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印度媒体炒作中国话题对中印关系大局影响有限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10 15:32:21
近日,有关中国拒绝给印度一位克什米尔防区指挥官发放签证的消息,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印度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印度英文媒体对中国的新一轮口诛笔伐,更有甚者竟然威胁政府中断与中国包括防务合作等在内的一切往来。
本来一件纯粹的签证事件,印度一些主流英文媒体却上纲上线,恶意炒作,这其实反映了部分印度媒体,特别是一些印度战略层面精英的对华认知。
印度英文媒体具有重要的舆论影响力
印度现代媒体起源于英国殖民时期,最初主要由一些英文媒体垄断着印度媒体市场。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中,印度本土语媒体逐步发展壮大,从而形成英文媒体和印度本土语言媒体两个主要市场,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作为一个“弱政府、强社会”的国家,印度媒体一直以公民社会最强有力的参与者而存在,几乎没有任何机构能够强迫报纸、电视台发表它不想发表的新闻或者言论。
印度本土语言媒体主要指官方语言印地语,以及其他被印度宪法认可的马拉地语、泰米尔语、孟加拉语、泰卢固语等民族语言媒体,这类媒体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读者数量很大,其主要受众是普通百姓,其中三分之一生活在乡村。为吸引地方读者,印度本土语言的媒体多以关注地方政治和社会文化新闻为主,除巴基斯坦之外,它们对国际问题的报道很少。
一般来说,在外交和国防政策问题上,印度语言媒体的报道议程通常是由印度英文媒体来设置。由于官僚、受过教育的阶层以及对外交政策有影响力的人士都讲英语,因此印度英文媒体对外交决策具有很重要的舆论影响力。
印度英文媒体日报类的代表是《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时报》和《印度教徒报》等,英文电视新闻频道包括TimesNow、CNN-IBN和NDTV24×7等,英文时事类期刊有《今日印度》、《展望》、《前线》等。由于历史原因,这些英文媒体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以实行西方议会民主制为荣,以印度国家利益代言人自居,具有较强的反共和反华情结。
然而,在印度独立之初的尼赫鲁时期,由于尼本人深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其外交思想具有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突出地表现为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强调亚非团结,同情社会主义。加上尼赫鲁个人的巨大威望,印度外交政策达到国内高度的政治认同,媒体的作用被边缘化,而公众的对华舆论也受尼赫鲁本人的影响,这种情况延续到1962年。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失败后,尼赫鲁的威望一落千丈,代表现实主义的鹰派势力迅速崛起并取而代之,尼赫鲁本人也在抑郁中去世。此后,印度对华鹰派势力便一天天壮大,在印度形成了另一种强大的公众舆论,即反对任何向中国妥协的行为。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印度经济腾飞之后,鹰派人士更是大受鼓舞,觉得“从此有了和中国人分庭抗礼的资本”。
印度英文媒体的主要撰稿人由一些极右鹰派分子担任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英文媒体的主要撰稿人或评论人由一些极右鹰派分子担任,这些人包括一些印度非政府的战略分析家、退休高级将领以及退休官员等,如前外长贾斯旺特·辛格、陆军前参谋长桑德吉上将、“南亚分析集团”军事问题专家萨伯哈什·卡皮拉、“国防研究与分析所”所长核战略家苏布拉曼尼亚姆、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布拉姆·切拉尼,以及印度人民党领导人如阿德瓦尼、费尔南德斯等人。
虽然英文媒体也经常发表来自政治领导人、政府官僚、军方以及商界对中印关系的积极表态,不过对公众更具影响力的言论多来自上述印度非政府的战略分析家、退休将领以及退休官员。他们的思维仍然受到1962年中印战争的影响,战争的苦痛和战败的屈辱都使他们耿耿于怀,以致经常在自己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媒体讲话中渲染中印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主流英文媒体充斥着反华情绪也就不难理解了。
印度英文媒体虽然在国内的政治生活中不占主流,但其在印度公众对华舆论的认知构筑中所起的负面作用不可小视。
英文媒体的主要受众是印度公民社会的最主要构成力量——印度中产阶级以及青年学生。由于长期受到英文媒体的反华宣传,比如中国军队“入侵”印度领土、中国联合一些国家反对印美核协议、中国阻挠亚行对印提供贷款、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发展核武器、中国正在对印实施“珍珠链”包围圈、“中国要肢解印度”、“中国将在2012年之前对印度动武”和“中国要对印度发动水战”,等等,印度中产阶级和青年学生的对华认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们的头脑中,中国是“霸权主义者”,是“侵略者”。而在印度,真正能够对印度外交政策产生影响的除了战略界精英外,主要的力量就是中产阶级群体以及青年学生。
印度一些英文媒体热衷炒作“中国威胁论”,对印度政府外交安全政策影响仍然有限
中印两国山水相连,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唐代时期,高僧玄奘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天竺(今印度),著成《大唐西域记》,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代以来,中印两国人民在共同的反帝斗争中相互支持和同情,加强了传统友谊。新中国成立后,印度又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建交以来,双方在维护各自主权、独立,谋求各自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事业中相互理解,彼此支持。尽管中印关系曾经有过波折,面临各种挑战,但在两国几代领导人的关心下,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中印关系在不断向前发展。
进入21世纪,两国经济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发展成为两国的头等大事,两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印两国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携手发展,对于两国和两国人民、对于共同应对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对于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两国领导人从两国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审时度势,把握历史机遇,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立了深化两国关系的“十项战略”,签署了中印《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为中印关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在边境问题上,两国本着“互谅、互让”原则,达成了原则框架协议,谈判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作为主流英文媒体和战略精英,在两国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更应充分发挥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友好发展添砖加瓦,贡献一份力量。但印度少数极右势力仍然以冷战思维看待中印关系,极力反对并千方百计加以干涉和阻挠中印关系发展,实在令人遗憾。
印度一些英文媒体热衷炒作“中国威胁论”,虽然对印中关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也要看到其真正对印度政府外交安全政策产生的影响仍然有限,印度政府的对华政策仍然取决于其领导层对战略形势、威胁因素和国家利益的判断。在这一点上,印度政治精英头脑非常清楚。印度总理辛格多次谈到,“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世界创造了接触中国的新机会。中国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但我们与中国的边境争端依然存在问题。我相信世界有足够的空间同时容纳印度和中国的雄心。某些领域的确会出现贸易投资竞争,但那都是健康的。”
事实上,有关“中印发展足够空间论”是印度高层领导最近几年在对华认知上形成的一个共识。由此可见,无论印度极右媒体怎样渲染“中国威胁论”,只要中印两国领导人能保持清醒的信念,就不会上当。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