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军旅同心-旅游自驾-军旅文学 >> 古今历史 >> 战争专栏 >> 正文
中央红军在遵义的文物收集、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资料库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7 17:29:18
中央红军在遵义的文物收集、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 关黔新

提纲:

一、什么是文物

二、遵义有哪些与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有关的文物

三、怎样保护好这些文物

四、文物与旅游的关系

五、怎样开发和利用好遵义的旅游资源

一、什么是文物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共有五类: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和石刻;

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的建筑;

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此外,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二、遵义有哪些与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有关的文物

遵义是 1982 年首批公布的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有与遵义会议这一中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关遗址、遗迹;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有关的文物;有与红军长征在遵义开展的革命活动的纪念建筑;红军四渡赤水中所发生的战斗遗址、渡口纪念碑都属于这个范畴。


第一部分: 城区

第一组:自 1955 年以来,保护利用的较好的五个纪念点。

 

第一组:自 1955 年以来,保护利用的较好的五个纪念点。

1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会址是 1954 年 8 月在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给贵州省政府的一封信函里讲到“遵义会议是在黔军柏辉章家召开的”而确定下来的。 1958 年 11 月 3 日,遵义会议的参加者邓小平、杨尚昆亲临遵义会议会址现场,更进一步明确“遵义会议会址找对了”之后, 1955 年建立起来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对这一纪念建筑作过多次维修。最大一次维修是在 1964 年,将会址主楼整体脱落,原件安装。加固了内部结构,使更多的人能到楼上参观遵义会议会议室。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遵义会议纪念馆 1955 年恢复了遵义会议会议室、红军总司令部作战室。 1977 年恢复了红军总政委周恩来住室,红军总司令朱德住室。 1978 年恢复了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住室。 1983 年恢复了参加遵义会议的红三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住室;红五军团中央代表、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刘少奇、五军团政委李卓然住室;红军一局(作战)局长彭雪枫住室以及孔石权、吕黎平等参谋人员住室。 1987 年恢复了红军总部一局二科(机要)办公室及住室。遵义会议会址的复原陈列便大体完成。

遵义会议纪念馆建馆之初,将遵义会址散失在城区各个地方的实物收集,作复原陈列用,使恢复后的遵义会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参观遵义会址如身临其境,达到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自 1957 年对外开放以来,以每年 25 万人递增,已有一千多万人参观过遵义会议会址。近年来因政府重视,参观人数还在逐年增加。遵义会议会址是 1961 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红军总政治部旧址

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原是遵义天主教堂,修建于 1866 年同治五年,是法国传教士沙布尔所建。 1935 年 1 月红军长征到遵义,红军总政治部驻于此。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夫人蔡畅(著名的妇女运动领袖,当时为红军干部),红军总政治部干部潘汉年、陆定一、肖向荣、李一氓、邓小平等住于此及这附近。

第一次红军进遵义城后,在此召开各界群众代表大会,为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做筹备工作。第二次红军进遵义城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在此召开红军干部代表大会,传达遵义会议精神,祝贺遵义战役的胜利。

1978 年遵义会议纪念馆主持维修了遵义天主堂经堂建筑(即红军干部代表大会会场)。 1984 年维修学堂部分,并开辟为遵义会议辅助陈列室,将遵义会议前后的大量革命史料、文物、图片在此展出。 1984 年 11 月 2 日遵义会议五十周年纪念日的前夕,邓小平为此题字“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作门匾。从 1982 年以来这里成为遵义会议会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组成部分。

3 、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居

这里原是军阀易少荃的私人住宅,红军长征到遵义后,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就住于此。这幢房屋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没有经过大的维修, 30 年代的原汁原味的风貌和信息保存较丰富。 1964 年根据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现场回忆、确认、并复原陈列对外开放,也是遵义会议会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组成部分。

4 、遵义会议期间秦邦宪住处

这里原是军阀侯子奎的私人住宅。前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后为中式建筑。遵义会议期间秦邦宪住于此。此外,军事顾问李德(德国人)及翻译伍修权、王志焘也住于此。 1997 年老城改造修复。 2000 年对外开放。室内作复原陈列。

5 、中华苏维埃银行旧址

中华苏维埃银行相当于红军的总后勤部。大量的货币、物资保存在这里。红军长征出发时,中华苏维埃银行被编为十五大队,有一百多担大洋,苏维埃货币、物资等,到遵义后住在杨柳街犹国材私宅内。犹国材当时是黔军副军长。他家住宅高墙深院,是苏维埃银行理想的住所。苏维埃银行行长毛泽民、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林伯渠等住于此。 1997 年老城改造时修复此地。 2000 年复原陈列对外开放。

6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是为纪念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而修建。 1951 年小龙山开辟为“红军山”, 1953 年将遵义南郊红军卫生员龙思权遗骨迁葬于此。 1958 将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烈士的棺木由凤凰山的东面罗家坟山迁葬于此,并修建邓萍烈士墓。 1966 年建广场,修骨灰陈列室。 1969 年定名为“红军烈士陵园”。 1984 年遵义会议五十周年纪念日的前夕,请四川美院教授叶毓山设计而修建的红军烈士纪念碑。上镌刻邓小平的题字“红军烈士永垂不朽”,而成为今天的格局。

