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回忆
- 作者:朝晖夕映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7 23:46:44
上世纪60年代,我在高中学的是俄语。虽然从1956年起,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但我们还是追求中苏友好。
学校组织我们和苏联小朋友交朋友。说是为了中苏友谊,说是为了提高俄语水平。那时唯一的交流工具是书信,而且对于穷孩子来说,选择的当然是最廉价的明信片。
我也不知道是外交部还是什么地方牵线搭桥,我们也不知道能收到自己明信片的苏联同学是谁,反正老师说了要写就写吧。
语文水平我在班上算可以的,但是俄语水平一般般。什么“吉达咦”(中国),什么“达斯瑞达尼亚”(同志、同学),什么“达拉果衣”(亲爱的)常常弄得我头晕脑胀。很多同学求我帮他们写中文信,我就让他们替我把我的翻译成俄文。
有一天,我收到了“莫斯嘎娃”(莫斯科)某中学的一个叫丽莎的女孩的信。她写得热情洋溢,一连用了几个“达拉果衣”。后来,我们成了异国的朋友,她的信比我多得多。大概是因为她用母语方便,而我则要写叽里咕噜的洋文。
一次,她给我寄来一张照片。按照中文说正是“月上柳梢头”时分,一伙莫斯科的同学在一起歌唱。中立者就是这位丽莎。丽莎很漂亮,满头金黄的卷发,嘴角顽皮地翘起。在手风琴的伴奏下,丽莎张开嘴巴在唱歌,周围的同学或者起舞,或者伴歌。她在信中说,她唱的是流传世界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于是我脑海深深印上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印记。
后来,随着中苏彻底交恶,中国又陷入天灾人祸。周恩来为还苏联债务而下令烧毁运到苏联被人家污蔑“变质”了猪肉;毛泽东在中南海吃着警卫从家乡带回的糠粑粑而流泪。再后来十年浩劫使我们的经济面临崩溃,政治上陷入人人自危的荒唐,我和丽莎的交往自然结束了。
我和丽莎的交往史实际是两个民族的外交的缩影,外交的悲剧必然导致我们两颗小心灵的悲剧。
而今,听了涛哥2006年在文联、作协全国代表大会联欢晚会上的歌声,勾起了我尘封已久的回忆,我忘不了儿时那跨国的美好,我忘不了那漂亮的丽莎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场景。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