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或胰岛素作用减弱,从而引起糖代谢紊乱为主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酸碱平衡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症。糖尿病严重时发生水及酸碱代谢紊乱,引起急性并发症;如果长期得不到良好控制,还能造成脑、心脏、神经、眼和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生活中的富贵病,其临床症状为血糖升高,尿中含糖,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的“三多”现象,严重者往往会发生心血管、眼睛及神经系统并发症。
【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一、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
1、全球糖尿病患者总量已超过1亿人。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糖尿病患者总量在3000万人左右,至九十年代中期十年间,增长4倍,达到1.2亿人,预计到200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总量将再翻一番,达到2.4亿人,年平均增长率10%左右。
2、中国是当今世纪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印度、中国、美国是当今世界糖尿病患者最多的三个国家,2000年的糖尿病患者总量分别是3600万人、3000万人、1700万人,预计2005年这三个国家仍将是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主要原因一是因为人口多、基数大,二是因为糖尿病发病率高。
二、最近十年,是中国居民糖尿病患者数量增长最快的十年。
中国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4%,总量已达3100万人。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1978年我国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仅为0.6%左右,之后十年时间,患病率一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至1990年已达到1.2%,即每百人中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全国糖尿病患者总量已达1440万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也处于激剧上升阶段,1995年达到1.5%,至2000年总患病率已达到2.4%,全国糖尿病患者总量已达近3100万人。其中20岁至74岁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3.21%,比1990年翻了一番还要高,年增长率高10%以上,平均每年净增加150万人以上。
三、中国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的各种差异特征。
1、地域差异
1)从地域分布看,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基本上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从南北地域差异来看,东北地区患病率较高,吉林省达到了4.5%,远高于全国3.21%的平均水平,自东北向南部区域,患病率逐渐降低,河北山东河南等中原省份基本代表了全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平均水平,中南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糖尿病患病率明显较低,处于2.5%以下水平;从东西部地区差异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内地,特别是江浙沪一带,糖尿病患病率平均达到4%,而两湖江西等地的患病率均在2.2%左右,这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相同分布状态,体现了糖尿病患病率与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紧密相关;除区域性差异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全国或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北京最高,达5.3%,其次为上海,达4。6%,天津、广东、重庆则高达3.7%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新疆、西藏等西部内地是糖尿病患病率最低的地区,在1.5%以下。
2)从各省居民糖尿病患者总量来看,人口大省,往往也是糖尿病大省。河南、江苏、山东、四川、广东是我糖尿病患者总量超过150万人的省份。相比之下,患病率较高的东北地区 和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总量并非最高,表明各地区之间糖尿病患病率并不存在悬殊的差别,体现了糖尿病已经不是某一个地区的专利,而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常见的疾病,应引起人们普遍的广泛的关注。
2、城乡差别
从前面有关糖尿病发病率的区域性差异特性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糖尿病发病率具有基本类似的分布状态,但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相关关系。而国家卫生部于1998年举行的一次中国居民卫生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市高于县镇、县镇高于县乡、富裕地区高于贫困地区。省会以上城市最高,达4.8%,其次为中小城市和富裕县镇,平均为3.3%,代表了全国平均水平,而贫困小城镇、富裕县乡、贫困县乡,均低于2.8%的发病率。
