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评论称美国应反思反恐战略必须坚持标本兼治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13 19:59:51
资料图:美国总统奥巴马在911事件十周年纪念日讲话
“9·11”恐怖袭击10周年来临前,一位名叫劳伦·曼宁的幸存者决定把记录“9·11”事件细节以及自己10年心路历程的《重获力量》一书在9月11日这天出版,她说:“绝不会向恐怖分子投降”。
美国确实没有向恐怖分子投降过。“9·11”事件发生后的10年间,美国推翻了支持恐怖主义的塔利班政权,击溃了基地组织并将其头目一个个击毙。但美国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截至今年8月25日,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丧生的美国大兵达到6221人,受伤的人数多达45170人,用于这两场战争的花费已超过2.6万亿美元。
尽管如此,就连美国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其在10年前发动的“反恐战争”并未取得完全的胜利。在阿富汗,美国不得不考虑与塔利班接触,将其纳入阿富汗的政治进程中来;而在伊拉克,战争遗留的问题和矛盾依然成堆。目前,国际社会面临的反恐形势仍然很严峻——逃到世界各地的“基地”分子建立了类似“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等分支机构,已经具备了发动恐怖袭击的能力。发生在埃及、沙特、俄罗斯、巴基斯坦、约旦、印度、印尼等地的恐怖袭击,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还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不仅未能消除国际范围内的恐怖主义,还连续遭到本土极端分子发动的袭击侵扰。根据美国联邦政府今年6月公布的《国家反恐战略》报告,本土极端分子被定位为仅次于“基地”组织及其分支的威胁。这也反过来说明,“9·11”事件在美国不同信仰的民众之间造成的不理解与不信任,以及由此引发的极端主义思想和歧视性事件有多么严重。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9·11”中倒塌的不只是世贸中心的双子楼,还有美国人对本土安全不受威胁的安全观念,以及由此而来的安全战略的变化——如果眼中看到的全是钉子,总会自然地举起手中的锤子。虽然“9·11”事件曾一度唤起了美国人对不同种族和背景的人的关注与研究,但这些都未能转化为其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没有真正转化为迈向宽容与理性的脚步,以至于“和平总统”奥巴马的“撤军”变成了“增兵”,“结束战争”变成了“主动进攻”。
事实证明,10年来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与“先发制人”战略,并没有使其获得安全、赢得和平,反而加剧了世界的动荡与不安。
周年是追思的日子,更应该是反思的契机。“9·11”事件10周年之际,人们自然要追思事件中的遇难者,追思救援行动中的牺牲者,追思在反恐战争中失去性命的军人和无辜平民。但美国政府更需要对反恐理念和战略进行反思——恐怖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公敌,反恐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但反恐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毕竟,很多投向极端主义的人是在完全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之后才选择了暴力。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做的可能不仅仅是严防死守,更重要的或许是帮助他们找到改变自身的办法。
反思“9·11”,废墟上需要重建的绝不仅是新的地标建筑,还应该包括被袭击扭曲的安全观念,被复仇和傲慢占据的心灵。如果任由仇恨的种子疯长,那么,威胁就会无处不在,恐怖也会无孔不入。而一旦陷入复仇的怪圈,反恐战争的“休止符”画起来将会更加艰难。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