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一个主要议程,是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稿。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勇敢地迎接新考验、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体现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科学判断和高度自觉,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从“战略任务”到“重中之重”:三大挑战考验下的必然选择
2004年7月,上海骄阳似火,暑气灼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这里考察工作。他在讲话中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2003年2月召开的十六届二中全会号召全党: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从“战略任务”,到“重点”、到“重中之重”,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在不断深化。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王长江认为,把执政能力建设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是我们党过去没有的,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时代意义。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整个国家的命运。党建专家认为,尽管55年的执政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但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仍然给党的领导和执政带来多方面的巨大挑战。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之所以如此重要,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我们党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说。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能不能牢固树立、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执政,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审视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如何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如何有效遏制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国情、世情、党情,问题、矛盾、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党的执政安全,正非常现实、非常紧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有关部门最近完成的一项问卷调查,引起许多人的深思:在受访的县级以上干部中,66.9%的表示自己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58.1%的表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比较弱,表示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能力不强的,分别占35.7%、43.4%和19.9%。
“近20年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陆续丧失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及时适应执政环境的变化,积极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白钢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式不断进行自我调试,更好地面对挑战,正是一个政党成熟的表现,是她走向政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从七届二中全会到十六届四中全会:55年执政经验升华正当其时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已有55年,但她在执政方面的实践和关于执政规律的思考则远不止这55年的历史。”随着中央党校教授蔡长水的描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执政历史仿佛重现眼前----
从井冈山时期的红色政权、中央苏区的政府框架,到延安时期的“三三制”、一些革命根据地开展的选举活动……早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中国共产党已在一些地区建立政权,开始执政的初步尝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尤其是十年“文革”从反面告诉我们:违反执政规律的基本要求,党和国家事业必然遭受严重挫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带领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研究和解决新世纪新阶段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共产党不断认识、把握执政规律的伟大探索,纵贯55年的历史时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自身和他党的成败得失,让党深刻体悟到:只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执政,最关键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归根结底是为了谁?服务于谁?一切执政的活动,以谁为基点?以谁为归属?作为执政党,执政的本质是什么?”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说,“答案是唯一的,为了人民。因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专家们指出,如此系统地强调执政能力建设,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表明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十六大把‘增强执政能力’写进党章,今年7月、9月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把执政能力建设提到非常高的地位……这个发展过程说明,党执政实践的发展和执政理论的创新,已经到了需要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的时候。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加强执政能力问题,可谓正当其时。”红旗出版社副总编辑黄苇町说。
从七届二中全会全面思考执政问题,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作出具体部署,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回顾党的执政历史认为,从主观上讲,我们党执政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有必要系统总结执政经验,为党确保长期执政提供理论指导。“从客观上看,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另一方面,党在执政过程中也有过曲折。在这种背景下,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执政经验的总结将会更加全面、更加成熟、更加深刻。”
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必将推动党的建设新飞跃
经受特大井喷事故考验9个月后,重庆开县又迎来20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一夜之间,全县55个乡镇全部受灾,8.7万人被洪水围困。县委书记蒋又一回首这两大突发事件,感触颇深:情况瞬息万变,局面错综复杂,事情千头万绪,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执政能力建设,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又是一个具体的要求,体现在每一项实际工作中。黄苇町认为,一个企业,一个机关,也有提高判断形势、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的问题。“即使一位普遍党员,也需要在现实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果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的大多数党员表现平常,甚至许多方面还不如普通百姓,也很难让群众相信党有很强的执政能力。”
“国家政权中的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主要由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来行使。这就决定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必然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虞云耀说,“但党的执政能力并不是各级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能力的简单相加。”
多位长期研究党建问题的专家都认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内涵十分丰富。从它的主体上讲,既涉及各级党组织,也涉及党员、干部,还涉及党的整体;从它的内容来讲,既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处理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指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通过执政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能力。
8月22日,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专家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有关执政的7个基本范畴,构成了执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它们相互联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决定执政性质的执政理念。“可以预期,四中全会必将对执政能力建设从理论层面作出更深刻、全面的阐述。这一切,无疑将对党的自身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们注意到,中央领导多次突出强调,要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这表明,执政能力建设虽然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紧密相关,但又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牵头管总的作用。
执政能力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党的各方面建设都要围绕增强执政能力建设来展开。中组部党建研究所所长王庭大把这一关系概括为: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增强党的执政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使命上来。叶笃初教授则认为,十六届四中全会将从一个新的视角和境界上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这是富有胆识、充满睿智的政治抉择。“历史将会证明,这次全会是党的建设史上别开生面的一次重要会议。”
