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朗诵古诗词的几点杂想和体会
作者:好孩子烟… 文章来源:朗诵天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7 12:12:29

朗诵古诗词的几点杂想和体会 作者:好孩子烟烟

  本文写于朗诵天地论坛,写一段贴一段,故不成系统有些杂乱,转来此前稍有增删。且从朗诵天地业余爱好者角度出发、从鼓励所有朋友参加朗诵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故请专家和专职人士勿看,恐贻笑大方。好孩子烟烟。
                               ——题记

目录
杂想一:关于平仄
杂想二:关于几个字音
杂想三:关于所谓口音、嗓音与技巧
杂想四:朗诵古诗词之重要
  我的办法一
  我的办法二
  我的办法三
后记 

  傍晚突然开不了麦,百无聊赖。闲来冒酸泡填词不得佳句,偶发杂想,记录一二,以遗朗诵天地的哥们。
  首先声明如下:
  本段子与学术无关,纯属个人之见,旨在将自我心得述与此间好友,长见笑大方之家亦无妨。自知其间些许自创谬论,与例如早有定式的音韵句读等学说相悖,个人意见,无意参加与专家的辩论,也无意领教教科书如何如何、某某家云如何如何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反正哥们就这么一说,您就这么一看。

杂想一:关于平仄

  开篇第一想,多些废话。
  在“朗诵天地”,我们提倡用普通话朗诵。可是,窃以为,普通话恰恰是古诗词的克星。五四以来,提倡新学的文化运动是个风风火火的革命家,用短短几十年的工夫,摧枯拉朽般,其中就颠覆了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汉语的声韵美,将其审美标准重新定义,例如各地军政府凑人头的什么委员会通过的审定“国语”(现叫普通话),该委员会成员章太炎等从文化气脉承袭的角度出发强烈反对,但有包括蒙、藏代表在内的代表表决时以一票之强,通过。既然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是美的东西,那自然就是美的了。革命当然是必须的是好的,但是过于“彻底”的革命,往往会使无辜者受伤。在革命者陶醉在大胜利的喜悦的同时,却也要承担对部分无辜死难的罪责。虽然我们可以轻描淡写地说:代价是免不了的。文化变革也是如此,会失去承袭,失去其所必须的渐进的发展,会出现断层。古诗词就是一例。
  我们的老师怎么向我们用普通话来解释“入声”?
  我们的老师怎么样用“现代汉语字典”的注音来向我们解释普通话读某些古诗词根本不压韵的原因?
  我们的老师怎么样解释什么叫古诗词的韵律美?
  至少如今大多数中小学老师没这个能耐,或有能耐没这个义务。
  在自己喜欢诗词前,无论哪场语文考试,只要你会看散文,就会看古诗词。古诗词也就成了规定格式的古散文。
  我们的所谓鉴赏也就是散文的鉴赏模式,字面上的,“音乐的美感”也被简单化成了歌曲。
  古诗词的音乐美我想就是:由平仄产生的“疏密、长短、抑扬、轻重”的参差美;诗词不同与散文的句法、格式以及创作手法等产生的节奏美;韵脚、及经常出现的的回旋往复式样产生的回旋美。(余光中、徐志摩的新诗还继承这点)
  废话到此结束,开始开篇第一想:

  有很多朋友问我朗诵如何注意平仄,那时侯我说:无须顾及,通常朋友夸我:“你装孙子,德行,懒得理你。”其实我说的是真话,首先我知表不知里,自己也不懂;其次说来话长;再次“朗诵天地”不是“吟诵天地”;最后……还是说两句:
  汉语拼音有四声,今四声与古四声完全两个概念。古四声的平、上、去、入也是声调,但更注重节奏,平仄就是进一步对四声的归类。
  平就是古四音中的平声字,大致(请注意这“大致”两字,发明这种解释法的专家们我给您鞠躬了,真难为您了)象汉语拼音的第一声和第二声,读来讲究发音圆润尾音要拖长;
  仄大致就是古四声的上、去、入四种,发音讲究起伏,尾音短促,甚至没有;
  入声实在难解释,求看官学学苏州话(保留古入声读音最多最全的方言)或者上海话,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举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中“月”、“石”、“竹”、“歇”四个字是入声,怎么办呢?凉拌!(打电话我用苏州话或上海话读给您听,呵呵。)似乎查谱是如今唯一办法了。基本就是短促得一发即收,点到为止。