3、性别差异
由于男性与女性在药品消费中表现出来的购买习惯、消费心理有很大差别,企业在市场细分过程中,往往会将目标人群的性别作为重要的细分标准。但近年来多数地区性流行病学调查报道显示,男女两性患病率无显著差异,患病率之比接近1:1。
4、年龄差异
卫生部一项20-70岁年龄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结果表明,年龄越高,患病率越高,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最高,达到11%以上,50至60岁人群患病率达到6.8%,平均每10个老年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体现了该类药品市场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不可替代性;40岁至50岁人群平均患病率为3.1%,相当于各年龄组的平均水平,也说明当前中年人群日益成为糖尿病的一大群体;
5、文化程度差异
1999年我国中原晋冀鲁豫四省区一项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不考虑年龄差别,随机抽取的居民样本中,文化水平的高低与糖尿病患病率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患病率越低,文盲居民的患病率最高,达5.9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居民患病率则为2.7%。但调整年龄差别因素后,初中文化程度居民患病率最高,达3.78%,而且各组糖尿病患病率相差不大,最低为大学以上程度3.18%,这个结果符合我国当代老年人群文化水平较低的基本国情。这表明,文化程度低者在饮食、运动、保健知识等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会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但年龄因素仍然是糖尿病患病危险的最关健因素。
6、职业差异
调查表明,我国居民中,家庭妇女糖尿病人最多,患病率为6.77%,其次为行政干部和个体户、工商人员,患病率分别为3.54%和2.97%,而科、医、教人士患病率并不高,与工人、农民相差不大,患病率在2.5%左右。
【糖尿病流行病学的特点】
(1)中国属于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的国家,但我国人口12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糖尿病患者人群。
(2)中国糖尿病约90%以上为NIDDM,IDDM不到10%。
(3)糖尿病患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城市、高年龄组、糖尿病家族史阳性、脑力劳动、肥胖、某些民族(回族、维吾尔族)、移居海外等。
(4)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近10年内增长很快,1980年患病率约为6.09‰,1993年患病率达2.5 %,较10年前增长4倍。死亡率已上升至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位。
(5)遗传对中国糖尿病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对NIDDM发病影响较大,而对IDDM发病相对较小,遗传方式以多基因遗传为主,HLA与IDDM发病有较强的关联,特别是DR-3抗原。
(6)中国糖尿病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与西方国家比,具有微血管并发症高而大血管并发症低的特点。
(7)中国IGT患病率略低于糖尿病组,据1981年统计,我国约有400万以上的IGT患者。
(8)IGT及糖尿病的转归具有双向性,IGT可转变为正常人,也可转变为糖尿病。无症状的糖尿病可转为有症状的糖尿病,也可转为血糖: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正常人血糖浓度相对稳定,饭后血糖可以暂时升高,但不超过180mg/dl,空腹血液浓度比较恒定,正常为70-110mg/dl(3.9-6.1mmol/L),两种单位的换算方法为:1mg/dL=0.0655mmol/L。
【血糖主要来源于】
(1)食物,米、面、玉米、薯类、砂糖(蔗糖)、水果(果糖)、乳类(乳糖)等,经胃肠道的消化作用转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入血液成为血糖。
(2)储存于肝脏中的肝糖原和储存于肌肉的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
(3)非糖物质即饮食中蛋白质、脂肪分解氨基酸、乳酸、甘油等通过糖异生作用而转化成葡萄糖。
【血糖的去路主要有四条途径】
(1)葡萄糖在组织器官中氧化分解供应能量;
(2)在剧烈活动时或机体缺氧时,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及少量能量以补充身体的急需;
(3)葡萄糖可以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储存起来;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在肝糖转变为脂肪等。
【临床常见血糖反复的原因】
(1)气候因素:寒冷剌激可促进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肝糖原输出增加,肌肉对葡萄糖摄取减少,而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夏季炎热多汗,注意补充水分,否则血液血液浓缩而血糖增高。
(2)感冒:感冒后可使血糖升高。
(3)患者因外伤、手术、感染发热,严重精神创伤,呕吐、失眠、生气、劳累、以及急性心肌梗塞等应激情况,可使血糖迅速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药物剂量不足:有的患者自行将药物减量;有的长期不查血糖,以致血糖升高后原来剂量未及时调整,会因药物剂量不足,造成血糖升高,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类型】
