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南海舰队潜艇支队新型鱼雷实现流水线保障[图]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26 14:35:33
资料图:我国海军潜艇吊装新型鱼雷
东方网9月26日消息:随着装备全面转型,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装备部承担新型鱼雷、水雷的试验保障任务越来越多。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们凭借创新的勇气和集体的智慧,依靠自主创新,不仅圆满完成保障试验任务,还使新装备战斗力生成周期缩短一半时间。支队装备部部长廖伟荣感慨地说,“是创新激活了一池春水。”
建立评估小组,规避试验风险
精、准、细,这是军械保障的特殊要求。该支队装备部保障的鱼雷、水雷等水中兵器属于威力巨大的危险品,一旦操作不慎,很有可能酿成惨剧。然而,试验就是创新,就会有风险。传统的保障模式和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只有寻求突破提高效益,才能适应新型潜艇大强度、高频率训练的需求。
为规避试验风险,支队成立由装备部部长廖伟荣任组长的风险评估小组,成员大多是装备部业务尖子。在实施每一项鱼雷试验保障之前,这个小组都要召开风险评估会,确保试验过程不会引发危险。拿不准的项目,他们就请来院校、厂家、科研院所的专家,一起分析探讨,研究制订出风险性最小的操作方案,增强训练安全系数。
在一次新型鱼雷试射保障过程中,他们按照预定计划,用自己摸索出的新保障方法将鱼雷全部调试、检测完毕。可是,由于天气原因,潜艇推迟数天出航时间。按照保障使用要求,鱼雷在这推迟几天里不需要再次检测也能正常装载使用。
为了确保试射万无一失,支队装备部在不影响潜艇出航时间的前提下,组织技术骨干再次对鱼雷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有一枚鱼雷有两块电池无法放电。他们对该型鱼雷电池进行了及时更换,确保鱼雷在海上发射直接命中目标。事后,研发该型鱼雷的工厂专家感慨地说,“如果当时不检测就进行发射,鱼雷很可能会沉入深海,将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创新操作规程,节约上千万元
按照厂家和专家组制订的保障操作规程,某新型鱼雷在每次发射回收后,上面一个价值几十万元的部件不管有用没用,都必须更换,既费时又费力。
支队装备部组织鱼雷保障官兵,专门对重复使用该部件进行分析论证。经过多次实地检测,以及与设计厂家进行沟通,他们发现需更换部件的根本原因,是该部件一个端口容易渗进海水受损。为此,他们将该部件进行精细的封口处理后,对该部进行调试检测。结果只要经过封口处理,就能避免海水渗透,确保能够重复使用。
为了得到科学数据,他们一遍一遍进行调试与检测,记录各种情况下该部件的密封数据,终于使厂家确信原有操作规程可以更改。如今,根据他们改写的操纵规程,不仅使雷弹保障时间大为缩短,而且节约上千万元经费。
探索保障方法,实现“零误差”
库存状态中鱼雷只有经过数十道严格的调试检测后,才能作为战雷装填到潜艇发射管内。去年,该支队装备部成为首个对某新型鱼雷形成保障力单位后,官兵熟练按照操作流程,在规定时间内将库存鱼雷转为战雷。
本来,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官兵们还是不满足。他们发现厂家提出保障流程效率还不够高,整个一条作业线的人员都围着一条鱼雷在转。有人提议,能不能像汽车生产流水线作业那样,通过合理分配任务、统筹安排岗位,实现战雷的流水线保障?
作为对该型鱼雷形成保障力单位,上级虽然没有施加提高这种鱼雷保障效率要求,但他们还是尝试着通过保障流程创新,实现鱼雷保障效率跃升。他们通过科学安排对该型鱼雷各项调试、检测任务的顺序,以及对各保障环节所需时间的精确测算,摸索出一套全新保障流程,实现一条作业线同时保障多条鱼雷目标,每条鱼雷从库存状态转到战雷状态时间缩短了30%以上,有效地提高了保障能力。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