  旧时有一个儿歌: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

  估计用普通话读成那样就没法听了,既然已经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民都说普通话好听,且古音、古韵、古律几乎全失,去考究,往往顾此失彼、不伦不类,索性丢掉平仄,慢慢学好现代四声读法,用现代汉语标准的普通话读吧。

  不过话说回来,业余研究一下也是好的,有助掌握节奏从而理解作品,用近体诗,还是王维的《山居秋暝》来举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 仄仄  仄 平平

  五律讲究看第二、第四字(七律看第二、第四、第六字,也就是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首句与次句的双数字要相对,上边平声下边就是仄声,三四句乃至以后亦然。(不过完全和此律的很少,多讲究拗救之法,此处不研究。)整体看一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 仄仄  仄 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仄 平仄  平 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平 仄仄  仄 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仄 平仄  平 仄平

  加上先前说的节奏,韵律就出来冰山一角了。是不是很有意思?不过朗诵不提倡这般,丢的太多,不搞专业研究已经不可能学好了,留给历史学家、汉语专家去掉眼泪吧。

  “当春乃发生”中“发”字我们现在读第一声,古音“发”为入声字,这样才合律,符合平仄相错,非要矫情的话,我们读成第四声吧,101生发灵,您说合适么?要丢就丢干净吧,反正那个伟人自己填烦了深受其害,他说是些四旧破烂。

  节奏如果不论平仄的抑扬顿挫的话,用现代审美标准“标准腔”读法,举例子如下: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都这个味道,不这样念说明咱们“没文化”)

  捎带提一下现代审美标准“标准腔”的音高读法: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4 4  3 3   2  2 4
草…色……遥…看………近……却…无…………
3 3  5 5   2  2 1
最…是……一…年………春……好…处………
2 2  5 5   2  2 5
绝…胜……烟…柳………满……皇…都…………
5 5  3 3   2  2 1      
 

  数字代表音高大致值,藏心亭你看什么,不服?老师都这样说了。中国人讲规矩,古人有古人的规矩,我们现在把棺材里的规矩拿出来重新规矩一下,厉害的不得了。不这样读还是显得咱们没文化。
  壮哉台湾同胞!民间依旧古音古韵吟诵成风。  返回页首

杂想二:关于几个字音

  不管公理法规还是约定俗成,我们不能抛却了主见,这里先讲讲我对某些字音的看法:

  用“朗诵天地”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很多朋友读成“花发”,第一声,语文教科书上也是特别注明第一声,俺就想不通,教材的依据是什么?我建议大家读“划发”第二声。理由:A、古音读什么没有证据且都读成现代音了,只一个华字矫情什么呢;B、二声原本就有“花白头发”的意思,比方“华颠”、“华首”、“华发”都是指花白头发,特指老人,也都读第二声;C、《辞海》专门有[华发]条目,二声;D、一声二声用都被伟大的老师们和古法平声划等号,与律无碍;E、华发这个词,就是解释成为花白头发,硬说是通假花字,我只能说苏轼脱裤子放屁了。

  举例:岳飞的《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都为正格,但无论什么格,“车”字不是韵脚,“如虹”朋友非要我读成“拘”,我知道这是古音,但不敢苟同。老兄,我何尝不想听到有音乐美感的完完全全的古音吟诵啊,做梦都想。但是,要么您把所有的字古音全部复原出来,要么全部按照普通话来读。否则就是顾此失彼不伦不类了。“古今读法不同”不等于“是多音字”这是个概念问题。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斜”读“霞”,硬生生为了韵!二十世纪初期、中期那帮搞国语和汉语拼音“发明”的哥们真是苦!我搞不懂,《回乡偶书》的“笑问客从何处来”“来”为什么不注音“雷”那样才压韵嘛。也许那帮天才发明家面对的古代诗词曲赋实在太多,忙不过来。
  说到《回乡偶书》顺带提一下,“乡音无改鬓毛衰。”“衰”念“催”倒不是古音,而是特殊解释,意思是渐少的意思;

  说到这里,可以引出我的观点了:

  千万不要矫情,除某字拘于韵脚、平仄或通假,不得不异读外,一律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准。即便我们掐准了一两个字的古读音,连古人口气冲破胡须的声音也模仿出来了,整句呢?全篇呢?吟诵方法呢?还是老老实实按照散文的理解方法,用伟大的普通话朗诵吧。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朋友推敲该读“fou”还是“pi”。老老实实读“fou”吧,多好听。古音读“斧”!不信您回过头去看全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读“斧”才压韵。
  反正乱七八糟,咱们就着《新华小字典》跟着学吧;
  反正古人不但不能“饭”,连跳出来哭都不能,随他去吧。  返回页首

杂想三:关于所谓口音、嗓音与技巧

  谢谢藏爷冷不丁蹦出来夸我一句,嘿嘿,您吉祥!

