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老百姓看不起病是长期以来的“老大难”问题。通过近年来医改的不断深化,农民就医负担减轻,但随之而来显现的,是投入不足影响医改纵深发展、基本药物难以满足需要、基层医疗人才严重匮乏、引入社会办医难等重重“短板”。基层医改任重而道远,补齐“短板”究竟有多难?出路又在何方?
山区贫困农民看病“减负”
在遵义市凤冈县水河村卫生室,患有牙痛的二组村民江长敏正在就诊,村医胡昌智诊断她患了牙龈炎,开了阿莫西林、甲硝唑和贝诺酯,三种药都是基本药物,总共十来元钱。按新农合政策,江长敏只需支付3元钱。
随着2007年凤冈县推行新农合制度,胡昌志的村卫生室病人增加了30%,收入增加了40%。去年,卫生室利润超过万元,村医胡昌志的月收入也达到千元。收入好了,卫生室的诊疗设施明显改善,胡昌志还花4000元购置了电脑。
贵州省卫生厅厅长王建富说,贵州实现了从基本没有村卫生室到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建成的省、地、县、乡、村五级联网的新农合医疗管理系统,已在全省82%的市、区、县正式上线运行。
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农合办主任鲁天兰说,通过新农合信息系统,可及时采集到全县参合农民就医报销信息,乡镇卫生院智能化审核,使县农合办工作量减轻了一半。镇宁县农民在县外定点医院就医即时结算,减轻了农民就医负担。
医改结构性“短板”日益显露
近年来,国家对于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地方也结合本地区实际完善健康“兜底网”,但记者采访发现,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和利益格局深度调整,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暴露。
“乡镇卫生院已成为基层卫生服务网络的薄弱环节。”王建富说,贵州县级医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已基本完成,但现有乡镇卫生院1436所,其中仅350所达到《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要求。
目前,贵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仅占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10.8%,由于国家现在只要求在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致使城市社区国家基药制度覆盖面小,不少市民享受不到相应实惠。
今年贵州省新增补121种基本药物,扩大了基层用药选择范围,但配送上尚无可靠机制保障。贵州省凤冈县何坝乡卫生院院长唐凡超说:“有的常见药如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等用药计划报上去了,但配送时药品时有时无,或者报的多来的少,有时报上去一个月的量配送到的仅够几天用。”
民营医院是公立医疗机构的重要补充,基层特别是县一级迫切希望引进二级以上大型综合性民营医院,缓解贫困地区群众就医难问题,但据统计,贵州现有民营医疗机构4000多家,其中有级别的仅八、九百家,且多为一级、专科医院或诊所,二级医院仅十几家且主要集中在贵阳,三级医院一个都没有。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有编无人、老化等现象也较为普遍。凤冈县卫生局局长任廷松说,全县50岁以上村医占到村医总数的24%,这些人多是从医几十年的赤脚医生,由于养老待遇不能有效保障,他们不愿离开岗位,导致大学毕业生想进进不来。
多管齐下补齐“短板”
专家认为,医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地方财政投入很难支撑卫生事业发展之需,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基层医改配套投入的长效机制,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情况认真摸底,将其从建设和改造负债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
“国家应规划布局,对欠发达地区上规模的民营医院给予扶持,帮助其吸引、留住人才,在水、电、房屋、土地政策上享受与公立同等待遇。”贵州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刘志远说。
有舆论指出,基层医改“有破必有立”,不能只“破”不“立”,例如旧的“以药补医”制度革除了,新的后续政策跟不上,配套政策不健全,医药体制便会“断档”,将导致基层医药市场和医疗秩序混乱的“后遗症”。 贵州省政协委员李梓建议,必须及时增补基本药物目录,理顺基层卫生投入体制,区分不同项目、不同渠道的资金,补足基层医疗机构因为实行基药制度产生的亏损。同时,扩大基药制度覆盖面,保证药品采购方便、配送及时、价格合理,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绩效工资制度。
还有专家建议,针对群众认可、疗效直接、价廉物美,而又不在省定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可以将其列入县级财政补贴的药品范畴,最大限度满足基层用药需求。
“目前亟待解决的就是面对医改基层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任廷松建议,参照教育系统对民办、代课教师的政策,一次性买断工龄,解决赤脚医生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大对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人事部门在招收如放射、麻醉等冷门专业人才时适当放宽政策,逐步解决人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