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美媒关注中国修建地下核武库称数量和规模可观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世界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5 23:13:40
美国媒体称中国二炮修建了长达5000公里的地下隧道,用于储存和转运核弹头。
资料图:中国816地下核工程。
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文章称,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核武器现代化工作,包括引入可投送多个弹头的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同时,为了保护战略武器,并使其具备神出鬼没、出其不意的打击能力,中国还修建了长达5000公里的地下隧道,用于储存和转运核弹头。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世界媒体关注,美国智库国际战略与评估中心和2049计划研究所此前也出台报告,专门论述了中国战略核力量的现状。本报编译此文,仅供读者参考。
数十枚导弹指向美国
在多年之后,五角大楼之所以对中国“地下核长城”项目又重新予以重视,主要是因为四川5·12大地震后,除普通救援部队之外,北京方面还向灾区派遣了数千名隶属于二炮部队的辐射专家。二炮部队负责解放军的战略核力量,包括大部分核武器。事实上,二炮部队的参与并非完全出乎意料,毕竟四川是中国重要核设施基地。更有意思的是,有报道称,山坡坍塌后,大量巨大的混凝土碎块被暴露在外。这种传闻使人们猜测,此次地震可能使中国丢失了部分藏于地下隧道或仓库内的核弹。
在此之后,美国一些军事信息专家开始关注中国军队官方媒体的报道,随即发现有充足的信息可以拼凑到一起,形成一个有关“中国如何储存和维护其最具威力和破坏性的武器”的大致轮廓。通过对权威信息、可靠数据的关联性的分析与整合,才形成了有关中国“地下核长城”的模型。
美国国际战略与评估中心的报告称,早在1995年夏,《解放军报》一则不显眼的消息就提到,数万名二炮官兵经过10多年浴血奋战,终于完成某项重大国防工程。2008年3月24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军事纪实”节目将这一地下核反击工程部分曝光,被外界称为“长城工程”。 分析人士认为,牢固而隐蔽的“地下长城”是中国保存“二次核打击”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中国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如何确保最低威慑数量的洲际导弹在躲过敌方攻击后仍能成功发射,并成功穿透敌导弹防御体系,将核弹头投射到预定目标,就成为中国二炮最重要的任务。
2009年12月,国际战略与评估中心副主任理查德·费舍尔推测,中国二炮部队最重要的地下导弹阵地可能位于华北某山区,内部隧道总长达5000余公里,战略弹道导弹能在这座“地下迷宫”中机动部署,并从数百座真假混杂的地下发射井群中发射。
菲利普·卡伯认为,中国向来被视为是一个“负责任的”核国家的榜样,但“地下核长城”表明,中国核武库规模远远大于人们的预想,对中国洲际弹道导弹武器库的评估,似乎主要建立在每个导弹对应一个发射平台(或发射井)的大致推测基础上。200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中,解放军展示了可能用于发射东风-31A导弹的运输-竖起-发射车,但这款发射装置明显与1999年亮相的东风-31导弹运输-竖起-发射装置相似。目前还不清楚中国计划部署多少枚东风-31A,但美国情报机构曾在2001年预测称,到2015年时,中国会部署75~100枚以美国为主要打击目标的弹道导弹,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未来五年内几十枚东风-31A导弹的部署。
目前,每枚“东风-31A”型导弹仅能携带一枚核弹头,导弹的有效性受到限制,但中国一直在研究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对美国而言,中国研发分导式多弹头将成为 “真正的游戏改变者”。
解放军“二炮”神秘莫测
在公开宣布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下,中国的核威慑一直依赖于数量上的神秘和部署位置上的神秘。前美国防务官员、现乔治敦大学亚洲军控项目负责人菲利普·卡伯曾于2008年受五角大楼“降低国防威胁”办公室委托,研究中国“地下长城”项目。此次研究引发了卡伯对中国核武库规模的怀疑。他指出,中国大兴隧道建设与已知中国核武库规模相差甚远,并据此怀疑中国维持有大规模核武库。
今年7月10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率领美国高级军事代表团抵达中国,对中国进行为期数天的访问。他成为第一位参观中国二炮武器装备的美方高级将领。
中国的二炮部队一直是美国军方重点关注的对象,而且神秘感非常强,凡是到中国访问的美国高级军事官员,都希望能参观中国的二炮部队。由此说明,二炮部队作为中国核威慑力的代表,已经在美国军方心中建立了巨大的影响力。
