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评论称飞豹战机主力地位不会因坠机事件动摇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世界新闻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18 11:08:15
资料图:中国空军的飞豹战斗轰炸机。
中国“飞豹”失事不失威
西方舆论借坠机事件唱衰,但“飞豹”主力战机地位不可动摇
10月14日,1架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在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上进行飞行表演时坠毁。随后有消息证实,战机失事时距地面很近,后舱飞行员弹射出舱后生还,但前舱飞行员不幸遇难。尽管此次事件与中国军方无关,但嗅觉灵敏的西方媒体仍进行炒作,大有唱衰中国国产战机之意。
事实上,有着十几年军龄的“飞豹”早已成为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主力战机,此次坠机事件并不会动摇其军中地位,过硬的战斗力让“飞豹”依然矫健。
失事难掩主力角色
参加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的“飞豹”战斗轰炸机不幸失事坠毁后,众多西方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对其进行了炒作。美联社、《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报道中不仅重提“飞豹”曾于2009年失事的旧闻,甚至还在报道中歪曲中国有关方面主动公布失事信息的诚意,报道竟然声称“中国方面罕见地披露此次军事事故,可能是因为民众已将图片上传至互联网而无法保密”。但事实上,此次失事的“飞豹”战机并非中国军方现役装备,而为中航工业试飞院所有,应邀在训练期间参与展示表演。也就是说,此次“飞豹”战机坠毁事件与实战部队、实战装备无关,应被视作“民间事故”。
从另一个方面考虑,无论是美国、俄罗斯这样的空军强国,还是英国、法国这样航空业强国,战斗机失事、飞行表演机失事都是难以避免的瑕疵。美国“雷鸟”和“蓝天使”两支特技飞行表演队就摔过多架战机。今年6月底,美国空军1架F-16C就在内华达州卡连特附近坠毁,而该机正是“雷鸟”表演队所用的型号。由此可见,战斗机失事是各国空军都要面临的风险。当然,通过检讨失事原因提高飞行安全系数、消除装备缺陷也是各国必做的功课。
然而,虽然西方媒体有意借此次“飞豹”坠毁事故唱衰中国战机,互联网上也出现了极少数不和谐声音,但扎实的作战性能、重要角色定位决定着“飞豹”的主力战机地位不会因此发生动摇,它仍旧是中国建设现代化空中力量不可或缺的装备。
强大“飞豹”惠及三军
如果说设计前卫、备受海内外关注的歼-20是国产战机中的新战士,那么中规中矩的“飞豹”无疑是老前辈。
根据美国全球安全网站公布的资料显示,“飞豹”从上世纪中后期开始设计研发,90年代后期开始批量装备部队。“飞豹”长约20米,高约6米,座舱为串列式布局,前座为飞行员,后座为领航员兼武器操作员。“飞豹”由2台西飞公司生产的WS-9型涡扇发动机提供动力,装备1门双联装23毫米口径固定航炮,机翼下可挂装空对空导弹和反舰导弹。据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介绍,“飞豹”航程远、威力强,有良好的中低空飞行性能,装备有先进的火控系统,可实施对地、对海目标精确攻击,具备一定的空中格斗能力,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战斗轰炸机。
“飞豹”服役后首先列装中国海军航空兵。“飞豹”的加盟有助于强化中国海军对近海海域的巡航及掌控能力,更提升了海军整体的威慑能力。美国《2011中国军力报告》中提到,在传统领域,中国反介入战略的侧重点似乎是限制或控制敌方进入中国外围的陆地、海洋和空域,“如果现役或规划中的(武器装备)系统得到改善,中国军队就有能力攻击距其沿海1000海里内的敌方水面舰艇”。报告特意强调,“飞豹”与苏-30MK2战斗机、轰-6G轰炸机一样,装备了反舰巡航导弹,具备打击敌方水面舰艇的能力。
无独有偶,《航空周刊》在10月14日发表的题为“中国拓展军力投送范围”的文章中猜测,在近岸海域,中国海军航空兵仍将继续配合舰队部署,而“飞豹”战斗轰炸机和C-803K型反舰导弹的数量也将相应地增加。由此可见,西方已将“飞豹”看作中国海军配合水面舰艇防卫沿海区域、实现反介入战略的重要作战平台,并对其关注有加。
新世纪之初,“飞豹”开始装备中国空军,并开始更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2007年,中国空军8架“飞豹”战机首次走出国门参与“和平使命-2007”中俄联合军演,出色完成了各项飞行、投弹任务。2009年国庆阅兵时,“飞豹”又以全新的面貌赢得了喝彩。在西方眼中,新式“飞豹”已成为中国空军的“战力倍增器”。