  第三想说起来比较简单,“口音、嗓音与朗诵技巧”是狗屁狗屁臭狗屁。
  意思基本表达完了,我爽了,罗嗦两句稍微解释一下:

  中国人啊,都有些个阿Q精神,每个人都有,比方我。鲁迅先生伟大就伟大在把民族精神的精粹老老实实地用《阿Q正传》描述的八九不离十。  所以,您要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什么首席播音员,千万别在“朗诵天地”报名头,那不代表什么。要是听所谓的标准的“口音、嗓音与技巧”,我不会打开收音机啊?
  问题是同一篇文章叫一百个播音员来读,只有两种区别,男声和女声。我喜欢这里,各式各样的视角、切入点,各式各样的理解和情绪。没有导演叫停或叫你下岗;没有这个规定那个标准,也没有内参告诉您今天翰林院颁布了某个字的新读音。任凭你随心所欲汪洋恣肆。

  办法只有一个,多读多想,烟烟买第一个麦到今天才两个月,进步不小吧?还有猫爷也是,进步大大的。所以我总结出来了,关键是要多读,一是自我积累,二是混脸熟。
  
  这位同志说了,那到底怎么办呢?敬请期待第四想。 返回页首

杂想四:朗诵古诗词之重要

  要说的话在这里,前面三想都是废话。主要想大致说一下现如今“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或“循则有失”。于是下边我说起来就能少些麻烦。
  重要在哪里?对作品的理解!
  其实不难,一般现在的古诗词书都有注解,尽量挑选详细的买,还有最好挑选“古籍出版社”的买。
  一、作品所处时代背景。以唐宋诗词为例:初、盛、中、晚“四唐”还是北宋、南宋,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不同。牢记唐宋六个时间段的主要特点;二、作者生平,这个简单,我们做一张小名单放在桌面上,每天看看他们,时间长了也就象同学通讯录一般,每个人的秉性都比较鲜活了。以后就着作品对号入座就方便了。上面两点是死的东西,不是很难。作品创作相关背景、典故、各类手法等等更不难,注解多的是。
  以上还是废话。
  是不是就可以朗诵了呢?原则上可以了,但是少了一点,神韵!古诗词朗诵容易就容易在神韵可以自由把握,难也难在神韵!
  “本诗(或词)通过描写……反映了……表达了作者……揭露了……”简直是狗屁狗屁臭狗屁,要这样了解,难怪有“标准腔”出现。

  我的办法一:
  我理解的朗诵,是个有表演艺术属性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既然表演,不妨我们来当个演员,扮演谁?作者!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闭上眼睛,深呼吸,此刻我就是苏轼,一个以豪放词著称的词人,但这是一首婉约词。我为什么要填这篇?我妻子死了十年,昨天晚上梦见她了。
  情绪自然就出来了!
  我们不妨先找些用白描手法填写的诗词来读,容易入手。本词就是纯粹白描: 疏笔勾勒人物形象(尘满面,鬓如霜); 日常生活场景记述(小轩窗,正梳妆); 朴实情感流露(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最佳在于尾句(明月夜,短松冈),寄实情于常景。不见斧凿,不加藻饰,不用典故;不染铅华、静若天籁。不见“我对你的思念如滔滔江水永无止息”似哭天抢地,做作干嚎。
  领悟很重要,不领悟、不仔细反复推敲,那这首词只会装模作做样读成哭天抢地好一个涕泪纵横,如丧考妣;或只会拿腔拿调无病呻吟;要不就是小朋友背儿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缺乏情绪渲染。
  这里顺便提一句,作家、诗人、词人也是凡人,随遭遇,也有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诸多变化。比方这首苏词,不能因为苏轼是豪放见长的词人,就豪情万丈朗诵一切作品。由此想到毛泽东的“我失骄杨君失柳”,以前有人“高八度”播音,实在不晓得是这帮人白痴还是词人放浪。毛泽东伟大的领袖,也是不错的词人,词人有词人的含蓄、内敛,一味高八度,是对词人的亵渎。如今想来,即便是《沁园春·雪》这个被公认是豪放词的优秀作品,是否也应该抑扬尽失毫不含蓄、内敛地,恨不得花腔女高音般去追求“high C”的“音值”呢?
  站在作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苏轼,一个老人,一个伟大词人,此时欲哭无泪却欲罢不能,应该凄婉中带些无奈的从容的色彩。我说老人都是哲学家,您见过老人或哲学家哭得跟一泪人似的满地乱滚么?但是,苏轼不是“妻死不悲鼓盆而歌”的庄周,也不是“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李白。
  情绪自然出来了;分寸自然出来了!  返回页首


