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园林清议》品陈从周
《园林清议》品陈从周
作者:雪中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6/19 11:41:31

由黄昌勇主编的《园林清议》一书读完了。如果不读此书,我不知道陈从周是何人,也就不了解园林的许多知识。真是要感谢江苏文艺出版社的这套大家散文文存,感谢黄昌勇这位陈从周的铁杆粉丝。陈从周生于1918年,逝于2000年,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杭州人。早年学习文史,后专门从事古建筑、园林艺术的教学和研究,对国画和诗文亦有研究。这些资料是从百度上得知的,读了陈从周先生的这些散文,我认为他当之无愧。

这本由黄昌勇编的《园林清议》,共收集了陈从周先生的散文87篇,分了六辑。辑一“园林清议”,辑二“名园拾趣”,辑三“湖山览胜”,辑四“田园逸兴”,辑五“师友谈往”,辑六“约园浮梦”。读着一篇篇作者用心写成的文字,受益匪浅。作者真挚的情感,流利的语言,深厚的文学功底,时时令我爱不释手。辑一中的《说园》五篇,情真意切,融文史哲艺与园林建筑于一体,对古建筑、古园林的正确评价和多年破坏的无情抨击,令我肃然起敬。“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郊园多野趣,宅园贵清新。野趣接近自然,清新不落常套。”(《说园》)“至于苏州以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号称宋、元、明、清四大名园。留园与拙政园同建于明而同重修于清者,何分列于两代,此又令人不解者。余谓以静观为主之网师园,动观为主之拙政园,苍古之沧浪亭,华瞻之留园,合称苏州四大名园。”(《说园(三)》)“山林之美,贵于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建筑物起‘点景’作用,其与园林似有所别,所谓锦上添花,花终不能压锦也。”“俯视下界,豆人寸屋,大中见小,渺不足观,以城市之建筑夺山林之野趣,徒令景色受损,游者扫兴而已。”(《说园(四)》)如此精辟的观点,在说园五篇中,处处可见。我以为这五篇说园之文,完全可以作为建筑系学生学习的教材,让未来的建筑家、园林艺术家们把我们生存的家园建设的更加优美和自然。

编者在后记中说,或许由于他在古建筑和园林艺术领域的盛名掩盖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造诣,他的散文成就并未引起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我读完作者的这些散文,有游踪,有说名胜,有谈园林,有言昆曲,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是个用心生活又热爱生活的人。他对事业的执着和严谨,对朋友的真诚和无私,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给我留下的是一个大师的风范。他不会用文学去图名声,也不会为博学去功利。他的多才多艺,他的谦虚真诚,为他的人生,增添了许多色彩。他在我国古建筑和园林领域,被“海外学界誉为中国园林的grandfather”。如此高的评价,可见陈从周先生是怎样的卓越。

读作者这些优美、自然、如诗如画的文字,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无论作者的“说游”,还是“说绍兴”,从“养花见性情”中的看花,到“东湖雨后”中的宛自天开,以及“水边思语”里的担忧,篇篇妙笔生辉,耐人寻味,读来令我身心愉悦。这些岁月中的点滴积累,作者先后出版了《园林谈丛》、《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山湖处处》等多部集散文、杂谈、诗词歌赋于一体的文集。一个多才多艺的古建筑专家,在建筑领域能有这样卓越的成就,源于他对造园的热爱和独特的见解,他认为,“造园有法而无式,变化万千,新意层出,园因景胜,景因园异。”陈从周对我国的古建筑和园林领域作了许多重大的贡献,他是把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的现代第一人——1978年他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从这些散文中,我看到了作者的多才多艺,也了解了这些博大的学识背后,作者的努力和辛勤耕耘,以及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他因为喜爱书画,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出过画册,蜚声画坛。但是,他一生为人写字作画,从不取酬,并刻了两方闲章,谓“免费供应”、“丹青只把结缘看”。他喜欢昆曲,并“以园解曲,以曲悟园”所学为其所用。对待朋友恩师,真挚而深情。作者1949年发表的处女作“徐志摩年谱”,成为当今研究徐志摩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宝贵资料。这些都源于作者对朋友的真诚和坚持,才会得到朋友的信任和喜爱。

读完作者这80多篇文章,使我收获了许多。让我明白了“旅游”二字原来可以这样理解,“旅与游这两个字,在我的体会中,有时应分开,有时应相合,照例讲,旅应速,游应慢。”(《半生湖海未了柔情》)也懂得了作者做人之境界,“人的愉快与安慰,并不是物质与金钱,在工作上做出出色成绩的时候,那时的自我陶醉,可说是最快活的了。”作者和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先生是老朋友,作者逝世后,在贝聿铭先生的提议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立了陈从周教育奖励基金,每年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以纪念和弘扬陈从周先生的道德风范。这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说同济大学最好的专业是建筑系的原因了。

作者离开我们已13年,今天的城市园林和古建筑的修复,是否如作者所愿,“一国有一国的特点,一地有一地的本色。希望负责园林建设的同志,多学点地方历史,多看点名胜志,将本地佳胜的来龙去脉摸摸清楚,然后考虑恢复、发展。”“一国的名胜古迹、风景园林,代表着一国的文化和文明,不能等闲视之。”“总的来说是希望有关部门能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兼顾精神享受、经济收益等诸方面,统一筹划,把祖国的名胜古迹、风景园林建设得更加美好。”(《说游》)现在飞速的科技发展,山寨仿品,层出不穷,虚假的东西越来越迷惑着人们的审美意识,从产品到真人。如果一个城市的管理者也这样美化他们的城市,人们走到哪里,看到的是同样的建筑和不伦不类的园艺,这是不是很悲哀?“穷也要穷得美,丑也要丑得美,美的境界并不单凭金钱可以买到的。”

作者的散文“其间山川奇伟,人物彬雅,楼阁参差,园林清宴,恍若卧游,如闻馨咳。”所以,只读一篇,余味难尽,要想深刻感受其美妙的意境和作者人格的魅力,还需要博览陈从周教授的更多著作。从此,陈从周先生的名字,就印在我的记忆里,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敬仰。

此为读《园林清议》的读后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