美国“战略之页”网站刊文指出,装备中国自制的“智能炸弹”和空对地制导导弹后,“飞豹”的战斗力已得到大幅提升,其改进型甚至可挂载4枚KD-88型导弹。文章还猜测,“飞豹”电子战型号也已研发成功,这是一种与美制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类似的先进装备。另有分析指出,先后批量列装中国海军航空兵和空军,足以说明“飞豹”已成为可兼顾海空战场且通用化强的主力战机,再考虑到“飞豹”在执行对地攻击、火力支援等任务的巨大优势,称其惠及三军仍不显过分。
“飞豹”助空中力量转型
新装备服役不仅能促进战术、战法的进步革新,还会带动作战理念和作战模式的转变,“飞豹”对于中国空中力量的积极作用也正在于此。
中国空军于194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后,一直面临“严峻的空中作战形势”。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入朝鲜,一直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甚至不断派飞机侵犯我国领空。在朝鲜战场,新生的中国空军用米格战机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战果,有效遏制了美国空军的轰炸、袭击,竭尽所能地为在地面作战的志愿军部队提供掩护。五六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空军还要与不时进行骚扰的国民党战机、侦察机进行较量。也就是说,虽然装备有为数不少的轰-6轰炸机、强-5攻击机,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空军的主要任务是“守好天空”。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及其北约盟友的空中力量因歼灭了萨达姆的主力部队而大出风头。90年代末,北约单凭空中力量就逼迫南联盟签订了“城下之盟”。在美国主导的两场“反恐战争”中,优势空中力量对地攻击同样是主要作战模式。这样看来,现代化战场中,空中力量不仅要完成制空任务,还需要兼顾甚至主导对地打击任务。
与西方相比,中国空军的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且存在因历史问题造成的断档期,这就造成了中国空中力量长期缺乏高端、现代化攻击平台的历史遗憾。对原有的轰-6和强-5进行升级改造显然也不足以应对新挑战。“飞豹”服役后,填补了轰炸机和攻击机间的装备空当。随着新式制导武器、航电/火控系统、国产发动机的逐步到位,“飞豹”的战力优势将越来越明显。更重要是的,日渐强大的“飞豹”有助于中国空中力量加快由“空战一元化”向“空地兼顾二元化”转变,可谓功不可没的划时代性装备。
发展战斗轰炸机
中国可向俄取经
在空军强国中,战斗轰炸机一直都是炙手可热的装备。不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和以俄罗斯(前苏联)为代表的东方阵营在发展此类装备时又体现出“殊归不同途”的差异化模式。
美国空军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装备了F-111可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随后又于“海湾战争”期间亮出了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显然很看重战斗轰炸机的作用。不过,进入21世纪后,美军的口味发生了变化,再也没有发展专用的战斗轰炸机,反而开始强调第三代战机、第四代战机的综合作战性能。凭借强大的多功能雷达、先进的航电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F-16、F-15E、“超级大黄蜂”、“猛禽”都具备较强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
与美国相反,俄罗斯一直坚持发展专用的战斗轰炸机。在维持现役苏-24战斗轰炸机战力的基础上,航程更远、载弹量更大的苏-34“鸭嘴兽”也将于近期陆续装备部队,以强化俄空军远程打击能力。俄罗斯国土面积广阔且边境地区面临北约军力逼近、与日本存在岛屿争端等诸多挑战,再考虑到俄境内仍有恐怖势力活动,因此不难理解其为何发展航程远、能发射多种精确制导武器的专用战斗轰炸机。
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与俄罗斯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需要类似的装备,因此在发展战斗轰炸机时可将俄罗斯的经验作为参考。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