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韩媒称DF21D导弹对中国反航母能力提升微乎其微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环球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16 20:30:51
国庆阅兵式上的DF-21C中程导弹
韩国军事网站《Viggen军事论坛》9月12日发表文章对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性能以及应用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长期以来,人们致力于研究该型导弹的具体技术性能能否胜任反航母的作战任务,但却忽视了其作为弹道导弹的特性。弹道导弹尤其是射程超过2000公里的弹道导弹一直被视为战略武器,并且均具有装备核装药的能力。而将这种"战略"武器用于打击航母的战术攻击,其在遭到敌方战术反击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战事升级。因此,即使从技术上满足反航母的需要,所谓的反舰弹道导弹也只能是一种很难在实战中使用的战略武器,因此可以说,其对中国实际反航母能力的提升微乎其微,这使其成为一款难以胜任反航母任务的武器装备。
文章说,长久以来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尽管就知名度与受关注程度而言,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似乎比不上中国的航母,但实际上,这两种装备却分别赋予了中国较强的反介入能力与远洋作战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无疑是中国继续完成其"远洋攻防"海上政策的两根重要支柱。但这种观点并不全对,因为反舰弹道导弹在反介入能力方面所能给予中国的实际帮助实际上是很有限的。而这一切都源于其实际上很有限的反航母能力。
首先,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过远射程没有实际意义。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即东风-21D脱胎于中国的第一型潜射弹道导弹"巨浪"-1型,其射程达到了2000至3000公里。这种射程在几十年前对于战略弹道导弹而言,可以看作是"腿短"的标志。但如果将其用于反舰任务,这样的射程就太长了。实际上,长久以来的使用经验已经证明,作为一种有效的反舰武器,反舰导弹的射程最大达到500公里左右就已经足够了。2000至3000公里的射程就意味着敌方舰队尚未进入作战区域,甚至尚在港口内即可予以打击。这表面上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姑且不论依靠数量相对有限的反舰弹道导弹打击敌方港口内的舰船,在技术与可行性上是否存在瓶颈式问题,如果希望在较远的距离上打击敌方舰队,摧毁敌方关键的港口设施显然更加有效。而原有的短程或中近程弹道导弹已经完全能胜任这一任务,那么专门研制一种反舰弹道导弹的必要性就不大了。这就如同为突击步枪赋予了1000米左右的有效射程,而事实已经证明,狙击步枪是用于这一杀伤距离的最佳武器,那对突击步枪的这种"业余"的专业改装就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敌方可能采取的有效反制措施可能将冲突引向失控边缘。在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关注,实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大力宣传。而事实上,美国也可以看作是受制于此种武器最大的国家。假设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就是针对美国航母而研制的,那么美国必然会为了保住其"镇国重器"而想尽一切办法。而在尚无有效拦截弹道导弹技术的今天,在弹道导弹发射之前就将其摧毁,无疑是最佳的办法,而美国也确实拥有这种能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看似最有效的办法实际意味着美国为了保卫自身的航母,将在双方进行常规军力对抗时,出动各种力量对中国的战略目标进行攻击(尽管反舰弹道导弹是一种战术范畴的武器装备,但其战略武器的前世,以及中国特色的武器系统配置,使得美国在试图摧毁这种战术武器的同时,必然对中国的战略武器构成相当巨大的实质性威胁)。这样就有可能使得双方在都不情愿的情况下,不得不考虑升级战争,从而极有可能将双方本来规模相对有限的冲突推向失控的边缘。
第三,反舰弹道导弹对中国海军实际的反航母能力的提升贡献极为有限。由于反舰弹道导弹的应用可能招致的反制措施,极有可能将战争的规模与性质推向交战双方均不愿看到的方向。因而,尽管反舰弹道导弹承担的是反航母这一战术任务,但其可能导致的后果,无疑使其成了一种不折不扣的战略性威慑武器。对于现阶段着力发展战术反舰能力的中国海军而言,前苏联的反舰导弹发展模式无疑是最佳的参照。实际上,现阶段,中国正沿着这样的道路发展,其已经达到了除超音速反舰导弹以外的,几乎所有类型反舰导弹的世界先进水平。而反舰弹道导弹几乎可以看作是中国因特殊需要,而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推出的"短期个性化"方案,并不能影响或改变其整体的反舰与反航母能力的发展方向。
如果从更广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会发现其诸多的片面性。因为在此没有探讨实际在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产生的背景中起主导作用的政治因素。但之所以在此不谈政治类的问题,就是为了更鲜明的阐明这样一个原理,即任何一种装备的实际价值,固然在于其各项性能指标的高低,但更重要的在于其是否能在实际的使用环境中、在合适的范围内,恰当地完成被赋予的作战任务。而从这个角度上讲,如果中国真的在反舰弹道导弹上寄予了过多希望,那么该型导弹无疑可以看作是一种并不太成功的装备。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