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木关的国立音乐院旧址只剩这一座亭子
位于下土塆6号的“重庆之蛙”旧址 记者 张质 摄
《沙坪坝区文化志》编纂工作启动年余。昨日,该书编委会吴波介绍,沙区不光是重庆科教文化名区,还是中国历史上许多关键事件、关键时刻、关键发生地的承载处。《沙坪坝区文化志》将首次披露若干重大事件。
昨日,该书编委会向社会发出公开征集资料、图片启事,承诺对有价值的史料给予适当报酬。联系电话:(023)65425303。
黄帝娶了一个重庆妹
通过《沙坪坝区文化志》编委会考证,沙区文化研究取得了一大突破,将重庆文明发展史从大禹治水时期提前到了黄帝时期。
吴波介绍,通过许多史料筛查,黄帝到过重庆,他去了缙云山,并娶了妻子缙云氏。
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号轩辕黄帝。
吴波说,当时中华大地部落星罗棋布。黄帝曾派儿子昌意来到今天四川的汶川、北川一带,娶蜀山氏之女为妻。这些都体现了远古中华民族的讲和之道,蕴含了东方大智慧。
赵云曾在磁器口办公
目前的记载普遍是,巴蜀古镇磁器口最早叫白崖场,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1003年)。然而,《沙坪坝区文化志》介绍,最先查到磁器口古镇在三国时期就已基本成形,并成为水陆要冲。
该书记载,三国时代,蜀国派关羽守荆州,张飞守阆中,魏延守汉中,马超守西平,赵云守重庆。由于磁器口扼川东、川北水陆交通,成为重庆府的“外署”,赵云每月都有一段时间在磁器口办公。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民国初年,重庆府的历届长官每月都要到磁器口办公一次,磁器口史称“小重庆”。
文献记载,“磁器口”几个字最早出现在清乾隆初年巴县衙门颁发的一张布告中,当年在磁器口青草坡开设有瓷厂窑场,当时“磁”与“瓷”相通,“磁器口”逐渐得名。
洋人游记推介歌乐山
歌乐山如今名满天下。歌乐山是怎么为世人认识的?有一个有趣的记载。
沙区修志办主任张建中说,1883年,首位闯进中国西部的英国人立德乐,经重庆去成都,将歌乐山风景详细写进游记。这就是立德乐所著《经过扬子江三峡游记》。该书在西方引起巨大轰动,不光将歌乐山等重庆胜景介绍给了世界,也成为重庆通往世界大门的钥匙。
立德乐是我市在朝天门塑像纪念的12位客籍名人之一。他被《大不列颠名人录》誉为“开发中国西部第一人”。晚清重庆被迫开埠后,1898年2月15日,58岁的立德乐驾驶7吨小轮船“利川”号从宜昌出发,穿三峡,经过20多天艰苦航行,于3月9日清晨抵达朝天门码头。两江汇合之地,第一次回响起机器轰鸣声。重庆近代历程开始了。
《康定情歌》青木关首唱
《沙坪坝区文化志》编委会搜集史料发现,抗战时期全国最高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在沙坪坝青木关成立,中国首台钢琴即诞生于此。
沙区修志办主任张建中说,他去国家档案馆查到了这台钢琴档案,钢琴为木质结构,还保存着设计图,招投标文件等相关文件。
1940年,今天的中央音乐学院前身国立音乐院在青木关成立,并举办中国音乐史上首次民歌演唱会。亲历的作曲家谢功成说,民歌用钢琴伴奏,用美声演唱。
根据考证,脍炙人口的《康定情歌》、《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牧羊姑娘》等民歌经典,就是抗战时期在青木关首次唱响的。
沙正街飞出毛词《沁园春》
沙区沙正街南开中学校内津南村,有抗战时期所建的重庆仅有的北方四合院建筑群。毛泽东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即从这里轰动世界。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9月6日,他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津南村看望挚友柳亚子。当时,柳正选编一本《民国诗选》。柳亚子根据世上流传的毛泽东《七律·长征》,抄了一份请毛泽东校正。毛泽东当即在柳亚子的册子上题写《沁园春·雪》。该词实际写成于1936年2月,但在重庆谈判时因此被广为传播,轰动世界。
张建中介绍,抗战时期中国历史书上出现过的人物,百分之六七十来过或在沙坪坝居住生活过。比如地质学家李四光、桥梁专家茅以升等著名科学家,他们的理论也多是在沙坪坝生活时期形成。
日军炸不死的“重庆之蛙”
沙区下土塆6号,一栋毫不起眼的两层青砖灰瓦房,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重要发现———60多年前让日寇又惧又恨的“重庆之蛙”所在。
文物专家介绍,1938年,著名无线电专家冯简亲手创建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陪都重庆对外宣传的最重要渠道。珍珠港事件后,远东反法西斯盟国电台悉数落入日军手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为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短波电台,当时在重庆的外国记者都利用这个电台转播、发稿。
日军在5年半的轰炸中,用尽各种办法,“重庆之蛙”每次都躲过劫难,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丰碑。
戏剧性的是,“重庆之蛙”这一代称,居然是日本人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