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新民周刊:评海外媒体对中国国防建设的报道
作者:采集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12 0:05:31
    最近,随着中国新的领导层国对国防建设的关注,一些海外媒体也对中国的国防建设十分“热心”,一些套用西方武器名字的所谓中国先进武器,被这些媒体不断炒作。对此,中国的军事爱好者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要被某些海外媒体的报道所迷惑。

    炒做中国威胁论为首要目的

    近10年以来,国外媒体对中国国防建设关注的焦点一直聚集在台海问题上。无论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装备,还是对外采购的装备,几乎无一例外的要被套到未来的台海冲突中炒做一番,特别还要套到打击美国航母战斗群和两栖登陆问题上。比如SU30MKK战斗机、相控阵雷达、超音速反舰导弹等等,都要作为炒做“中国威胁论”的题材。

    从军事角度看,现代战争是国力军力整体水平的较量,不是少数先进武器的单打独斗,所以西方媒体的炒做从军事角度看是非常无聊的。事实上,目前中国军队的整体装备水平还很落后,大量使用着处于20世纪60年代水平的陈旧过时的旧装备,新装备不但数量少,而且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对提升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帮助不大。

    在国防建设正常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军队新一代装备的换装工作应该在10年前开始,目前应该基本形成战斗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正常的军队建设进程被延误了。这一延误,造成台湾海峡两岸武器装备水平拉开了差距,所以从1996年起,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日益猖狂,无所顾忌。至于中美之间的军力的差距就更明显些,“5·8”炸馆、“4、1”撞机还有目前的朝鲜核危机,其实都是中国国防建设的漏洞在外交问题上的反映。这也是当前中国国家领导重视国防建设、强调跨越式发展的初衷。

    即使中国现在全力以赴加快国防建设的速度,真正对中美力量对比产生影响还是10年以后的事情。一些西方媒体在少数几种新战斗机、雷达、导弹问题上的鼓噪,其真实目的并非真正出于对中国军力的担心,而是更多的出于政治目的,还是在制造“中国威胁论”。

    炒做“中国威胁论”对于美、日等国军火商来说利益极大,在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情况下,美、日等国的国防开支却不断增加。美国对台军售规模和质量也不断提高,国际军火商们从中国威胁论中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炒做“中国威胁论”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美国反华势力图谋在中国周边建立反华联盟、围堵中国的一个手段。美国这些反华势力最不愿意看到在亚洲建立以中国主导的安全体系和经济贸易区域。

    炒做“中国威胁论”也是延缓中国国防建设的速度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在大型主战装备发展上,常常有人散布这样的论调,中国不能发展航空母舰,否则就会刺激日本也发展航空母舰。事实上,日本不仅一直在突破军备限制,而且也不断在法律上寻求出兵海外的合法性。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发展装备的唯一原则是我们自己的需要,而不应顾及中国威胁论的聒噪。有时对方聒噪得越凶的地方,恰恰是他们最担心的地方。

    伊朗导弹问题

    最近,美国政府以向伊朗出售技术为由宣布制裁中国北方公司,为此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已经专门发表了声明予以驳斥。巧的是在某些评论关于伊朗发展导弹问题的篇报道中,甚至把伊朗多种新防空、对地导弹和中国的导弹生硬的对号入座,尽管那些导弹的原型本来是前苏联和法国生产的。但是这些明显的事实并不妨碍某些海外所谓的“军事评论评论员”硬把中国北方公司和伊朗导弹扯到一起,因为美国需要制造这样的舆论。西方有很多自我标榜为“独立观点”的商业媒体,其实处处和美国政策相配合。这种把戏早已屡见不鲜。

    更荒谬的是某些海外评论还把中国的红箭9反坦克导弹和伊朗新型反坦克导弹扯到一起,还特别注明北方公司字样。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能看出,伊朗新型反坦克导弹战斗部直径比弹体部分小,而中国红箭9的战斗部直径和弹体是一致的。对于采用锥型装药破甲原理的弹头来说,战斗部直径直接关系到破甲威力。假如伊朗真的仿制中国红箭9,那么伊朗绝不可能在仿制的时候减小战斗部直径,降低导弹破甲威力。

    其实和伊朗新型反坦克导弹最接近的是美国“陶”式反坦克导弹的早期型号,早期的“陶”式导弹采用130毫米的战斗部和152毫米的弹体。伊朗虽然和美国长期敌对,但是著名的“伊朗门”事件却向外界揭露了美国向伊朗秘密提供武器的情况,由于美国特种部队在伊朗人质危机中表现拙劣,一次大规模营救行动折戟沉沙,所以美国不得不向伊朗妥协,伊朗曾从美国获得了4000枚“陶”式导弹,直接经手人是里根政府的国防部长助理鲍威尔准将,即现在小布什政府的国务卿科林·鲍威尔,他负责把4000枚导弹从国防部转给中央情报局,然后再交给伊朗。“陶”式导弹采用的是几十年前的技术,伊朗仿制并非难事,何况有多达4000枚“样品”可供参考。

    对于美国来说,遏制中国武器出口是整个对华遏制战略的组成部分。美国方面有专家认为在中国军工企业国内订货不足的情况下,破坏中国武器对外出口就可以进一步损害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

    美国内部对华战略的争论

    虽然美国共和党政府上台后准备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但是“9·11”之后,美国决策层内部仍有人认为应该集中精力解决中东问题,至少表面上应该缓和中美对抗的局面,如果沿着僵硬的遏制路线走下去,只能使冲突不断升级。这些所谓“鸽派”的观点和主张对华强硬的“鹰派”观点在美军兵力部署方向上产生分歧。

    伊拉克战争证明了在目前美国发展信息技术情况下,传统的作战方法已经不能与之抗衡了。但世界不是静止的,如果其他国家的军队建设也向信息领域转型,那么的信息技术革命对美国这种老牌的强国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拉大了差距还是缩小了差距?这是军事专家们一直在争论不休的问题,也同样值得广大关心国防建设的中国人思索。在战列舰时代,财富决定舰艇的吨位、大炮的口径,最终决定战斗力和海上霸权,一切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导弹时代的法则有了变化,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被埃及导弹艇击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新技术也可能给落后的一方带来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美国国内也有一部分人不愿刺激中国加速发展军事力量,否则美国目前的优势就可能变成未知数。美国一些智囊机构提出“阻吓”战略作为僵硬的“遏制”战略的补充,即通过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努力,最终目的是希望中国能够延缓国防建设的速度,为美国完成军事变革争取时间,进一步拉大差距。

    尽管美国鹰派和鸽派在对华手段问题上存在一些矛盾,但应当看到,他们都坚持美国不放弃从清末至二战以来在美国远东的既得利益和势力范围。美国鹰派集团一向自命为殖民时代旧帝国的天然继承人,朝鲜和越南战争就是美国为夺取继承权的努力,当然并不总是成功的。特别是台湾问题,美国把台湾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按他们的说法叫做“生死悠关的利益”。(作者:北斗工作室)

    ——新民周刊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