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德里的一名小男孩在街上吃东西。(资料图片)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世界粮食日上,食桌旁准备了免费领取的面包。(资料图片)
在马尼拉,一名小女孩脸上写着“结束饥饿。”(资料图片)
今天为第30个世界粮食日 “团结起来,战胜饥饿”是今年主题
母亲看着孩子饿着肚子睡觉,这样的耻辱,每个晚上仍在无数次上演。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饥饿现象仍是世界最大的悲剧和丑事,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现实。
——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
2010年全球饥饿人口为9.25亿,虽比去年峰值10.23亿有所下降,但世界上每7个人中仍有1人在挨饿。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年度报告
粮食危机:
2008年全球粮食储备最低
2008年上半年,世界粮食均价上涨超过45%,全球粮食储存跌至1.21亿吨的30年最低点,以粮食供应短缺和粮价不断攀升为特点的粮食危机在全世界凸显出来。
30多年前,在首届世界粮食大会上,美国时任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誓言:10年内,我们将不会让孩子饿着肚子去睡觉。
30多年后,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坦承:母亲看着孩子饿着肚子睡觉,这样的耻辱,每个晚上仍在无数次上演。
在第30个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联合国呼吁:“团结起来,战胜饥饿!”
现状:
每6秒一名儿童饿死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过去10年,农业技术进步让世界粮食产量呈稳步上升态势,然而因贫困、战争、自然灾害、分配不均、经济危机等诸多因素,本应远去的饥饿现象,仍如一个个丑陋的伤疤,散落于世界各地。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饥饿人口为9.25亿,虽比去年峰值10.23亿有所下降,但世界上每7个人中仍有1人在挨饿。
“事实上,每6秒钟就有一名儿童因食物不足而死亡,饥饿现象仍是世界最大的悲剧和丑事,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现实,”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说。
联合国2000年提出“千年发展目标”,八项目标之首是在2015年前把全球饥饿人口比例减半,从20%减少至10%,而目前的比例是16%。粮农组织估计,如果世界饥饿人口比例继续以目前速度下降,上述目标大概要到2150年才能实现。
一个饥饿的世界是危险的世界。“沉默的海啸”一旦暴发,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从加勒比海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饥饿发生冲突和骚乱。
救援:
近1亿人得到帮助
现年50岁的汉斯·维科尔是乍得萨赫勒地区紧急援助行动协调人,他每天披星戴月,往返于各个救助站。他做了20多年援助工作,80%的时间在非洲。“过去这些年,非洲哪里发生了战乱、冲突、饥荒,我就去哪里紧急救助。”
在全世界,像维科尔这样的联合国救援人员共有1.2万人。作为世界最大的抗饥饿人道主义机构,粮食计划署平均每年在70多个国家为超过9000万人提供帮助,无论何时,都有约30艘轮船、130架飞机和5000辆卡车,为最需要救助的地方运送粮食。
粮食威胁
粮食安全危机重重
据新华社电 此刻,饥饿可能正笼罩着地球的某个角落;下一时刻,饥饿或许就会降临在你我身边。这绝非危言耸听。环顾世界,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着重重危机。
气候变化成粮食威胁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全球极端恶劣天气不断登场。由于遭遇罕见高温天气和持续干旱,小麦出口大国俄罗斯宣布从8月15日起至年底禁止粮食及粮食产品出口。
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今年多国出现粮食歉收甚至绝收。炎热和干旱天气造成德国、英国、波兰、匈牙利和法国北部的小麦产量降低;在中国,由于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灾,夏粮7年来首次减产;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遭遇80年不遇的洪灾袭击,洪水破坏了灌溉系统,造成严重食品危机。
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粮农组织警告说,如果全球平均气温提高2摄氏度,非洲、亚洲和拉美地区的潜在农业产出将下滑20%~40%。而这些地区正是目前饥饿人口的主要分布区。
粮食储备生产被忽视
许多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忽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当前世界粮食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些传统农业大国,由于忽视粮食生产和储备,有的已经开始尝到苦头。
印度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耕地,气候条件优越,“绿色革命”曾使印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粮食自给有余、储备充足。但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收益较低,基础设施建设和储备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2009年印度大旱,大米产量比前一年下滑11%,除小麦和大米以外的谷物产量也下降20.7%,导致粮食价格畸高,推高了消费价格指数,还导致大量新贫民的产生。
新华时评
联合起来才能打好
粮食安全保卫战
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后,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国际社会为战胜饥饿构建的“道义联盟”比较脆弱,在此背景下,以“团结”为主题重提粮食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联合国粮农机构始终依靠各方的力量实施国际减贫和抵抗饥饿的工作,今年特别强调“团结”,说明在全球性重大危机来临时,集体的力量至关重要。去年以来国际社会经历了多重挑战,在这一经济困难时期,如果没有来自各国、私营部门以及个人的40多亿美元捐助,粮食计划署不可能充分帮助那些困于饥饿中的弱势群体。
经济复苏势头脆弱
单个国家难当一面
团结的形式多种多样,国际援助是其中之一。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比较脆弱,经济衰退的阴云若隐若现,单个国家无法独善其身,国际社会需要携手共渡难关。在抵抗饥饿的斗争中亦如此。“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彰显团结的力量。希兰表示,在帮助世界粮食计划署对海地的援助中,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也对受灾的巴基斯坦人民给予了慷慨援助,“这种形式的团结非常重要”。
国际合作也是团结的一种形式。只有政府、研究机构和大学、农民组织、联合国机构、民间团体和私营部门等结为伙伴,携手努力才有可能最终战胜饥饿。
粮食问题是个全球性问题,具有广泛的跨界影响,远非单一国家、机构或团体所能解决,构建互助网络、建立协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正因如此,主导世界粮食日活动的三家联合国粮农机构均表示,国家、民间团体及民营部门要在各层次“建立伙伴关系,携手努力,战胜饥饿、极端贫困和营养不良”。
因此,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告诉人们:要战胜饥饿,国际社会必须团结;只有团结,才能凝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使抵抗饥饿的战斗更加理性、也更加科学。
全球饥饿人口分布
5.78亿 亚洲饥饿人口最多
由于人口的非均衡增长造成了粮食分配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目前世界饥饿人口的98%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太平洋和南部非洲地区。
据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2010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2010年饥饿人口在所有发展中地区均有所下降,但亚太地区依然是饥饿人口最多的地区,饥饿人口约为5.78亿;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饥饿人口约为2.39亿;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饥饿人口约为5300万;近东和北非地区饥饿人口约为3700万;发达国家饥饿人口约为1900万。此外,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饥饿人口的比例最高,约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