长期以来,糖尿病的分型分类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更新。过去的分类法虽然有一些缺陷,但都有一定的科学性。较为合理的方法还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拟定的分型法。
一、按病因分类:
l.原发性糖尿病。原发性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人的90%以上,其中 2型糖尿病就占95%以上,可以说凡找不到具体病因的都称为原发性糖尿病。这一类型既包括成年型糖尿病,也包括幼年型糖尿病。
2.继发性糖尿病。所谓继发性糖尿病,都有病因可循,就是在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发生的糖尿病,而且前二种病与糖尿病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如肢端肥大症,因脑垂体肿瘤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拮抗了胰岛素,据统计肢端肥大症病人中有40%的人可继发糖尿病。又如柯兴氏综合征,由于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过多分泌皮质醇拮抗了胰岛素而使血糖升高。嗜铬细胞瘤也是继发糖尿病的一个病因,由于肾上腺髓质发生了腺瘤,分泌过穸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拮抗了胰岛素,而使血糖升高。胰腺本身疾病如胰腺炎、胰腺肿瘤等可直接使胰岛B细胞遭到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尿病。
二、按体重分型:
1.肥胖型糖尿病
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者称为肥胖型糖尿病,在糖尿病人中肥胖者占70%~80%。
2.不胖型糖尿病
这型糖尿病人的体重接近标准体重,在糖尿病人中约占10%~15%,临床症状较轻,血糖一般容易控制。
3.消瘦型糖尿病
凡实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20%的人称为消瘦型糖尿病,多数为幼年发病,成年人中大约也有20~ 30%属消瘦型。
三、按年龄分型:
1.幼年型糖尿病
幼年型糖尿病常于15岁以前发病,一般起病较急,症状较重,多指1型糖尿病。
2。成年型糖尿病
指成年发病者,临床症状大多较轻,以40岁以上发病居多,并与年龄成正比,多指2型糖尿病。
3.老年型糖尿病
指60岁以上老人发病,病情一般较轻,大多无明显症状,60~70岁是老年糖尿病的高发年龄,也多属2型糖尿病。
四、按血糖波动分型:
1.稳定型糖尿病
成年型糖尿病基本都属于稳定型糖尿病,即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不大,比较容易控制。也应该看到,稳定型糖尿病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发生重度感染或严重精神刺激,可能会使病情急骤变化,甚至会诱发急性并发症。
2.不稳定型糖尿病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糖尿病,又称脆性糖尿病,治疗上比较棘手。这类病人容易受恐怖、忧伤、焦虑和愤怒等因素影响。对寒冷、炎热、过劳、外伤和感染等应激因素也格外敏感,其特点是胰岛素治疗中血糖容易出现大幅度波动,胰岛素用量很难掌握,如果中断治疗,将会发生酮症酸中毒。不稳定型糖尿病,主要见于幼年型糖尿病,即1型糖尿病。在胰岛素治疗时,剂量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谨慎摸索较为合理的用量,不能盲目和被动地仅看血糖值,否则很容易使血糖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五、按病情分型 :
1. 重型糖尿病:
患者起病年龄较小或患病已久者、消瘦等症状明显,空腹血糖常在16.6mm01/L以上,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饮食严格控制和胰岛素治疗,血浆胰岛素水平很低,对葡萄糖刺激无明显反应,大多指幼年型1型糖尿病,年龄愈小病情愈重。2型糖尿病继发严重肾脏、眼底和末梢神经病变者亦属重型糖尿病。
2.轻型糖尿病:
大多指成年肥胖型糖尿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更无酮症,血浆胰岛素水平可正常或偏高,少数偏低,空腹血糖往往低于8.2mm01/L,不需要胰岛素治疗。
3.中型糖尿病:
病情介于重、轻之间。但也应看到矛盾是可以转化的。重型病人通过合理治疗可能转化为轻型;反之,轻型如果治疗不当;任其自然,也可能转化为重型糖尿病。如果发生严重的糖尿病眼病、肾病和心脑血管病,再想转变成轻型已是不可能的了。
六、按胰岛素分泌的多少分型:
1.胰岛素绝对不足型:
多为幼年型糖尿病,需终身胰岛素替代。离开胰岛素治疗,病人就无法长期生存,所以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胰岛素相对不足型:
多指成年型糖尿病,这类病人胰岛素分泌功能正常,但是由于体内存在胰岛素受体、受体前和受体后缺陷,所以造成胰岛素相对不足,又称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
七、国际通用分型法:
1.I型糖尿病
幼年型糖尿病基本上都属此型。据文献报道,在I型糖尿病中,40%在15岁以前发病,30%在15~34岁发病,30%在35岁以后发病。因为成年人中也有发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不管是幼年起病还是成年起病,只要依赖外源胰岛素治疗,统称为1型糖尿病。
2.II型糖尿病
成年型糖尿病大多属此型,因为幼年中也有个别发病者,所以不管是成年起病还是幼年起病,只要口服降糖药有效,统称为2型糖尿病。
3.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指的是过去并无糖尿病史,怀孕后出现高血糖和尿糖,分娩后可消失,再次怀孕后又可出现高血糖和尿糖。有一部分妊娠期糖尿病可演变为永久糖尿病
八、按糖尿病进程分期法:
