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国今年将有20次发射30颗卫星上天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11 15:54:40

  “2011年,我国将有20次发射,30颗卫星上天。”素有“中国载人航天之父”之称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两会期间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时,介绍了我国“十二五”期间航天技术的发展规划。据其介绍,为了实现航天强国的发展路径,我国“十二五”期间,还将有大规模、新技术的航天飞行器上天。

  “十二五”期间超过100颗卫星上天

  据戚发轫介绍, 2010年我国做了15次的宇航发射,有近20颗卫星在工作,这个规模跟2010年的美国差不多,发射频率和规模已经是比较大的了,但在利用太空的能力方面,我国还是不如美俄两国。

  一方面,我国的卫星总量还太少,“目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卫星将近1000多颗,其中,美国有400多颗,俄罗斯90多颗,中国只有50多颗。”另一方面,我国卫星的寿命也不如外国,“其他国家15年,我们现在一般是10年。”

  怎样弥补这个差距?除了从寿命上加紧研发,多发卫星也是一种方法。据其介绍,按照计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卫星发射频率比‘十一五’更高。2011年将有20次发射,30颗卫星上天。整个‘十二五’期间有超过100颗卫星上天。那时候,数量和规模上看,我们应该说是一个航天大国了。”

  天宫一号以后还有神八、神九、神十

  据戚发轫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航天将完成的任务主要是为建立中国特色空间站做技术准备,这些技术准备包括4个步骤。

  第一步是航天员出舱,目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第二步是交汇对接,就是要让两个飞行器实现对接后,联合飞行。这也是即将发射的天宫一号,以及未来要发射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十号的主要任务。通过多次的对接实验成功后,将来航天员可以在两个舱里自由来往。

  第三步是补加,在实现对接后,燃料、水、空气等的补加才可能实现。

  第四步是再生式的生命保证技术,这也为空间站做技术保证,将来航天员在太空,也可以不依赖地面的补给了。

  另外,据其透露,目前我国已经招收了女航天员,按照航天员的训练标准,每个航天员都要经过500~1000小时的战斗机驾驶经历,另外还要经过4年的训练。女航天员经过训练后能不能上?什么时候上?尚不能明确。

  我国的航天技术全是自主研发

  和国外相比航天领域,我国有多少创新技术?戚发轫说,我国历次航天发射和相关技术从未依赖过他国技术,也没有外国人技术人员参与,所有的技术全是自主研发。“即使有些技术别人已经有了,但我国也都是自主研发掌握的,并且由于我们起步较晚,起点则比美俄更高一些”。

  据其介绍,目前,我国的很多航天技术都是国际一流的,同一个技术的做法,也和其他国家不同。这位院士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描述了我国的技术创新。“比如,在制造飞船时,各个国家都有其特点。飞船是希望里面载人越多越好,美国人就把返回舱做得比较大,但做大了回来就很困难。俄罗斯另外搞了个生活舱,回来再回到发射舱里,把生活舱扔了,中国人就觉得把生活舱扔了怪可惜,因为一公斤的重量上去得几万美金,几吨重的都扔那得多少钱,我们则把它放在轨道上,配备能源,有控制,变成了小的空间实验室。这样既起到了生活舱的作用,又不浪费。”戚发轫说,“什么是创新?就是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了就是创新。”

  “航天是个投1元收益10元的产业”

  航天也是一个投入非常大的产业,为什么国家要投入那么大的财力和人力来发展航天?戚发轫的回答是:“航天是个投1元收益10元的产业。”他认为航空航天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并且很多技术都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航天员当年用的尿不湿,现在用到了小孩身上;航天员食物怕冷的,用了微波加热,现在也变成民用微波炉了。1984年之前电视机卖不出去,看电视信号靠微波发送,当年东方红2号上天,一下子电视信号就覆盖到90%,电视机供不应求,大锅盖也成为一个产业。”戚发轫说,未来,对宇宙的探索和利用还都得需要航天技术的支持。成都商报记者 汪玲

  国产航空发动机

  有望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全国政协委员、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甘晓华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产航空发动机有望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也是航空产业作为长期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必要支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