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发展北斗导航系统理念超前可打破美国垄断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10 5:00:54

  北京时间8月1日5时3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

  8月1日,一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第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3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北斗”家族的不断壮大引发了西方的广泛关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美国《连线》杂志等媒体认为,中国的“北斗”系统将同美国的GPS展开激烈竞争。

  打破卫星导航市场垄断

  导航卫星的陆续到位,标志着中国“北斗”系统日臻成熟,扩网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博士、宇航专家莫里斯·琼斯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采访时指出,中国发展独立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就是想摆脱对美国技术的依赖。琼斯表示,“我们使用的GPS系统一直处于美国政府的掌控之下,一旦涉及到军事方面,例如在战争中,美国就可随时中止其服务。对于中国和其他大多数国家来说,发展不依赖于美国的独立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外界认为,中国航天事业正稳步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北斗”导航系统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与之相比,美国的航天工程却出现了“断档”。琼斯指出,“美国正在大规模压缩空间项目,在近期内甚至无法独立将宇航员送入太空(航天飞机退役造成);而中国正在稳步发展一大批本国的空间项目,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将有能力挑战美国的太空霸主地位。”

  有分析认为,中国发展“北斗”导航系统首先是满足本国经济、军事领域的需求,当然也为国际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防止一国垄断卫星导航市场的作用。

  支持军事现代化进程

  由于卫星导航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领域,可为坦克、战机、战舰导航,并能为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制导炸弹指示目标,中国发展全球卫星导航网,也引发了外界对“北斗”军事用途的猜测。

  据美国《连线》杂志撰文猜测,2012年之前,中国将再发射8到10颗“北斗”卫星,进一步扩大其覆盖范围,到2020年可覆盖全球。文章进一步认为,“北斗”覆盖全球就意味着“中国的卫星制导武器具备了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

  曾担任美国空军负责太空和导弹战官员的布莱恩·威登称,“GPS系统具有重要军事用途,这是推动中国发展独立系统的主要动力之一。”

  韩国《朝鲜日报》此前甚至猜测,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从卫星上发出电波,提高导弹命中率并收集全球领域的各种情报。虽说韩国媒体的臆断带有“科幻风格”,但是也从侧面证明了“北斗”系统的潜力。

  事实上,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确实离不开卫星导航系统的支持。在强调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现代战场,无论是陆军的坦克、装甲车、火炮,还是海军的军舰和潜艇,都需要借助卫星导航系统确定部署位置,确保各部队之间紧密配合,发挥最优战斗力。

  此外,远程、精确打击也日益依赖于卫星导航系统的精确制导。外界就曾猜测中国的“东风”系列导弹、“卫士”系列远程火箭炮和先进巡航导弹都已集成了“北斗”系统,因而具备了较高命中精度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见,完善“北斗”系统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中国太空技术的进步也引发了外界对中国太空安全的关注。威登称,“中国正日益依赖太空技术,这使得中国和美国同样受到反卫星武器的威胁。”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发展太空技术不含任何军事意图,并反对太空军备竞赛,且自身具备“太空反制能力”,这些都是确保中国太空平台安全的有利因素。

  中国紧扣“太空脉搏”

  与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卫星导航项目相比,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理念也很超前。

  “北斗”系统体现了从简到繁、量力而行的特点——先以“双星定位”的“小系统”积累经验,进行技术攻关,随后发展35颗卫星构成的“大网络”,实现全球覆盖。此外,“北斗”并没有照搬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的模式,体现出中国特色,例如其独特的卫星短信收发功能已在军演和救灾中经受了“实战检验”,实用性极强。

  为提升综合国力,中国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太空计划,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到空间站建设,无一不体现出中国的“太空视野”。而居高临下的“北斗”系统是中国太空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是中国紧扣“太空脉搏”的直接体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