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文苑春秋写人生
文苑春秋写人生
作者:雪中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6/27 11:04:26

天,依然多云伴轻雾,预报说这样的天气,还要持续几天。无奈,只有等待日出云开的那一时刻,还夏天一个清亮的面容。在这样的天气里,读完了由吴锡河和李怀宇主编,由曾敏之著的散文集《人文纪事》一书。此书仍是《大家散文文存》中的一本,这个江苏出版社真是给热爱散文的读者做了一件大好事。这二年来,我每读完一本,多数都会写读后感,希望和大家分享这些文学大家们的散文魅力以及作者的情操和人生追求,可是,效果并不如我所愿。也许现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读书的愿望已被时尚和浮躁所代替,越来越少有人能潜心在书海中陶醉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中了。曾敏之作者在《竹的故事》一文中引用了唐代诗人章碣写的一首诗《焚书坑》,“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里的不读书,是指刘邦、项羽不是读书人,是草莽英雄,焚书对他们起不了警戒、镇压作用,反而是他们埋藏了秦皇朝的暴政。如今,在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不读书,无知识,只有鲁莽和空想,就寸步难行,生活都很艰难了。

曾敏之这本《人文纪事》散文集收录了他的散文78篇,共分了七辑。读完曾敏之先生的散文,使我了解了一位报人的责任和信仰,也在他的笔下看到了一代报人风一程雨一程的背影。曾敏之先生的散文是报人文体,他早年是《大公报》的记者、采访主任,在《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信念的熏陶下,自有执着的坚持。这本散文集包含有抒情散文,文艺随笔,人物专访,杂文,海外漫游等,感情深厚朴实,内容丰富。曾敏之先生生于1917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作者的文字中溶入了许多传统的文学精髓,特别是古体诗,篇篇可见,出口成章。全国抗日战争解放后,他是中国记者报道周恩来的第一人,读《十年谈判老了周恩来》一文可见。1978年后任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香港作家联合会会长,为向内地推介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积极推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从作者的笔下,我更多的知道了“浩歌声里请长缨”中的田汉,这位《毕业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在十年“文革”中被林彪、“四人帮”迫害、凌辱,冤死于狱中,作者写了五首诗悼念田汉。我还知道了梁漱溟,浅水湾头忆萧红;知道了端木蕻良文人,他原来是中国人,不是日本人;品读了“司马文森十年祭”中的深情追忆;让我了解了更多的报人和著名记者的名字,邹韬奋、王鲁彦、张季鸾、胡政之、李纯青、王芸生、徐铸成、李侠文、朱启平、杨刚、黄谷柳与《虾球传》、吴祖光以及作者的挚友萧乾等等。篇篇文字,读来心潮激荡,情真感人。报人和记者,他们的文字多是记录事件,展现真相,没有纯文艺作品那样广泛,但是,一个好的报人和记者,他一定具有优秀的品德和丰富真挚的情感,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思维,严谨的作风,智慧的思想。曾敏之作者用他的职责和信仰,诠释了他的《人文纪事》的精彩和历史岁月的足迹。

辑七“游屐留痕”,写得非常精彩,读完令我收益匪浅。从《诗情画意记阳朔》的“轻车载得夕阳还/曾看阳朔叠巇山/为有烟霞缘未断/重游缘梦两相参”,到《京华的暮鼓晨钟》中的“暮鼓晨钟义未休/江山重整共投醪/只因留得春秋趣/不让年光空倒流”,以及《欧游见闻》中的“平生恨未到欧陆/今日浮云任卷舒/十二异邦行脚处/恍如老骥取长途”,真有如临其境之感。作者老年后的作品,耐人寻味,回味无穷。算来曾老至今已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人,从百度生平中看,作者还健在。读李怀宇的“编后记”文字,“曾先生很老派。守时,讲礼数,一诺千金。曾先生很新潮。练字、画画、听音乐、游山玩水样样不误。”可见作者是一个多么豁达热情丰富的老报人。正如他在“绿到窗前”一文中的十四字总结一生的思想感情,以作为生活向往的境界——难得旷怀观万物,最宜适趣拥书城,是作者晚年生活的最好写照。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匆匆几十年,一闪即逝。无论伟人还是凡人,都会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斑斑足迹。苏东坡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好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复计东西”的感慨,可谓说出了人生岁月的匆匆一掠。不管是爪印,还是飞鸿,来过,就要展示最美的痕迹。曾敏之的散文我读过了,作者的形象和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愿这位长寿的优雅博学的老报人,在现在和谐的社会环境里,再书写他心中美好的人间万象。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