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学者称中日政治和战略互信关键在交流与合作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23 16:29:31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伯江
个人简介:
杨伯江,中国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问题专家、法学博士、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曾在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日本国际论坛、美国哈佛大学、布鲁金斯学会任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东北亚地区、日本问题。
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将于25日至26日访华,关于地区安全问题预计将是此访要讨论的议题之一。众所 周知,安全关系是国家整体关系的晴雨表,也是国家关系中最敏感的领域,对中日关系来说更是如此。近年来,中日经济合作持续深化,互为任何第三方都难以替代 的重要伙伴。但是,与日益深化、潜力无限的经贸投资合作相比,安全关系无疑是中日关系各个领域中的“短板”。中日在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远远落后于其 他领域,也远远低于两国与亚太其他主要国家交流与合作的水平。
可以说,中日之间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从历史看,虽然两国之间的交往可以上溯到2000年前,但在近几百年间,由于日本长期“锁国”、对 华侵略及追随美国打冷战,中日两国平等交往与合作的机会与经验实际上严重缺乏。中日两国地缘上很近,心理上却很远。从现实看,两国同处东亚板块,都在谋求 战略提升。中国致力于和平崛起,日本在追求政治大国化。中日关系处于战略磨合期,正在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后的传统友好关系,向两强并立的“竞合”关系 转型,彼此适应对方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
日本对中国在经济上合作、战略上竞争、安全上猜忌,这在它近年来的相关政策中体现得非常充分。2010年底,日本出台新防卫计划大纲, 将防卫重点转向临近台湾及钓鱼岛的所谓“西南诸岛”,并试图以日美同盟为后盾构筑对华威慑态势。野田佳彦今年9月就任首相后,多次呼吁中国“提高日渐增强 的军事能力的透明度”。日本2012年度《防卫白皮书》将中国称为地区安全的“忧虑事项”。日本一方面配合美国“重返亚洲”、全面介入南海问题,对该海域 的“航行自由”深表关切,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在东海的自由航行大呼小叫,欲加限制。要知道,中国海军舰艇通过宫古海峡既符合国际法,也没有给日本的安全造成 任何威胁。
中日关系要摆脱相互猜疑、避免形成“安全困境”,核心是要建立政治和战略互信。中日双方对此认识是一致的,关键是如何通过交流与合作具体推进。中日 安全防务交流在2009年民主党执政初期曾掀起一波高潮,此后由于日方修订防卫计划大纲及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中国渔民事件而中断。今年1月,第12次中 日安全对话在北京恢复举行,双方确认,两国在安全领域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将探讨在此领域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健康稳定发展。12月19 日,作为中日防务交流中军舰互访项目的一环,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舰访问了中国青岛港。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改善中日关系面临重要契机。在战略互惠关系的大框架下,当务之急是加强安全合作的“短板”、达成 构建互信的目标。为此,一是要针对复杂局面,管理好、控制好敏感问题,不让分歧和摩擦冲击中日关系大局的稳定。二是针对海洋纠纷,抓紧磋商建立沟通联络机 制、危机管理机制。这种机制应是一个将两国所有涉海部门囊括在内的中日间沟通与处置平台,它首先着眼于危机的规避和防范,其次是危机发生后的管控。三是不 断探索新的安全合作内容和方式,譬如共同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日高度相互依存、共同利益空前增多。深化战略互惠关系、长期稳定合作既是双方的共同需要,也是两国处理彼此关系唯一 现实而明智的选择。冷战结束已有30多年,东西对峙、地区分裂、兵戎相见的年代早已离我们远去。时代在进步,中日关系也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集中双方的智 慧,展现稳健、平和的姿态,在服务于两国发展与安全利益的同时,造福于世界特别是我们所生活的亚太地区。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