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建筑,每年有二十万全国各地的游人拜谒,也是遵义人民喜爱的运动场所。

第二组:保护完好,但未开发利用,即没有对外开放的纪念建筑。

1 、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旧址

现市中心天利广场建筑中心,红花岗区某政府办公室。

2 、遵义县万人大会会场

1935 年 1 月 12 日,红军在此召开群众大会,参加会议的人很多,盛况空前。这里当时是贵州省立第三中学,现十一中操场。

3 、红花岗、老鸦山战斗遗址

1935 年 2 月 28 日,红军与国民党军吴奇伟部在此激战。争夺遵义的制高点,红军英勇奋战夺下山头,将敌人追到乌江边结束遵义战役。

红花岗、老鸦山是遵义城中心的山岗,自 1958 年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也是长征中的红军青年干部)亲自在此山植树。至今,已是郁郁葱葱,自然植被保护得十分完好。

4 、丰乐桥

位于遵义市南门关,横跨桃溪河上,为清咸丰五年( 1851 年)知府佛尔国春主建之石砌拱桥。 1935 年遵义人民在桥上欢迎红军入城。 1969 年文革期间更名为迎红桥,并铺水泥桥面。 1998 年修海尔大道时在原桥上加宽,成为今天这样。是遵义出南门要道。

第三组:已毁坏的革命遗址

因文物意识不强,当经济条件好了,城市建设,各行各业建设的发展,都与文物争地盘,破坏文物事件时有发生,先后遭到破坏的文物有:

1 、赤色工会旧址

赤色工会旧址原在杨柳街北端(原鲁班庙)。红军进城后组织的以工人为主的群众组织,主席:邓云山。此建筑毁坏较早。

2 、地方工作部旧址

地方工作部是红军总政治部所属的专门从事群众工作的红军组织。部长李维汉住于此。红军地方工作部的工作人员刘群仙(女)、刘英(女)、金维映(女)等经常在此组织遵义革命先锋队,政治保卫游击队操练。此建筑位于杨柳街文化小学校内。

3 、红军之友社旧址

红军之友社是红军到遵义后组织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群众组织。参加这个组织的青年男女学生有李小侠、何恩余、周斯和、周守儒、余选华等。他们大部分参加红军。二占遵义后又留在遵绥湄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至 1935 年 7 月。

红军之友社旧址位于市中心新华桥头,原人印厂址临街处,为两厢一堂土木结构建筑,原为中营沟杜家公馆, 70 年代被拆毁。

4 、回山乡革命委员会旧址

回山乡革命委员是继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后,在红军干部邵式平指导下成立的遵义南郊乡级红色政权组织。此旧址位于万里路原 162 号供电局家属院,原是地主周筱含家私宅,为一楼一底两厢一堂中式建筑。

5 、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

遵义警备司令部是 1935 年 1 月 8 日红军进遵义城后,为了维持城内社会秩序而成立的红军机构,刘伯承被任命为警备司令员,陈云为政委。此建筑位于红军之友社旧址东南处,原人印厂厂址内,原为军阀周吉善私人住宅,为中西合璧式一楼一底建筑。 2001 年 3 月 21 日人印厂以 3500 万元卖给遵义建宇房地产公司,被强行拆除。

6 、贫民医院旧址

遵义贫民医院是红军二占遵义,因遵义战役的胜利,红军将迅速撤离遵义,至鸭溪、枫香等地寻机歼灭国民党另一支主力军周浑元部,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国家保卫局长邓发恳请遵义知名人士刘伯庄、张鑫华、医务人员田庆云(太平洋药房老板),谌明道(中英药房老板)帮助救护红军伤病员而成立的。贫民医院设在中华路龙栖寺,遵义市一中校内的江公祠等处。这两处遗址分别在中华路改造前拆毁。

7 、红军干部修养连驻地

红军干部休养连驻地位于遵义十一中学校内,也是 1926 年著名教育家黄齐生执教处。红军进遵义后,红军队伍里的董必武、谢觉哉、女红军王泉媛、钟月林、危秀英等住于此,因年久失修作为危房被拆毁。

这些遗址都是与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到达遵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是遵义历史文化名城的物质基础,理应受到保护。

第二部分:城郊及各县区的纪念建筑。

第一组:城郊

1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

2 、董公寺飞来石战斗遗址

董公寺飞来石战斗遗址是 1935 年 2 月 27 日红军三军团十一团(前卫)与国民党一、五、八团激战之地。此役亦是遵义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组:余庆、湄潭、遵义县境内的纪念建筑。

