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五年时间转瞬即逝。然而有些年份,却注定要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2007年,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向全县人民郑重承诺,今后五年,将高标准打造旅游品牌,高强度抓好宣传促销,高品位开发旅游商品和文化,高质量加强行业管理。
五年过去,县委、县政府不断优化旅游环境,拓展旅游市场,实施项目带动,全县旅游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以全县接待游客1329万人次的骄人成绩,向县十三次党代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大改革大建设,游客有看头有玩头
毋庸置疑,过去五年是武隆旅游最辉煌的五年。如果把武隆旅游发展走势用一副曲线图来表示,那么过去五年无疑是最巅峰最耀眼的那个亮点。如果说武隆旅游在“九五”、“十五”期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那么最近五年武隆旅游可以说是实现了从弱到强的嬗变。
说到这个嬗变,县旅游局副局长罗维介绍,“九五”、“十五”期间,武隆旅游长期实行景区经营民营化管理。该模式下,景区管理呈现所有权、经营权、开发权“三权分裂”的尴尬局面。2008年底至今,县委、县政府累计投入数亿资金回购景区经营权,景区管理由过去的“三权分裂”走向今天的所有权、经营权、开发权、保护权“四权合一”。
回购景区经营权,有效促成了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新模式。2009年初,在金融危机和全球旅游产业发展低谷的情况下,县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强力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做大游客总量,做强旅游经济。
好酒还要勤吆喝,优质的旅游资源同样离不开宣传促销。紧接着,由16个县级部门分别牵头组建的旅游营销集团先后成立,近千人次政府工作人员分赴全国各地推销武隆旅游,做起“拉客买卖”,政府主导的旅游大营销模式由此拉开大幕。
“无论营销力度有多大,如果自身旅游资源上不了台面,游客是不会到武隆来的。”罗维说,一方面加强对外宣传,一方面加大力度建设,就成了武隆旅游的两个重要抓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路,同样适用于武隆旅游。
五年来,我县累计投资37.6亿元打造旅游景区,完善基础设施,景区景点实现提档升级;建成全国一流的仙女山游客接待中心和国际标准的仙女山体育场、民俗赛马场等;在建、建成四星级以上酒店30家,投入营运12家……
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我县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造了一系列大品牌:成功申报“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九个拥有两块金字招牌的地区之一;举办中国森林旅游节,成为全国首批“森林旅游示范区”;连续举办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成为国际山地户外运动第一品牌;成功试演《印象•武隆》大型实景歌会,荣获“2011首届视界大赏年度最佳旅游演出奖”。
如此一来,游客来到武隆,不但有旖旎风光可供欣赏,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都能得到较好满足,自然对武隆旅游交口称赞。
大发展大提升,百姓有想头有盼头
大凡武隆县城周边的人都知道,五年前,农家乐刚时兴的时候,巷口镇三坪村只有一两家农家乐。“那时候公路还没有修得像现在这样好,但县城里的客人和来武游客都爱开车到村里来吃农家饭。”三坪村支书史永国说,觉得有钱可赚,2004年,他和老伴就张罗着把位于武仙路沿线的老房子稍作整顿打扫,不久也开起了农家乐,取名“馨怡农家乐”。
自馨怡开张之日起,三坪村村民史永志就来到店里帮工,每月工资400元;如今,史永志还留在店里,只是每月工资涨到了1200元。5年时间,工资涨了2倍,史永志乐呵呵地笑了:“武隆旅游发展了,农家乐效益也跟着变好了,我们自然就增收致富啦。”
像史永国这样享受“旅游富民”效应的还远远不止一家。五年来,以仙女山新区为重点,全县共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服务形式的“农家乐” 775家,农家乐已成为武隆旅游的一大亮点,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主要门路。全县拥有旅行社6家,旅游星级饭店12家。涉旅从业人员4.1万人、涉旅农户1.2万户。
旅游发展红火了,就算不是很有经济头脑的青壮年,只要稍动脑筋,也能轻松赚钱,吕清碧就是这样的例子。2010年户外运动公开赛期间,位于仙女湖畔的60多岁的桃源村村民吕清碧夫妇俩每天背着煮熟的玉米棒子叫卖,一天下来,竟然卖出了100多斤。
卖完玉米棒子,吕清碧盘点了一下,这几天卖玉米棒子赚的钱竟然是往年卖生玉米的十倍之多!吕清碧打定主意,以后还要继续抓住举办重大赛事的这些机会,多赚些真金白银。
旅游春风拂大地,富民雨露润万家。如今的武隆,劲吹旅游之风;如今的武隆人,尽享富民之露。随着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关于打造“中国武隆公园”宏伟构想的提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后的武隆,必将以喷薄欲出之势焕发出更加璀璨迷人的魅力。
我们要做到,我们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