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享受对联的灵慧之光
- 作者:子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0/21 23:00:56
- 享受对联的灵慧之光
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道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文化艺苑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也好比是中华文明体系得以传承不衰的一根静脉血管——虽然细,但其于内连接了心脏动脉;对外牵动着神经末稍。可以说,小小联语,寥寥数字,却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折射着祖国文化精髓的璀璨光芒。
文化人若摇头摆手说不会作对子,在行内看来是件不可思议的事。而在社会上尤其是农村,会被百姓们认为是你孤傲难求。因为它用途太广,婚丧嫁娶祝寿贺迁厂店开业逢年过节,无所不用、无处不见。尽管高深,然不神秘——说白了就是精短的应用文,工整的对比句。说它高深,是确实需要因时因地因景去精准贴切的遣词用字;说不神秘,无非是诗词俚语形式的一种演变而已,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文章民间传说里比比皆是……无非是其更追求对仗严谨,词性考究,具体修辞手段和指向性也相对较强罢了。
就个人的赏析、观察与体味,大体说来,楼阁庙堂的楹联,多讲究意境开远;婚丧寿喜的幛联,多用词回肠荡气;行业店铺开张,多语意贴切风趣。辞旧迎新春联,多洋溢喜庆吉祥。随口应答对子,多反映睿智学识。而一些纯文人的妙对绝对,则引经据典嬉笑怒骂无所不及,更彰显了作者对人生志向及美丑善恶事物恣意宣泄的聪敏……
各试举一个耳熟能详的典型例子:
1、济南大明湖清代兵部尚书铁保题的楹联:
三面荷花四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仅仅两句话,就把整个泉城景象都蕴涵在其中了。
2、李笠翁贺亲友朱建三的寿联:
七夕是生辰,喜功名事业从心,处处带来天上巧;
百花为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
因其生于农历七月初七,又住在百花巷。此对联便从七巧节生出顺达巧思,、于百花巷引出康宁祥和。上下贺之,即巧又绝。
3、潮州一家木雕店门联:
事业于今如刻鹄;
文心自古重雕龙。
此店公开求联。要求联意要雅,还要切合自己的雕刻行业。应征者虽很多,但只录得这一属对工整,内容贴切的佳联,因为它既表达了对此行业的褒贺喻义,又蕴含了至浓至雅的文化内涵。
4、通俗易懂的春联太多了,精辟并生命力永恒的譬如: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样的春联,用到多久也不会落伍,不会觉得做作、俗套。
5、随口应对:这是古来文人、师生、长幼、同僚乃至君臣之间经常信口吟来考验对方文才的方式。现在叫“脱口秀”。以至留下了大量民间传说或载入史册的佳联妙对。举不胜举,忍俊不禁。如熊廷弼与文友的“稻草扎人父抱子,蔑篮提笋母怀儿。”郭沫若师生的“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解缙父子的“千年老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 苏东坡与黄庭坚的“松下弈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纪晓岚应对乾隆皇帝的“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寸心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等等即兴之作,无不透出灵光四射的机智与聪慧。
6、穷经搔首的文人绝对:有道是上联易出,下联难工。不设身处地突发灵感,光靠搜肠刮肚确实难以对出珠连璧合的奇言妙语。曾有位王秀才去赶考,途中到一小溪边,见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站立桥头见自己的影子在潺潺流水中隐约晃动,诗兴勃发,随口念道:
独立桥边,人影不随流水去;
可是,耗思劳神却再也想不出下联来了。竟积思成疾,一病不起郁郁而逝。当地的人十分怜惜他,便将这上联刻在了桥头的茶亭上。一是纪念,二是征得高手来对下联。可路过的文人墨客看后总是摇头而去。后来,又一位李秀才应试路过,吟咏了这独脚联语,夜眠难酣。想到读书科考的艰辛,锦绣前程的飘渺。昏昏如梦,觉得自己又回去和亲人团聚了。思路顿开,起而挥毫题出了下联:
孤眠枕上,梦魂回到故乡来。
还有一些由来已久的半成品,如成都的望江楼联“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引三国名人撰出的联:“笼中鸟,望孔明,思张飞,无奈关羽;” 传诵至今,仍难见谁敢自诩有了意词具工、脍炙人口的下联对出。
由此可见,沉浸在对联这种能极大启动人感性、理性思维的文化思考中,真的不失为一种美妙的文化锤练、心灵熏陶和精神享受。值此中秋、国庆双佳节期,也斗胆罗列两个上联,一用“明”字拆和,一嵌入台独小丑的名。增笑益智乃尔:
其一:国庆日,中秋月,日月齐辉,乾坤明亮歌盛世;
其二:金秋月圆,心沉水扁,遥望海峡思一统;
诚请大家赏月吟秋,咏赞祖国之余,不妨一对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