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川江号子·川江文化精神
- 作者:叶小玫 文章来源:武隆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27 7:58:42
川江号子——川江文化的文化基石
“哟嗬哟嗬哟嗬,哟嗬哟嗬哟嗬,也嗨啊也嗨啊,坡上的姐儿哟她下河来,也嗨,我的船上哟它有花草鞋,也嗨,一路走来哟她一路拐,也嗨,十人看到哟她九人爱呀,也嗨,沙市的袜子哟它宜昌的鞋,也嗨,乖乖连三儿哟她就嗨上来。也嗨也嗨也罗嗨……”
号子声渐行渐远,湮没在峡谷中,湮没在雾霭里,湮没在江水中。川江纤夫生命的呐喊与放歌,是无法用文字和旋律来表达的原始的野性的呼喊。代代传唱的川江纤夫号子,就像一扇历史的窗户,透过它,可以看见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高亢诙谐的川江号子,从川江北岸的一间水泥平房里传扬开去,直向几十米外烟雾迷茫、水波不兴的江面荡漾。当我们倾听了老船工即兴喊唱的川江号子,当号子声渐行渐远,湮没在峡谷、湮没在雾霭、湮灭在江水中时,竟使人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川江号子,这一历经千百年,在川江波浪的碰撞中演艺、沉淀而成的“川江纤夫文化”,至今仍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川江——天然产生号子的地方
纤夫文化和船工号子是巴东文化的特色,三峡地区更是历史上川江号子文化的发源地、聚散地,也是号子文化传承的生态区域。川江号子涵盖的地域很广,川江从四川省宜宾市到湖北省宜昌市,是长江的上游河段,而川江在奉节到宜昌段又以峡谷栉比而闻名,全长1033公里。上川江指重庆以上见面,长370公里,重庆以下下川江长660公里,穿过著名的三峡,流域面积达50万公里。这一地区既是川江号子流传的区域,也是川江纤夫行踪所至之处。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川江纤夫“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雨里走天涯”的日子里,纤夫的脚印印在川江两岸坚硬的石头上,川江两岸石壁上留下纤绳深深的印痕。纤夫号子高亢悠扬的声音更是震撼人心。
川江在千百年的木船航运时代,木船前进的动力除了借助于水流、风力,更主要的是来自于船工的身体。每当逆江而上或者船过险滩时,船工们必须下船,用纤绳拉船沿岸上行,这时,船工就成了纤夫。纤夫们密切配合,用号子统一步调,均匀用力,推拉船只行进。
川江是天然产生号子的地方。两千多年来,船工在水势汹涌、陡岩峭壁、礁石密布的川江险段劳动与生活,形成了一种既有助于劳动,又有助于减轻疲乏、抒发胸臆的船工号子。
纤夫在川江上逆水行舟时,夏天赤身,冬天也只穿上衣,躬腰蹬腿,拼力拉纤,串串号子,回荡峡谷。其号子与川江纤夫号子虽有相似的音调和音型,但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声腔高亢嘹亮,节奏舒缓,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山民歌风味。
号子——川江文化风情的见证
川江两岸沿途有许多风化的石头,上面刻着千百年来纤夫苦难生活的印痕,静静地沉没于水底。如今,能叩开人们久远记忆的只剩下被称为川江纤夫灵魂的川江号子了。
“脚蹬石头手扒沙,当牛做马把纤拉。”民谣诉说着川江纤夫的苦难历程。然而,川江纤夫生命的呐喊与放歌,却又是无法用文字和旋律来表达的原始的野性的呼喊。川江号子大的基调激昂、高亢、诙谐、缠绵交替出现,呐喊、叹息、调笑、怒吼发自肺腑。号子的主要内容多是指挥船工驾船的行话,平水摇橹时会叙唱沿江各地的地名、风土人情及船工生活等,唱词大多为非常简单的劳作呼喊声。除此之外,还有民间说唱的“数板”,其内容也为船工生活、峡江地理、民间传说和有关戏文的内容。
川江号子,作为民歌的一个重要体裁,承传历史、曲牌丰富、旋律高亢,是一组荡气回肠的生命赞歌。同时,号子在川江里沿江而下,触景生情,即兴填词,唱词与民间传说和两岸地理风物、生活形态相关,是川江文化和风情最有力的历史见证,是川江地区人与自然和劳动相结合相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精神和艺术之花,具有恒久的历史文化价值。
川江号子——重放异彩或有时
代代传唱的川江号子,就像一扇历史的窗户,透过它,可以看见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
从前,在波涛汹涌的川江上,船工出生入死,生命与险山恶水相较量,号子的声声呐喊,带给他们温暖和力量。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工具大大改善,昔日的天堑险滩变成了高峡平湖,木帆船退出历史舞台,纤夫的故事成为美丽的传说,川江号子也逐渐被人们淡忘。
所幸,在川江流域还有这些纤夫,他们一次又一次为文化工作者喊唱川江号子,声嘶力竭,却乐在其中……这些与风浪搏斗了一辈子的老人,视号子为知己,号子已成为其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们内心有一个梦想,希望这凝聚了千千万万船工血泪和智慧的川江号子永远传唱。
劳动号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又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一公共文化资源,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值得欣喜的是,国家政府和文化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正在采取措施抢救、保护古老的民间艺术。通过举办相关的文化旅游节,诚邀各界人员参与其中,这对促进川江号子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借发展旅游文化,使人们在旅游观观众认识武隆文化,认识号子文化在当地人们精神生活中留下的足迹。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