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军战略机动能力大幅提高:铁路运输提速逾2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28 15:38:19

资料图:解放军装甲部队通过铁路机动

  从新中国成立前肩扛、手抬、马驮的落后保障方式,到抗美援朝战争中“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再到新时期铁路、公路、水上、空中立体运输保障,我军军事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

  通达完备的立体国防交通网、可视化动态监控系统、贴地“飞行”的动车组、翱翔蓝天的大型飞机……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军战略投送能力在历次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得到充分展示,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份合格答卷。

  加速度:立体交通直达“战场”

  铁流滚滚征千里。盛夏时节,随着一颗信号弹划破天际,万人千车呼啸着奔向千里之遥的预定地域。

  2007年8月,南方某地进行整建制师摩托化千里机动演练。军交运输部门紧急协商地方有关部门,征用百余台地方大型平板拖车,全程保障部队远程机动。官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3天时间内,昼夜连续行军1000多公里,穿越20多个县市,创下了实施全员全装整建制师远距离快速摩托化机动、动用民用运力远距离输送部队重装备、组织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隐蔽运输、摸索沿海发达地区交通管制程序与方法等多个“全军第一”。这次摩托化机动演练,实现了与战时实际任务对接、与预定机动路线对接、与现有保障能力对接的目标。

  劈波斩浪扬军威。2009年5月,某船运大队组织海上输送演练。天上战机呼啸,弹雨倾泻;海上舰艇追截,杀机四伏。在冲天的水柱和弥漫的硝烟中,一艘艘船艇穿雾破障,锐不可当……“抵达指定海域!”随着指挥员的指令,舱内全副武装的官兵迅速抬起冲锋舟,快速滑向海面,向水陆滩头勇猛冲击。

  目前,全军陆军和空军船艇部队紧贴作战任务、战场环境和对手实际,在突出抓好船艇官兵的技能性训练、针对性训练和应急性训练的基础上,坚持把参与重大军事演习、处置海上突发事件、防抗自然灾害及完成其他急难险重任务,作为锻炼摔打和全面提升输送保障能力的重要平台,实现了由运输勤务保障向水上机动作战保障的跨越。

  2009年9月,总后军交运输部结合广州军区某师跨区机动演练,组织了联合投送训练。“晨饮长沙水、午食武昌鱼”,参演官兵分乘民航飞机、铁路动车组和采取摩托化机动3种方式,跨越4省区。摸索了陆空联合投送的组织程序、方法措施,巩固了军民融合一体化保障模式,标志着我军战略机动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经过60年建设发展,我军军事运输由过去的方式单一发展到铁路公路水路和空运综合运用,保障能力实现了整体跃升。今天,铁路军事运输已由过去每天400公里左右提高到800至1000公里;公路军事运输由过去每天不到300公里提高到500公里以上,高性能、大吨位汽车比例大幅增加;水路军事运输从近海内河发展到远海远洋;航空军事运输从无到有,从单一运送兵员发展到人员和物资运输,从完全依靠民航发展到军民运力并用,基本形成了综合立体的现代军事运输体系。

  信息化:人车万里一网牵

  防卫监控可视化、网络巡逻实时化、车辆管理智能化……改革开放30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军军交运输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南京军区某团车场值班室内,轻点鼠标,不仅可以便捷地查询车辆、人员和设施设备的数质量情况,而且车辆行驶的路线、速度、位置和违章等情况都有着详细轨迹记录;

  沈阳军区某船运大队值班室舰艇监控中心,可以实现全天候、全时段监控码头、人员,远程可视系统还能让远在万里之外的官兵面对面接受指令;

  美丽的兴凯湖浩若大海,是中俄边境最大的界湖。过去,沈阳军区某边防巡逻艇大队官兵长年巡航在千里界湖上,巡逻执勤常常受气候、风浪等自然因素影响。如今,他们在上级帮助下,在界湖上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加装了监控摄像头和报警器,大大提高了执勤效率。“嘟、嘟……”防卫警报系统骤然响起警报声,视频监控系统清晰地显示出报警区情况:“东南方向约5公里×号界标附近发现可疑船只,快速出动干预!”接到指挥员下达的命令,驾着新型地效翼船的官兵飞速赶到现场,不到2分钟就抵达越界捕鱼的渔船附近。

  川藏公路最险,新藏公路海拔最高,青藏公路最长。和平时期,公路运输最艰苦、最具挑战性的莫过于“三线”运输。

  川藏线官兵经过3年攻关,建成了一套“上与军区、总部相联,下与汽车团、兵站、仓库、医院相接,横向与战区联勤分部相通”的川藏公路军事运输指挥自动化系统。如今,只要将车队编号输入指挥自动化系统,分布在千里川藏线上的上千台车辆,不管山多高、路多远,都可实施不间断、全天候、远距离实时指挥;各种可能遇上的突发情况,都能及时得到处理。

  近年来,全军军交运输部门充分运用智能化、信息化等手段,研发了军交运输动态监控系统,纵向联通了全军指挥自动化网,交通沿线铁、水、空大型企业运输调度指挥网及全国交通战备部门信息网,横向联通了总部各大机关、军兵种总部机关信息网。科研人员还研制了系列铁、水、空军交运输装备器材,实现了保障资源动态可视、保障需求及时掌握、保障计划辅助生成、保障过程全程可控。

  全军官兵用实践证明,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是提升部队军交运输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军交运输保障能力发展的力量源泉。

  新景观:走出国门展军威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军承担的国际维和、联合反恐、人道救援以及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越来越多,战略投送空间范围不断拓展、组织运用的频率明显增加。

  从奥运安保、国际维和到中俄联合军演、抗震救灾……多少次危急时刻,多少次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多少次紧急出征,每一次都留下军交运输官兵奋战的身影。

  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害发生后,军交运输系统快速反应,保障国家救援物资在第一时间运抵美国小石城军用机场,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在利比里亚担负维和运输任务的北京军区某团维和运输大队,是受联合国特派团直接指挥的唯一专业运输保障力量,保障范围横跨4个战区,辐射利比里亚全境,是驻利所有国际维和部队的运输保障中枢。丛林公路泥泞崎岖,热带雨林疫病肆虐,维和运输大队经常冒着枪林弹雨,开拓出一条畅通无阻的运输补给线。在近300个海外维和的日子里,他们累计运送各类物资6.9万多吨,安全行车105.6万公里,相当于维和官兵每10天就要绕地球一圈。

  2007年2月1日,正在利比里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蒙罗维亚视察了正在当地参加维和行动的北京军区某团维和运输分队,他欣慰地说,你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风貌,祖国人民为你们感到骄傲。胡主席欣然为维和运输大队题词:“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

  自1990年开始,我国每年都向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员执行维和任务。20年来,中国派出的维和部队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勘察、修筑道路上万公里,运输人员、物资累计行程500多万公里,出色地完成了联合国赋予的运输保障任务,为联合国维和行动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际维和的史册里写下了光辉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