  我的办法二:
  运用多种有自我特色的审美手段。
  说到审美,两个概念:“审美主体”便是欣赏、创造美的人,这里就是“我”;“审美客体”便是能引发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过程的事物,这里就是被自己欣赏或朗诵的古诗词作品。由这两个概念不难看出,一、审美客体是为审美主体而存在,因主体存在而存在着美的价值;二、古诗词作品为有“我”这样的欣赏者而存在,因为“我”存在而存在着美的价值。这就是说,只要方法得当,随便您怎么去“审”这个“美”了。
  还是以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看了两三遍之后,烟烟眼前出现了一段电影,苏轼用的正是某种类似现代电影语言的手段来写作的,“记梦”顾名思义是梦的记录。用一连串思想、时间过程、场景,迅速切换、闪过连串片段,镜头感十足。

  我们尝试用电影术语在脑海中赏析这个作品(下面用“【】”括号表示电影术语):

  【片头音乐】古琴,【片头字幕】淡入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片头字幕包括:作者,苏轼;以简短文字介绍故事背景。衬底采用具有沧桑感、历史质感的中国画。以上与全片内容、风格保持一致。

  片头字幕随片头音乐、衬底淡出。

  【主题音乐】起,拟用符合主题思想、情绪基调的古埙。【空镜头】苏轼【入画】,卧,面部痛楚,苏轼原神脱体,进入梦境,空灵般的【画外音】: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原神)【溶出】,空留【内景】保持一秒,画面【化出】。
  【外景】坟场萧瑟画面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以下简略)

  【拉镜头】纵使相逢应不识,
  【长焦距镜头】【特写】尘满面,鬓如霜。【出画】
  【闪回】夜来幽梦忽还乡。【全景】小轩窗,【拉镜头】【近景】正梳妆。
  【拉镜头】【大特写】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远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定格】
  ……
  定格画面【淡出】,主题音乐古埙曲淡出。
  片终。

  用电影Montage来表现词我自然不是专业,只是这么抓耳挠腮地表达我脑海中的景象。

  既然不能按照古曲古律来表现词作,那么近景节奏稍快,中景次之,远景稍慢。

  另外,我还注意情绪变化(这个详细在“办法三”说),梦中重逢稍明,首句开场白次之,其余皆暗。
  我的节奏感也就初步出来了。  返回页首

  我的办法三:
  掌握作者作品所表露的情绪很重要,废话不多说,拿实例:李白的《将进酒》说话:

  首先,《将进酒》的“将”读“qiāng枪”音。【将】: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诗经》中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句。于是我们就明白,“将进酒”其实就是说“请您再接茬喝”的意思,比方烟烟“将”上海大哥和蹦猫酒,把他们俩折磨得不成人形,《将进酒》也就是“劝酒歌”了,想象一下各自喝酒时候的情状,就可以初步了解作者情绪。

  其次,一见是李白的诗,首句又是奔放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立刻定性为豪放诗呢?当然不是。这和上面说的“毛泽东诗词必高亢”的调调是一码子事,文革遗风,有“两个凡是”的作风。我们必须脱离人云亦云的怪圈,即便所有人统统高亢地读《将进酒》也未必就说明正确了。说李白豪放,也不尽然。烟烟眼中,李白是个比较罗嗦的人,逮谁和谁说自己怀才不遇被奸佞迫害,比祥林嫂稍微好点,能够被迫放达。真正的心在山林蔑视功名的就应该和陶渊明那样采采菊花种种莲,修修篱笆看看山。要不就象庄周或者嵇康也行。曾求功名不得,被迫放达却又时常不平,还是有点阿Q精神,心重,却修饰。把握此间微妙,便能朝理解这篇名作再进一步。(再次声明,个人笔记,不作檄文。)

