尔·蔡斯和克里斯滕·冈尼斯指出,中国军方早在2006年的《国防白皮书》中就明确提出了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说法。所谓多样化军事任务,就是强调解放军在具备遂行核心军事作战行动能力的同时,也应具备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非战争军事行动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既包括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援助,也包括维和与反恐行动等。
美联社则引述新任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提供的数据,称中国军队在灾难救援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耿雁生指出,中国军队已经组建了包括抗洪抢险应急部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等在内的8支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兵力规模约5万人。自2002年以来,中国军队23次执行国际人道主义物资援助任务,共向19个受灾国提供了总价值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物资。
解放军尚未参与海外救援
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特别提到,从近年来的实践看,无论是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华南冰雪灾害等,中国军队都是应对自然灾害的中坚力量。不过,此类行动主要是在国内进行,中国军队几乎没有在海外进行过旨在进行灾难救援的部署行动,这与美国在2004年东南亚海啸和2010年海地地震后派遣航空母舰参加救援,形成了鲜明对比。
事实上,早在2008年6月,詹姆斯敦基金会的另一位专家德鲁·汤普森,就在该基金会的《中国简报》上撰文猜测,中国军队之所以很少到国外执行灾难救援任务,可能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担心分散核心军事能力建设所需的资源;二是国内灾害频发,这方面的需求要优先满足;第三,担心向海外派遣军队救灾,容易引起外界对“中国军事威胁论”的炒作。
但汤普森认为,通过研究美军在海外积极参与灾难救援的案例,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这种行动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国际形象,对军队而言也是难得的实地演练的机会。因此,不排除中国军队今后会更多地走出国门,为参加灾难救援进行较大规模的海外部署。
“医院船”可拓展国家影响力
汤普森还注意到中国海军新型医院船对海外救灾的价值。按照美国《防务新闻》的说法,这艘医院船于2008年11月在广州完工服役,其排水量超万吨,并配有数百张病床和先进的医疗保障系统,诊疗条件达到三甲医院水平。战时,该船可为伤病员提供早期治疗和部分专科治疗,或为舰艇部队提供卫勤支援等;平时,则可执行海上医疗救护训练任务,也可以为舰艇编队和驻岛礁等边远地区部队提供医疗服务。
《防务新闻》就此分析说,近十年来,中国明显加大了对国际事务的参与程度,不断派遣部队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同时为资源丰富的国家提供更多投资与帮助,尤其是在非洲地区。这艘医院船的服役,将使中国海军对外拓展国家影响力更趋便利。
此前,中国海军只有两艘吨位不大的医院船。美国《世界政治评论》杂志网站认为,尽管新建的医院船将更多地参加传统的军事任务,但若再有大型海上灾难爆发,中国也会派出这艘性能一流的医院船参加人道主义救援,借机展示自身的军力水平和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
装备及训练水平尚存短板
每当灾难来临,中国军队总能迅速动员,向灾区快速派出救援力量。特别是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在14分钟内就开始向灾区调兵遣将,赢得了国际媒体的赞誉。当然,也有一些媒体指出,从中国军队以往的表现看,其救援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009年1月出版的美国军方《联合部队季刊》,就曾刊登一篇题为《中国军队的灾难救援行动暴露出关键能力不足》的文章,认为空运能力不足、缺乏大型运输机和重型直升机是中国军队力量投送能力的重要短板,这不仅制约了灾难救援行动,也可能影响未来的军事作战任务。此外,从公开报道看,中国军队在灾难救援过程中仍然经常需要“肩挑手扛”,这表明其在专用装备和特种训练方面还有所欠缺。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