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八股文之介绍
- 作者:燕恒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2 16:33:05
-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封建国家科举制度中所规定的一种特殊试卷文体。现在的读书人都非常陌生了,可是在一百多年前,那时整个中国,无论是束发受书的少年学子,还是终日埋于案牍的老吏,皓首穷经的老儒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钻。它是中国封建国家的考试核心,是录用官吏人才的惟一渠道,如果读书人不会作八股文,就不可能取得进身之阶,成为国家的管理人员,当时的封建国家通过八股考试选用人才,不凭学问和真才实学,只看你的八股文作得如何,八股文是国家惟一的学科,惟一的标准,虽然有时除了八股文之外,还有一些经义、问策、诗赋之类的考试,但那并不重要。
在唐代之前,国家并没有固定的科举考试制度,汉以前实行的是乡举里选,魏晋以后采用九品中正法,唐宋以后才逐步形成科举考试制度,但主要是诗赋取人,形式新颖,颇受知识分子的欢迎,唐宋诗词的发达也与此无不关联。明朝是集封建没落腐朽之大成时期,封建的思想制度达到了登峰造极.文章采取制义取才,即士子应试作文必须依经立义,因而称为制义,也称制艺,或时文等。清代全面继承了明的考试作法,国家规定考试范围在朱熹注的《四经》之内, 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准,称之为四经文书,因其体裁均以八股为格式,所以称之为八股文,也称八比。
主考官拟题是不能允许超出四书之外,考生答题也必须“诵法朱子,讲明义理,”所涉及的内容,也必须是秦汉以前的书和事,“禁用后世书,”离现实越远越好。做文章的格式也必须采用八股的作法,不许有丝毫的改变。八股文作为写文章的一种格式,始于元代仁宗年间,创立者为王充耘,称为八比法,作为科举考试之用,名为“书义矜式,”但此文体并未受到元统治者的重视,也没有成为全国统一通行的格式。明建国之后,才重新规定体式,颁布全国通行。其后的五百余年间,成为封建国家各级科举考试制度所必须遵从的时文格式。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八股文一成不变,始终是一种模式,但明初到清末,变化极大,特别是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甚至资产阶级革命,现在科学应运而生,而八股文束缚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成为了一种精神鸦片。虽然一些考生为了达到中榜目的,总是投主考官之好,文章越出越工,越出越奇,考官由于自己的好恶往往诱发一些考生改变某些体式,使来适我。但八股文体式基本的骨架不变,一直被顽固地坚持下来,而且以功令的形式,要求考生们必须遵守,否则就全受到处罚。
按八股文的功令规定,每篇文章都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清初,在束股后面曾有“大结”一段内容,作为全篇的总结,后来也逐步取消了。“破题”是文章的开头,点破题目的要义,规定只能写两句。“承题”用三到四句承接破题的意义,进一步说明。“起讲”概说全体,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开始讲解。“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才是议论的中心,其中中股为全篇文字的核心,这四个段落之中,每一段落都有两股比偶的文字,四此四股又叫做八股文,又因为四股中每股都有两段互相比偶的文字,即两比,共成八比,又称为八比文。这就是所血腥的八股文章的基本格式。
以八股文取士,其发展之极,使广大士子束书不观,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严重脱离社会,关门读书,终日从事文字游戏,其结果是人民愚昧无知,国家日益腐朽衰弱,如果封建国家“一统闭关之世,以之愚民,”也说得过去,反正关起门来,而那时“万国交通,以文学政艺相兑,少不若人,败亡随之”的时代,再用八股文来愚弄人民,只能使封建帝国走向灭亡,十九世纪的维新运动兴起,不少有识之士争相兑起,痛诋八股文之害,甚至将其废除看成是中国富强的始基,呼吁铲除。康有为曾在《请废除八股试贴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说:“解义只尊朱子,而有司苟简,三场只重首场,故令诸生荒弃群经,惟读四书,谢绝学问,惟事八股,于千年之文学,扫地无用,束阁不读矣。渐乃忘为经义,惟以声调为高歌,岂知圣言?几类俳优之曲本,东涂西抹,自童年而咿唔摹仿,妃青俪白,迄白首而按书节呤哦。”在这里, 康有为对八股之毒害,揭露得淋漓尽致,维新运动结束了统治中国知识分子五百余年的八股文考试制度,虽然其后不久,那拉氏政变,复辟八股文,但八股文作为一种历史的垃圾,忆经无法再为知识分子所遵从了,七年后,也就是1905年,八股文最后从中国历史退出。伟大的“五四”运动中,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进一步将八股文的垂死挣扎,打上了封存的印记,从此中国不再有八股文。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