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太阳神鸟,成都三千年的名片
太阳神鸟,成都三千年的名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7/13 15:39:20
http://www.f81.net/dv6/dispbbs.asp?boardID=52&ID=43688&page=1

南方周末

  金沙考古发现使成都建城史向前推进了700年,同时也改写了中华文明史。然而,今日的教科书却未能及时反映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新成就。

  太阳神鸟代言中国文化遗产

  一处房地产项目的建筑工地,意外地成为震惊世界的考古遗址;不断向上空寻求未来生存空间的城市,转向地下挖掘它自身的远古记忆。

  在金沙发掘现场,金沙遗址工作站站长朱章义指着尚未完工的发掘展示大棚告诉我,这个总面积7400平方米的大棚子,是未来的成都金沙考古遗址博物馆的一部分。博物馆建成后,向公众开放的同时继续进行发掘,参观者可以在展示大棚里看到考古工作者的现场发掘。

  在博物馆明年年底对外开放之前,金沙出土的全部文物暂时储存在成都市内的一个保管仓库。仓库位于一片寻常街区里一个不惹人注目的大院,外表低调,内部却是警戒严密。在朱站长和成都市考古研究所胡晓蓉女士的引领下,我得以近距离地目睹这批金沙出土的国宝。

  保存在木制专柜中的巨大象牙,有整根的、切成片状的、打磨过的、做成器物的……最长的有1.85米。为了防止象牙失水碎裂,专柜中必须注满价格昂贵的高分子硅胶材料,保存一根象牙的费用就将近1万元。

  “文物不会说话,和它们相处久了就会觉得,每件东西都有自己的故事。”胡晓蓉拿起一件断成两截的玉璋说,这是一个失败的作品,作者在作线切割的时候不小心弄断了玉器,然而这个废品上面却记录下3000年前一位古人劳作的情景。在金沙发现了1000多座平民墓葬,死者平均年龄在30岁上下。在铁器尚未发明的青铜时代,制作一件青铜器或玉器需要很多工夫,一个30岁的工匠,毕其一生之力也许只能完成一两件作品。

  胡晓蓉说,金沙遗址显示劳动力已有较严格的分工,有专人制作玉器、专人制作工具,存在着生产流水线,这样的社会组织已经具有一定的文明程度。

  金沙的文明程度还体现在9座小型“石跪坐人像”上:跪着的人形圆雕,可能是奴隶,从面貌看有些像少数民族,头发中分,嘴角涂有朱砂颜料。值得注意的是,用石刻人像而不是真人作祭祀品,说明金沙统治者具有了一定的人性———同时代的中原殷商遗址发掘出了不少活人祭祀坑。

  金沙玉器多是就地取材,玉石材质不算上佳,但金沙人对色彩、线条有很强的鉴赏力。一件石虎雕刻,身子是写实风格的,头部却凿刻得有些夸张,尾巴别出心裁地由另一块石料做成,用木屑与虎身胶合。安装上尾巴后,静态的石虎立即呈现出动感。

  一件玉琮,极似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器物。中原青铜器的饕餮兽纹被刻到玉器表面,融入些许蜀文化的“诡秘的飘逸”。这表明远古成都这片土地与外界已不乏交流。

  这批文物里最著名的无疑是“太阳神鸟”金饰。这是一件圆环形金箔,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仅0.02厘米,重量却有20克。它看起来像一张工艺精美的剪纸艺术品,采用镂空的表现形式,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为12条弧形齿状芒饰,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外层图案由4只首尾相接的飞鸟构成,飞行方向与内层图案的旋转方向相反。金饰中心图案很像一个喷射出12道光芒的太阳,专家学者据此将其命名为“太阳神鸟”。

  朱章义站长亲自参与了太阳神鸟金饰的发掘。当时金箔包藏在一个直径十几厘米的泥块里,泥块一端露出了一个小金角。朱章义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剥下泥土,裹在泥里揉作一团的金箔一点一点露了出来。复原展开后,呈现出来的竟是一幅动感极强的“太阳神鸟”图案。

  今年10月17日在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第15届大会上,中国国家文物局将向世界展示成都金沙太阳神鸟金饰,国家文物局已决定采用太阳神鸟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这也是成都亮给世人的一张古老而炫目的名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