有学者介绍,因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发生糖尿病前约l0年已有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和胰岛细胞抗体(ICA)等自身抗体出现;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在临床发病前10年已有胰岛素抵抗,为此近来有学者提出在临床上仍应将糖尿病分为三期:
第一期:高血糖前期,此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可出现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和胰岛细胞抗体 (1CA)阳性。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此期出现胰岛素抵抗以及优偿性的高胰岛素血症。
第二期:高血糖期,即发生临床糖尿病,可出现"三多一少"症状。
第三期:慢性并发症期,本期可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等慢性并发症,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糖尿病临床分型】
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Ⅰ型糖尿病)
多发病在30岁以下,但也可以在成年甚至老年发病,此型患者起病较晚,病情较重,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重者昏迷有些病人通过胰岛素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个别病人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不用胰岛素治疗。
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Ⅱ型糖尿病)
多发于成年人或老年人,患者起病较慢,病情较轻,体型多肥胖,血桨胰岛素水平可稍低、正常或偏高,Ⅱ型糖尿病发病率很高,约占糖尿发病人数的90%左右。
此外还有少数患的是妊娠糖尿病或特殊型糖尿病。
【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一、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
1、全球糖尿病患者总量已超过1亿人。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糖尿病患者总量在3000万人左右,至九十年代中期十年间,增长4倍,达到1.2亿人,预计到200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总量将再翻一番,达到2.4亿人,年平均增长率10%左右。
2、中国是当今世纪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印度、中国、美国是当今世界糖尿病患者最多的三个国家,2000年的糖尿病患者总量分别是3600万人、3000万人、1700万人,预计2005年这三个国家仍将是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主要原因一是因为人口多、基数大,二是因为糖尿病发病率高。
二、最近十年,是中国居民糖尿病患者数量增长最快的十年。
中国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4%,总量已达3100万人。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1978年我国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仅为0.6%左右,之后十年时间,患病率一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至1990年已达到1.2%,即每百人中有一名糖尿病患者,全国糖尿病患者总量已达1440万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也处于激剧上升阶段,1995年达到1.5%,至2000年总患病率已达到2.4%,全国糖尿病患者总量已达近3100万人。其中20岁至74岁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3.21%,比1990年翻了一番还要高,年增长率高10%以上,平均每年净增加150万人以上。
三、中国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的各种差异特征。
1、地域差异。1)从地域分布看,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基本上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从南北地域差异来看,东北地区患病率较高,吉林省达到了4.5%,远高于全国3.21%的平均水平,自东北向南部区域,患病率逐渐降低,河北山东河南等中原省份基本代表了全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平均水平,中南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糖尿病患病率明显较低,处于2.5%以下水平;从东西部地区差异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内地,特别是江浙沪一带,糖尿病患病率平均达到4%,而两湖江西等地的患病率均在2.2%左右,这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相同分布状态,体现了糖尿病患病率与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紧密相关;除区域性差异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全国或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北京最高,达5.3%,其次为上海,达4。6%,天津、广东、重庆则高达3.7%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新疆、西藏等西部内地是糖尿病患病率最低的地区,在1.5%以下。2)从各省居民糖尿病患者总量来看,人口大省,往往也是糖尿病大省。河南、江苏、山东、四川、广东是我糖尿病患者总量超过150万人的省份。相比之下,患病率较高的东北地区 和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总量并非最高,表明各地区之间糖尿病患病率并不存在悬殊的差别,体现了糖尿病已经不是某一个地区的专利,而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常见的疾病,应引起人们普遍的广泛的关注。