1 、余庆县廻龙场强渡乌江渡口

1935 年 1 月 2 日红一军团一师强度乌江成功。随后,一军团司令部、九军团从此渡口渡过乌江。廻龙场渡口修有纪念碑和陈列室供过往游客观瞻。

2 、遵义县茶山关乌江渡口

1935 年 1 月 5 日红三军团从此渡口渡过乌江,现已修有纪念碑。

3 、尚稽陈公祠

尚稽陈公祠是为遵义发展养蚕业做出贡献的清代遵义知府陈玉璧、于 1842 年道光 22 年修建。有较好的艺术价值。红军经过此地时写有红军标语于此楼一堵墙壁上。

4 、乌江渡口红军遵义战役战场之一

1935 年 2 月 28 日红军将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部追击至乌江边(今贵遵公路桥附近)。吴奇伟砍断吊桥逃命,大部敌军被俘。

5 、湄潭县天主堂红九军团司令部驻地

红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凡率领下,从廻龙场渡过乌江后,到达湄潭。遵义会议期间即住于天主教堂内。现天主教堂经过维修,保持当年的原貌。室内有当年红军留下的大量标语,是很珍贵的红军在遵义的革命遗址。

第三组:桐梓、习水、赤水境内的纪念建筑。

1 、桐梓县西郊革命委员会旧址

红军一占遵义时,在桐梓县成立的西郊革命委员会红色政权组织。同时桐梓县成为红军在遵义的物资集散中心。红军二占遵义时,红一、三军团在前方打仗,五、九军团在后方阻击敌人。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的工作人员在桐梓县城开展大量革命活动。桐梓县西郊革命委员会是桐梓县仅存的红军长征的革命遗址。

2 、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

1935 年 2 月 28 日红军主力部队在此与川军激战。红军未能全歼敌人,主动撤出战斗,一渡赤水河。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有红军烈士纪念碑,约有 500 余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

3 、土城镇红军驻地

土城青杠坡战斗时期,红军总司令部机关约一万余人驻在镇上,现保存完好的有司令部旧址、毛泽东住居、朱德住居等革命遗址。

4 、土城渡口

红军土城青杠坡战斗未能取胜,便主动撤出战斗,于 28 日夜从土城、元厚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 1979 年修建“土城渡口”纪念碑。

5 、元厚渡口

元厚渡口是红军一军团、九军团一渡赤水河的渡口, 1976 年修建“元厚渡口”纪念碑。

6 、黄陂洞、七里坎、复兴场战斗遗址

这三个遗址分别在赤水市城南 30 公里左右处,是红军先头部队一军团一师、二师、与川军战斗过的地方。复兴场镇上建有红军纪念雕塑。

7 、二郎滩渡口

二郎滩渡口是红军二渡、四渡两次过赤水河的渡口,现此渡口处修起一座跨河大桥,将四川的二朗镇与贵州的酒镇连接起来。桥下有二朗滩渡口石碑作纪念。

第四组:仁怀境内的纪念建筑。

1 、仁怀茅台三渡赤水河渡口

1980 年修“茅台渡口”纪念碑于河边,后又修***书记题名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毛泽东由此过赤水河纪念碑等纪念性建筑。

2 、茅台酒厂老作坊

茅台酒是国酒,红军长征经过时为红军疗伤,解除疲劳,有很多有关酒的故事。

3 、盐津河红军战斗遗址

红军三渡赤水时,红军后卫部队在此阻击敌人。次地修建了盐津河大桥,有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茅台酒瓶建筑,有仁怀县博物馆。宾馆、酒店、食宿很方便。

4 、苟坝会议会址

苟坝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县境内。 1935 年 3 月 12 日,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更具体明确了。

5 、鲁班场红军烈士陵园

1935 年 3 月 15 日中央红军在仁怀鲁班场向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发起攻击,由于红军攻坚,打敌人堡垒,未能取胜。在鲁班场战斗中,敌我双方伤亡均大。红军烈士陵园内安葬 400 余名红军烈士遗骸。

第三部分:可移动的文物

1 、红军在遵义散发的文件

红军总政治部布告( 1935 年 1 月)

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 1935 年 1 月)

《出路在哪里?》

《土地法》

2 、红军在遵义地区活动时留下的标语

红军写在青杠坡的《参加红军的十大好处》

写在枫香的红军标语:“红军到,干人笑,绅粮叫, ┉ ”、及宣传画。

红军写在遵义会址的标语等。

3 、红军战略转移中发布的文告

“告全体红色战士书”( 1935 、 2 、 16 )

“告工农劳苦群众书”( 1935 、 2 、 22 )

4 、红军遗留下的实物

红军用过的马尾手榴弹(土城青杠坡战场捡到)

红军用过的枪支、油箱,(第四次渡赤水河后,为了轻装前进、埋在甘溪的)

《红星报》共五期( 1 月 15 日、 2 月 10 日、 2 月 19 日、 3 月 4 日、 3 月 10 日),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遵期间部队唯一的报纸。

5 、领导人的题字:

毛泽东 1964 年 12 月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

邓小平 1984 年 11 月 2 日题写的“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张爱萍: 1978 年手书“邓萍烈士墓志铭”。

1935 年 2 月写“七律· 悼念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同志”词。

1935 年 2 月“西江月·遵义大捷”词

[1] [2] 下一页


更多
免责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站立即删除。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资料录入:开心轻轻    责任编辑:开心轻轻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