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手绢,飘逝在来时的路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作者09072033推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3 21:27:44

朋友的孩子已经择日结婚,送来了一张请柬和一包喜糖,那包喜糖是用一方精致的“喜帕”包扎的。我久久地折弄着这块喜帕,感受着上面的那一种久违的温度。“帕”就是手绢,只为这名字,听起来也让人的心头涌起一种暖暖的感觉,一种似乎思念已经远离了自己的朋友的感觉。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临死之前“焚稿断痴情”的情景总是那么清晰地浮现在我得眼前。黛玉让紫娟端来火钵,一边咳嗽一边焚烧着那写有对宝玉刻骨铭心之爱的诗稿。黛玉焚烧的那些诗稿,是她对宝玉的一片痴情纯情的自然流露,这些诗是写在手绢上的。记得《题帕三绝句》有一首诗云:“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题目就在提示这诗是写在手绢上的。

黛玉在她的爱情幻灭之时,便把她那浓得化不开的炽热诗情付之一炬。古代的女子,一般都随身带着这手绢,上面留着女子们的体香、体温甚至血泪燃烧的情感。能够得到女子赠送的一块手帕,那就意味着她的芳心已对你暗许,你便多了一份责任和牵挂,你要像珍藏这女子的感情一样地珍藏这方手帕。甚而至于如果哪位妙龄女郎一不小心丢失的手绢被痴情的小生们拾到了,说不定会凭空惹起一段相思情结,演绎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笔者在弱冠之时也侥幸得到一个钟情于我的女孩子赠送的一方手帕,她在洁白的手绢的一角用心绣上了一瓣鲜红的桃花,看上去像心形,让我自然想起《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句子。初恋的心灵是最干净纯真的。我把它宝贝得什么似的,神秘地藏在枕头底下。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我总是拿出来独自欣赏,看看、摸摸、闻闻。这时,我虽离她在千里之外,却仿佛能够依稀看到她窈窕的倩影,能够真切地触摸到她润泽的肌肤,能够隐约闻到她身上的桃花般的馨香,那时在梦里常常能听到桃花绽放的声音。也许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是短暂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爱情无疾而终,而妻子在听到她的婆婆说到这段往事之后,总是有意无意地拿这件事开玩笑,眉宇间渗出浓浓的醋意。

在那进饭馆要粮票,买衣服要布票,吃肉要肉票,甚而至于买肥皂也要凭票供应的岁月里,母亲有一方灰色的褶皱得像桃核一般的手帕,那是专门用来包裹这些票证的。过年时节,母亲把我们带到集镇上,给大哥扯几尺布做衣裳。在那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布票和钞票都很紧张,家里只能给老大做衣裳。那时农村小孩穿衣裳的规矩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扯布时,母亲小心翼翼地解开那不知是灰色还是被灰尘渍染得失去了本色的手帕,一手托着这手帕,一手蘸着口水数着那宽半寸、长一寸的布票,买好布后再数一数剩余的布票张数,然后又用手帕对角扎好,郑重其事地放在夹袄里面的口袋里,又不放心地在衣服外面按按,感觉确实在里面后才放心地领着我们回家,顺便在街上给我们买上两根油条。

现在,几乎没有人再在衣兜里揣上手绢了,除非是那些表明自己“特别有身份”的人才备上价格不菲的手绢,不时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之中掏出来擦擦汗或是在饭后揩揩嘴边的油渍。平常的人也最多只能备上一些手纸,而手纸的造型很多是仿照手绢的样式,这倒常常勾起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对布质手绢的眷念。记得我在上世纪80年代曾到过杭州,买了很多的手绢回来,上面印有杭州的“西湖十景”的图案,什么“苏堤春晓”“柳浪闻莺”“三潭影月”等,我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也算是很大的一个人情哩。

喜欢听尹相杰和于文华唱的《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这首歌,那软软的旋律总萦绕在我的耳边,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小妹妹我心有所想 / 嫁人就嫁哥哥这样 / 每天晚上对着月亮 / 梦见哥哥在身旁 /地上花儿为谁开放 / 水中鸳鸯为谁成双 / 丢块手绢在风中 / 吹到哥哥身旁 / 呦……

亲爱的朋友,试想假如这个女孩把手绢丢在了风中,飘悠悠地吹到了你的身旁,这时的你情何以堪?那种暖暖的感觉如何不充溢在你的心头?可是,可是,手绢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如今它已经丢在了历史的风尘中,飘逝在了来时的路上,已难以寻觅它所飘逝的方向。

母亲的身体近来很不好,很长时间没回家了,给她打电话她总是哭哭啼啼的。在这个星期天,我的朋友开车送我去看望她。我去的时候,母亲躺在床上,脸上有些浮肿。已经70多岁的人了,她怕万一有一个好歹突然丢下了我们,眼睛里溢出了一串串浑浊的泪珠,我掏出了像手绢一样的纸巾,为母亲轻轻拭去了泪痕,不想母亲的泪流得更多了,那像白手帕一样的纸巾浸满了母亲的泪渍。我的眼前又忽然浮现出母亲年轻时的包有各种证券的灰色的手帕,颇有“昨日少年今已老”的感觉。嗨,一切的一切仍那么清晰,仿佛如昨。

我不由想起辛弃疾的那句诗:“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谁能给我一方红巾,为我的母亲,也为我拭去眼角那岁月留下的风尘?


该文荣获“读者杯”全国师生作文比赛教师组一等奖,作者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