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读《清塘荷韵》怀念季老
- 作者:雪中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9 20:25:55
昨天傍晚下了一阵小雨,路面湿漉漉的,感觉也湿润润的,似乎闻到了春雨的气息,清新、温润,然而,也印证了那一句话“春雨贵如油”,没有一会,雨就停了。不知那濛濛的春雨,什么时候还能再次光顾我们春天的花园。
坐在桌前,看着读完的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思绪又沉浸在季老的文字里。我不是第一次读季老的散文,以前曾读过他的《忆往述怀》,对季老并不陌生。他的“季荷”,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每当我看见荷塘,总会想起季老描写的他的“季荷”。再次读季老的散文,心情还是久久难以平静。《大家散文文存》编辑季老的这本《清塘荷韵》,真是太好了。让读者再次走进季老的文字里,感受聆听这位老人的心声和情怀。这位国学大师生在山东临清县的一个农村,殁在祖国首都的北京,享年98岁,可谓是长寿。他一生精通多国语言,终生致力于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的研究,硕果累累,为我国的语言文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本《清塘荷韵》由张昌华编辑,收集了季老65篇散文,分十辑而成书。辑一“寻根齐鲁”,辑二“魂断德国”,辑三“清华梦忆”,辑四“燕园春秋”,辑五“拥抱自然”,辑六“馨爱市井”,辑七“感悟人生”,辑八“品味书香”,辑九“屐印芳草”,辑十“收藏落叶”。读完这本书,深切地感受正如编辑所言:“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都值得玩味。”真是说到我的心里去了。这六十多篇散文,一字一句读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季老的朴厚、深情和认真的德行。这本书中,多半篇章收录的是季老的老年之作,从文字中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认真态度。没有什么漂亮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炫耀他的学富和渊博,更没有那些从海外归来的学者教授的架子。他永远是朴素的农民装束,永远是谦虚的学者风范。正因为如此,一位北大的新生报到,带着行李在校门下车,想去干什么,行李没有人照看,恰好季老在附近,白发,苍老,衣着陈旧,他推断必是老工友,就招呼一下,说:“老同志,给我看一会儿!”季老说“好”,就给他看着。直到开学典礼,季老讲话,他才知道认错了。由此可见季老是一个怎样的人了。
在这些文字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季老写母亲的文字。也许是他已到耄耋之年,在许多篇章中都能看出季老对母亲的怀念。季老六岁离开母亲到济南上学,从此和母亲分隔两地,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烙下了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后来的魂归故里。辑一“寻根齐鲁”,其中的《一条老狗》一文,字字句句浸满了季老的泪水,这是一篇写回忆为母亲奔丧的文字,时时令我潸然泪下,难以自禁。读过许多悼母之文,惟有季老的这篇令我难忘。他对母亲的深情可看他给母亲的挽联就可见一斑。“上联:一别竟八载,多少次倚闾怅望,眼泪和血流,迢迢更玉宇,高处寒否?下联:为母子一场,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茫茫苍天,此恨曷极!”心已碎,泪不干。季老的情,不仅仅只为母亲所特有,他把这份爱,给予了异国的师友,给了“母与子”“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两个乞丐”“三个小女孩”“师生之间”,还给了他的猫,他的花草,他的“季荷”。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在季老的文字中随处可见,无论是足迹海外,还是回归祖国,无论是那个动荡的年代,还是出访国外,重返第二故乡,季老的心总是装着满满的热情和感恩,伴随着他行走在沧桑的岁月里。没有抱怨,没有仇恨,没有失望,一直潜心致力地做着自己的研究工作,一心一意地为中国的语言文化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所有。我为之感动,为之敬仰,为之想表达我的心愿,让更多的人来热爱他,学习他!
辑七“感悟人生”中的《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就是季老一生中的经验所谈,也道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正如季老所说:“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上升天成仙。但是其中决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这就是季老,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
季老不仅用心爱着人类,他还以同样的慈怀拥抱着大自然,一草一木,一猫一鸟,一水一石,在他的笔下都是有生命有灵性有感情的宝物。辑五“拥抱自然”就是这种情感的再现。“马樱花”的暗香,“二月兰”的迷人,“洛阳牡丹”的亲临所感,“夹竹桃”的情缘,“香橼”的由来,“兔子”的怀念,“喜鹊窝”的遭遇,“老猫”的情感,读着每一篇文字,深深地被季老的慈悲之情所感动。“屋前屋后搜几遍,几处茫茫皆不见。从此我就失掉了咪咪,它从我的生命中消逝了,永远永远地消逝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里还颤抖不止。”(《老猫》)“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荷花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清塘荷韵》)此时,我的眼前仿佛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季荷”旁,默默地看着池塘中的残枝败叶,盼望着满塘荷花绿眼而来。
季老的卓越,并没有把自己架在高高之上的顶峰,他为人的朴厚和真诚,常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为他的恩师和朋友,常以情系心间。辑十“收藏落叶”,记叙下了他一生中最要好的朋友和恩师的情谊,读来令人感动和敬佩。机遇对一个人很重要,感恩就是机遇的果。季老一生中遇到了几个对他一生都有影响的人,他抓住了机遇,用自己的刻苦来实现了一生奋斗的目标,这是季老的幸运,也是必然,因为他心存感恩之情。正如季老所述:“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季老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精彩无限。清华学子,海外留学十年,北大工作,中国的最高的两个学府,季老都拥有,他的学术成就,已是学界有目共睹的榜样。
季老是中外知名学者,散文家只是他众多头衔中的一个,他的工作是语言研究和研究、翻译有关印度的经典著作。季老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才会有我们今天读到的这些散文作品。“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如此精辟的概况,正道出了我的心声。季老年过耄耋之年,所作文字浸满了慈怀和恬静之情,这和他一生所研究的佛教和中印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长期的研究和学习,使季老的心境已融入到了一个美好的境界,那就是以朴素的心情,滋养着和谐美好的人世间的心境。季老已故,可他的人格魅力永远活在学者和读者的心中。
昨晚看《钱学森》电影首映式,主演青年的钱学森的演员陈坤有一段话,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不敢说我演钱学森是否成功,我只希望通过我的表演,能把钱老的这种精神传给观众,那怕一点点,也都很值。”钱老和季老都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学者,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实践着一生的信仰和追求,都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怀念的人物。我也仅以此文,表达我对季老的敬意和怀念之情,如果能吸引来几个萤火虫似的光芒,那也是一件值得庆幸之事。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