1949年3月23日,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关头,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它昭告世人:始终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跳出“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的执政周期率,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向历史交出合格的答卷。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勇敢地迎接新考验、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体现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科学判断和高度自觉,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从“战略任务”到“重中之重”:三大挑战考验下的必然选择
2004年7月,上海骄阳似火,暑气灼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这里考察工作。他在讲话中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2003年2月召开的十六届二中全会号召全党: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从“战略任务”,到“重点”、到“重中之重”,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在不断深化。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王长江认为,把执政能力建设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是我们党过去没有的,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时代意义。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整个国家的命运。党建专家认为,尽管55年的执政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但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仍然给党的领导和执政带来多方面的巨大挑战。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之所以如此重要,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我们党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说。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能不能牢固树立、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执政,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审视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如何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如何有效遏制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国情、世情、党情,问题、矛盾、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党的执政安全,正非常现实、非常紧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有关部门最近完成的一项问卷调查,引起许多人的深思:在受访的县级以上干部中,66.9%的表示自己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58.1%的表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比较弱,表示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能力不强的,分别占35.7%、43.4%和19.9%。
“近20年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陆续丧失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及时适应执政环境的变化,积极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白钢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式不断进行自我调试,更好地面对挑战,正是一个政党成熟的表现,是她走向政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从七届二中全会到十六届四中全会:55年执政经验升华正当其时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已有55年,但她在执政方面的实践和关于执政规律的思考则远不止这55年的历史。”随着中央党校教授蔡长水的描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执政历史仿佛重现眼前----
从井冈山时期的红色政权、中央苏区的政府框架,到延安时期的“三三制”、一些革命根据地开展的选举活动……早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中国共产党已在一些地区建立政权,开始执政的初步尝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尤其是十年“文革”从反面告诉我们:违反执政规律的基本要求,党和国家事业必然遭受严重挫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带领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研究和解决新世纪新阶段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共产党不断认识、把握执政规律的伟大探索,纵贯55年的历史时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自身和他党的成败得失,让党深刻体悟到:只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执政,最关键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归根结底是为了谁?服务于谁?一切执政的活动,以谁为基点?以谁为归属?作为执政党,执政的本质是什么?”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说,“答案是唯一的,为了人民。因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专家们指出,如此系统地强调执政能力建设,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表明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十六大把‘增强执政能力’写进党章,今年7月、9月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把执政能力建设提到非常高的地位……这个发展过程说明,党执政实践的发展和执政理论的创新,已经到了需要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的时候。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加强执政能力问题,可谓正当其时。”红旗出版社副总编辑黄苇町说。
从七届二中全会全面思考执政问题,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作出具体部署,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回顾党的执政历史认为,从主观上讲,我们党执政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有必要系统总结执政经验,为党确保长期执政提供理论指导。“从客观上看,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另一方面,党在执政过程中也有过曲折。在这种背景下,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执政经验的总结将会更加全面、更加成熟、更加深刻。”
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必将推动党的建设新飞跃
经受特大井喷事故考验9个月后,重庆开县又迎来20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一夜之间,全县55个乡镇全部受灾,8.7万人被洪水围困。县委书记蒋又一回首这两大突发事件,感触颇深:情况瞬息万变,局面错综复杂,事情千头万绪,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执政能力建设,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又是一个具体的要求,体现在每一项实际工作中。黄苇町认为,一个企业,一个机关,也有提高判断形势、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的问题。“即使一位普遍党员,也需要在现实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果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的大多数党员表现平常,甚至许多方面还不如普通百姓,也很难让群众相信党有很强的执政能力。”
“国家政权中的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主要由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来行使。这就决定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必然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虞云耀说,“但党的执政能力并不是各级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能力的简单相加。”
多位长期研究党建问题的专家都认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内涵十分丰富。从它的主体上讲,既涉及各级党组织,也涉及党员、干部,还涉及党的整体;从它的内容来讲,既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处理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指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通过执政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能力。
8月22日,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专家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有关执政的7个基本范畴,构成了执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它们相互联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决定执政性质的执政理念。“可以预期,四中全会必将对执政能力建设从理论层面作出更深刻、全面的阐述。这一切,无疑将对党的自身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们注意到,中央领导多次突出强调,要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这表明,执政能力建设虽然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紧密相关,但又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牵头管总的作用。
执政能力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党的各方面建设都要围绕增强执政能力建设来展开。中组部党建研究所所长王庭大把这一关系概括为: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增强党的执政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使命上来。叶笃初教授则认为,十六届四中全会将从一个新的视角和境界上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这是富有胆识、充满睿智的政治抉择。“历史将会证明,这次全会是党的建设史上别开生面的一次重要会议。”
1949年3月23日,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关头,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它昭告世人:始终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跳出“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的执政周期率,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向历史交出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