2、城乡差别。从前面有关糖尿病发病率的区域性差异特性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糖尿病发病率具有基本类似的分布状态,但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相关关系。而国家卫生部于1998年举行的一次中国居民卫生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市高于县镇、县镇高于县乡、富裕地区高于贫困地区。省会以上城市最高,达4.8%,其次为中小城市和富裕县镇,平均为3.3%,代表了全国平均水平,而贫困小城镇、富裕县乡、贫困县乡,均低于2.8%的发病率。
3、性别差异。由于男性与女性在药品消费中表现出来的购买习惯、消费心理有很大差别,企业在市场细分过程中,往往会将目标人群的性别作为重要的细分标准。但近年来多数地区性流行病学调查报道显示,男女两性患病率无显著差异,患病率之比接近1:1。
4、年龄差异。卫生部一项20-70岁年龄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结果表明,年龄越高,患病率越高,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最高,达到11%以上,50至60岁人群患病率达到6.8%,平均每10个老年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体现了该类药品市场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不可替代性;40岁至50岁人群平均患病率为3.1%,相当于各年龄组的平均水平,也说明当前中年人群日益成为糖尿病的一大群体;
5、文化程度差异。1999年我国中原晋冀鲁豫四省区一项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不考虑年龄差别,随机抽取的居民样本中,文化水平的高低与糖尿病患病率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患病率越低,文盲居民的患病率最高,达5.9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居民患病率则为2.7%。但调整年龄差别因素后,初中文化程度居民患病率最高,达3.78%,而且各组糖尿病患病率相差不大,最低为大学以上程度3.18%,这个结果符合我国当代老年人群文化水平较低的基本国情。这表明,文化程度低者在饮食、运动、保健知识等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会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但年龄因素仍然是糖尿病患病危险的最关健因素。
6、职业差异。调查表明,我国居民中,家庭妇女糖尿病人最多,患病率为6.77%,其次为行政干部和个体户、工商人员,患病率分别为3.54%和2.97%,而科、医、教人士患病率并不高,与工人、农民相差不大,患病率在2.5%左右。
【糖尿病流行病学的特点】
(1)中国属于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的国家,但我国人口12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糖尿病患者人群。
(2)中国糖尿病约90%以上为NIDDM,IDDM不到10%。
(3)糖尿病患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城市、高年龄组、糖尿病家族史阳性、脑力劳动、肥胖、某些民族(回族、维吾尔族)、移居海外等。
(4)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近10年内增长很快,1980年患病率约为6.09‰,1993年患病率达2.5 %,较10年前增长4倍。死亡率已上升至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位。
(5)遗传对中国糖尿病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对NIDDM发病影响较大,而对IDDM发病相对较小,遗传方式以多基因遗传为主,HLA与IDDM发病有较强的关联,特别是DR-3抗原。
(6)中国糖尿病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与西方国家比,具有微血管并发症高而大血管并发症低的特点。
(7)中国IGT患病率略低于糖尿病组,据1981年统计,我国约有400万以上的IGT患者。
(8)IGT及糖尿病的转归具有双向性,IGT可转变为正常人,也可转变为糖尿病。无症状的糖尿病可转为有症状的糖尿病,也可转为IGT。
【名词解释】
“黎明现象: 糖尿病病人在黎明时出现高血糖,称为"黎明现象"。血糖升高开始于凌晨3时左右,持续至上午8-9时。"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增多(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是有时间节律的),生长激素是促血糖升高激素,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正常人的胰岛B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而糖尿病人的胰岛B细胞功能缺损,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凌晨血糖显著升高,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中亦可出现"
黎明现象"。