美国国际战略与评估中心的报告称,在2010年4月美俄达成的新版《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的要求下,美国将把已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从2200枚削减到1550枚,并且将把部署核武力的投射系统从851个减少到700个。所有陆基“民兵-III”洲际弹道导弹将从三弹头削减到携带单弹头。由于美国政府正在考虑进一步削减弹头数量,所以非常有必要考虑解放军目前正在部署的两种新型可发射核弹头的陆基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以及可能很快就要部署的一种新型潜射弹道导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还有一种更大的机动式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尽管在2000年时,解放军第二炮兵只有大约30枚到40枚洲际弹道导弹(东风-4、东风-5)能够打击美国境内目标,但到了2011年,能够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数量已经超过60枚(东风-4、东风-5、东风-31和东风-31A)。另外,有评估称,当5艘094级战略核潜艇服役后,解放军海军将会部署60枚“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因此,在这个十年,可打击美国境内目标的中国洲际弹道导弹总数会上升到120枚。同时,解放军还一直倾力发展多弹头搭载能力,有亚洲军事消息人士称,一些由发射井发射的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可能已经搭载了多弹头。这些消息人士还透露,东风-31A洲际弹道导弹可能最多可以携带3枚弹头,而且一款型号未知的重型机动洲际弹道导弹(很有可能就是外界所称的东风-41导弹)最多携带10枚弹头。拥有多套这种新式重型洲际弹道导弹,就能迅速使解放军有能力投射近百枚弹头。解放军拥有更多的弹头,意味着中国领导层可能认为美国核武器对自己的限制越来越小,从而提高了中国运用军事手段的可能性。
宝成铁路串起“地下核长城”
据美国国际战略与评估中心的报告透露,中国二炮部队有一招专门用来对付美国的核威慑——“地下核长城”。关于“地下核长城”,不久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办的《中国国防报》披露了二炮部队修建地下导弹洞库的情况。美国国际战略与评估中心称,中国媒体敢于公布这些被称为“地下长城”的战略设施,表明中国对其核作战体系具有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勇气。曾有西方专家推算,中国二炮导弹阵地十分坚固,“如果用钻地核弹头对中国的导弹阵地进行攻击的话,将需要数枚几十万吨当量的核弹头连续击中同一点方可击穿,而要将其彻底摧毁,则需要更多的核弹头”。
中国之所以建造“地下核长城”,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在遭受敌人首先发起的打击之下,仍能保存自己的战斗力,并有足够的核作战能力投入到对敌反击之中。
美国2049计划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关于中国“地下核长城”的建造,还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1958年,毛泽东命令一个鲜有人知的步兵学校(位于河南省商丘市)为导弹和核弹头试验和储存勘测并挑选一个位置。商丘步兵学校校长贾乾瑞少将和学生处主任洪有道负责弹头储存位置的勘测,而贾乾瑞最终成为中国“核弹头安全之父”。据相关报道,中国第一个储藏隧洞于1964年完成(中国首次核试验也是在这一年完成的),1965年归属到国防科学委员会。已经解密的1971年美国情报委员会报告显示,一个核弹头集中储存设施坐落在“距离Koko12海里的山脊之中,这并非是一个武器生产基地。”
1969年,中国政治和军事领导人开始准备将主要的弹头储存和操控职能转移到秦岭山脉中的太白县。在1958年的勘测中,太白县据称一直被当作候选的弹头储存地点,而且这也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建设太白县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当时,有关建设太白隧洞的详细资料是无法获得的。在中国最西部的三个省/自治区——西藏、青海和新疆以东,太白山是最高峰。太白山的高度达到海拔3767米,山体由巨大的花岗岩构成。或许是为了推动后勤和核弹头及导弹的转运,上世纪60年代,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开始建设连接宝鸡与成都的铁路线和绵阳市附近的三线核材料生产设施。宝鸡-成都铁路线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项巨大成就,这不仅仅是因为宝成线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而且还因为它穿越了宝鸡以南崇山峻岭的隧道。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条贯穿秦岭山脉的2.3公里长的隧道,以及宝鸡西南方的一系列盘山隧道。这条铁路还支持着主要的弹道导弹发动机及部件研究、发展、生产单位,被称为第67基地,该基地建立于1965年,位置就在太白县相邻的山区之中。
据称,太白山的地下核弹转运隧道设施装备着先进的人体防护系统。安全措施包括实时录像监控、红外线安全系统、计算机化的弹头统计核查系统,温度和湿度控制、消防设备、指纹及其他进入控制系统以及地下设施内先进的通信连接设施。太白基地似乎至少由两个特殊区域组成,分别称为红川和红岭。此外,该基地还对导弹的电磁脉冲效应的作用和导弹电子设备进行试验。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