  最后,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创作背景后,就可以细致地去揣摩作者在这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了。
  两条线兼顾:

  第一条线:韵。以韵来作为情绪变化的分界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韵)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二韵)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韵)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四韵)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韵)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六韵)

  第二条线:烟烟个人理解的作者情绪变化,一共变化七次前后八种情绪,朋友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划分,都对,只要用心体会: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情绪一,制高点,豪放,气势如虹,振聋发聩。)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情绪二,最低谷,伤悲,与上成鲜明对比,感慨人生之易逝。)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情绪三,次高,狂放,寻回自信,阿Q精神光芒四射,酒中的放浪妄为、恣纵不羁,真假难辨。痛苦在酒意中得到解脱,意图及时行乐,用酒精麻醉。)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情绪四,中高,后说是情绪有点勉强,总之是作者总算此刻没酩酊,从胡言乱语中分神招呼朋友一醉方休。)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情绪五,普通,不能老独自发挥搁置朋友不管,来点助兴节目。)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情绪六:次高,激愤,荣华富贵不值得珍惜,还是醉了吧。烟烟觉得透着无奈,隐约觉得“不珍惜”是想珍惜而不得,不然坦然处之好了,何苦因此纵酒。“圣贤寂寞,饮者留名”因此该理解为叹息为宜,更贴切。)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情绪七,次高,复回狂放,肺腑之言借助酒意吐露清爽,痛快了,爽了,你我来个效仿陈王。)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情绪八,至高,狂放之至,意欲将“千金散尽”的理论付诸于实际,何苦言愁,不妨纵酒。)

  以上两条线要兼顾,并注意转折和承启,我们就可以理解当时李白的情绪变化脉络了(以上乃个人心得,朋友自然可以自己领悟出别样,都对)。

  但是,是否这样就可以了呢?不!
  正如前面说的苏轼不会哭得满地打滚一样,豪放、恣肆、激愤也不一定在“高八度”中体现,人的情绪很细腻,正如同有“无奈苦笑”或“乐极生悲”一样。还需要更进一步剖析作者和作品。这里不赘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能用低婉的口气读出《将进酒》的豪放,读出内中苦痛与矛盾,不知道是不是最高境界?我是不行的,一能力不够,二怕被老师骂。
  顺便说一下举例说一下“矛盾”,比方,以我这小酒鬼的角度审视这首“劝酒歌”大意就是:哥们,我心情不好,不要担心钱,先喝了再说!李白是不是富豪大家都知道,“散”不起“千金”的,所以没有现金了怎么办?信用卡没有,只有拿东西换了,豪气建筑于醉酒之上,这是一处矛盾;再比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我觉得也不是全部的李白,看看他的生平也容易明白,先前还是上进青年来的,贪杯误了大事得罪权贵,只是我们得自己分析,不要老看“李白是封建社会中的斗士”这种“主旋律”来人云亦云,要是埋葬封建社会的重任交给李白,恐怕我们如今连草根都没的吃了,李白的伟大不在于此。另外,句式的多样、句意的对比或往复、情绪的骤变也从侧面显现了矛盾。

  打住!

  把上边所有的东东捏合、分析、理解,烟烟至此才敢说,“有了自己的理解”,于是能才够取于心而注于口,读出个心爱的李白,心爱的《将进酒》。
  要是靠什么技巧、规范来读,恐怕就是象填词按词谱的平仄一一找字了,那我还是听广播吧。

  蹦猫,猫爷,俺就很欣赏,虽然有普通话不标准,虽然顿挫失当,虽然不循常理,但是我在浙江郎峰之颠亲眼见他朗诵,那种目中无人的专注,那种起势时的精光乍现,那种读罢如抽丝满头大汗的情状,使我想:我们为什么朗诵?不就是图个乐么,难道还想培养自己当个播音员走穴赚钱去不成?

  理解作品的过程是美的,朗诵的过程是美的;感悟朋友的理解的过程是美的,欣赏朋友朗诵的过程是美的。
  这也就是“朗诵天地”在我心中很美的缘故。叫技巧、规范、标准见鬼去吧! 返回页首

后记

  麦拿来了,又可以活跃在朗诵天地了,这篇文字断断续续前后总共历时八小时写就,谬误之处无数,不一一辩解了,容我慢慢“编辑”。
  感谢朋友们,感谢苏轼和李白,还有端茶送饭的媳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