Somogyi现象: 即在黎明前曾有低血糖,但症状轻微和短暂而未被发现,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应性高血糖。
妊娠期糖尿病(GDM): 妊娠期发生糖尿病或葡萄糖耐量异常者。已知有糖尿病而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内。
胰岛素:来源于胰腺,由胰岛内的一种叫β细胞产生,并释放入血液。胰岛素是一种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在体内的作用非常广泛,主要是降低血糖,一旦缺乏或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就会产生糖尿病。
自身免疫病: 指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细胞的一种疾病。它是1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破坏β细胞,导致这些细胞不再产生胰岛素。
葡萄糖耐量异常(IGT): 是指某些人空腹血糖虽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所需浓度,但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血糖浓度处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
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指目前血糖正常,但是患糖尿病危险性较大的人群,也有人称这个阶段为糖尿病倾向。高危人群包括以下这些人:
⒈ 父母、子女、子孙或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中有糖尿病患者。
⒉ 体力活动过少者。
⒊ 肥胖者,特别是腹部肥胖者。
⒋ 高发病率种族的成员。
⒌ 有过巨大胎儿(体重>4.5千克)分娩史的妇女或曾患妊娠期糖尿病;有过妊娠并发症,如多次流产、妊娠中毒症、羊水过多、胎死宫内、死产者(特别有先天性畸形及尸检发现有胰岛细胞增生者)。
⒍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人。
⒎ 有反复发作的慢性胰腺炎或有胰腺外伤或手术史者。
⒏ 患有某些内分泌疾病者。
⒐ 长期使用利尿剂治疗或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
⒑ 因为妊娠、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手术、感染等因素血糖暂时升高或糖耐量异常,而应激过后血糖完全恢复正常的人。
⒒ 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历史者。
⒓ 40岁以后,体力活动少,营养状况好,工作负担重或精神紧张者。
⒔ 有反应性低血糖者。
⒕ 会阴部瘙痒、视力减退、重复皮肤感染及下肢疼痛或感觉异常而找不到原因者。
【防治糖尿病的“五架马车”】
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终身性疾病,故糖尿病的治疗应是综合治疗。它包括:
(1)糖尿病宣传教育:目的是使糖尿病病人了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学会自我治疗所需的技能,
并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2)糖尿病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措施,无论病情轻重,无论使用何种药物治疗,均应长期坚持饮食控制。
(3)运动疗法 :也是糖尿病的一项基本治疗措施,要求糖尿病患者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病情控制。
(4)药物治疗 :是指在饮食和运动治疗基础上选用合适的降糖药物,使血糖维持在基本正常水平,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个体化处理。
(5)糖尿病自我监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应长期进行监测,及时了解病情,早期发现和防治并发症。
以上五个方面的综合治疗,我们把它形象地称为是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
【怀疑糖尿病的几种情况】
在下列情况下应考虑到糖尿病发生的可能,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1)有糖尿病家族史且40岁以上者。
(2)特别肥胖或消瘦者。
(3)体重减轻而找不到原因,特别是原来肥胖,近来体重减轻者。
(4)有多饮、多尿者。
(5)易患疖痈,尤其发生在疖痈发病率较低季节如冬季。
(6)反复尿路、胆道、肺部或其他感染者。
(7)妇女外阴瘙痒而非滴虫感染。
(8)有感觉障碍、疼、麻等周围神经炎症状。
(9)较早出现白内障或视力减弱者。
(10)间歇性跛行、下肢疼。
(11)下肢溃疡久不愈合者。
(12)浮肿、蛋白尿,类似肾病综合征。
(13)尿潴留、顽固性便秘或腹泻。
(14)早期出现动脉硬化症状,如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管病变。
(15)出现酮中毒症状。厌食、恶心、呕吐等,甚至一开始即出现昏迷。
(16)有分娩巨大婴儿(体重大于4kg)史者。
(17)有妊娠并发症,如多次流产、妊娠中毒症、羊水过多、胎死宫内、死产者。
(18)有反应性低血糖者。
【治疗糖尿病的方向】
众所周知,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糖尿病的治疗目的就是使病人有基本正常的代谢水平,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让他们有良好的体力及精神状态,正常地生长、生活、工作。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与糖尿病患者的4个杀手———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粘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