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海鲜排档宰客事件以当地工商局、物价局依法对宰客排档重罚告一段落。该市有关部门宣布,将用3个月的时间对全市海鲜排档进行整顿,对存在欺客宰客、敲诈勒索等突出问题的海鲜排档坚决“零容忍”,实行“一次性死亡”。由此可见三亚处理此类事件下决心出重拳,希望此举不是暂平民怨的权宜之计,更是着眼长远的治本之策。其实,从中吸取教训的应该不仅仅是被处罚的海鲜排档,作为旅游者也要聪明起来,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增长一些消费的常识,在避免成为被宰的对象的同时,为旅游市场的逐步规范发挥积极作用。
游客被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旅游者只要稍动些心思搜集一些信息,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就可以提高不少“防宰”系数。也许有游客会抱怨:我花了钱就理应得到质价相符的服务、买到物有所值的东西,凭什么还要费脑筋“防宰”?
的确,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博弈会形成相对的平衡,公平买卖的规则成为一种自觉,宰客现象自然就不会出现。需要正视的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宰客欺客绝不是旅游市场独有的现象,虽然有关地方和部门在努力整治市场秩序,但成熟有序旅游市场的形成尚需时日,需要旅游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行业协会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更少不了游客的参与。
为了让自己有一段美好的旅程,同时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成熟,旅游者要精明起来:一方面不至于糊里糊涂被宰,生一肚子气再搭工夫赔精力维权,另一方面理性消费自觉抵制欺客宰客。其实,旅游者的成熟与旅游市场的成熟应该是同步的。
旅游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好知识储备呢?一般来说大体上有这么几类:一是目的地的基本情况,如地理位置、道路交通、天气状况、旅游资源等等,这些信息是保证出游顺利所必备的;二是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服务水平、民族构成、风俗习惯、民风民情乃至当地人的性格特征等等,了解这些有利于“入乡随俗”,顺畅地与原住民沟通交流,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三是当地作为旅游目的地在游客当中的口碑,比如哪些景点不可错过、哪些美食非尝不可、哪些特产值得采购、哪些陷阱必须提防等等。掌握了这些秘籍,旅程的满意指数和精彩指数会上升不少。当然还要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意外,提高保险意识;对于选择跟团的游客来说,要分析旅行社报价的合理性,综合考虑旅游线路的性价比,千万别以价格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做好了这些准备,就能基本上保证旅程的顺畅。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特殊时段、特定背景下,旅游者要做的准备不只以上所列。比如对于自由行而言,一般情况下游客自己做足了功课,“机(票)+酒(店)”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产品,既无须跟着团队奔波,又能拿到相对实惠的价格。但实际上,有的地方景区离酒店所在的区域很远但公共交通跟不上,有的地方酒店餐饮价格很高周边又缺少餐饮配套,游客少时这些问题可以靠出租车来解决,但是在黄金周这种游客密集的时段,出租车就成为稀缺资源,仅有“机+酒”显然有些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这就需要旅游者在预订时向旅行社等专业机构咨询,了解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和麻烦,事先做好准备,拟定解决方案。再比如,对一些特定季节的的旅游热点地区,要综合考虑出游的成本和目的地的承载力,参考往年当季游客对旅游质量的评价,再决定是否去凑这个热闹,因为在高峰期出游还能获得舒适而美妙的旅游体验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对于熟悉网络的旅游者而言,获得出游信息轻而易举,只要上网一搜,各种攻略扑面而来。在信息高度发达、自媒体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于把自己的旅游体验记录下来,与广大网友分享。对于不习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旅游者来说,从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图书等渠道也可以得到真实有效的信息指导。由此,笔者想到,其实传统媒介还是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受众,只是相关机构缺乏对传播规律和市场的细致研究和深度开发。
据报道,中青旅针对旅游市场的种种宰客现象编印了一本《反旅游欺诈公略》供游客参考,此举既表明了企业诚信经营的决心,又给游客实实在在的指导,着实值得称道。当前我们的旅游宣传力量和经费几乎都用在了资源推广和促销上,对培养成熟的旅游消费者、积极引导旅游消费,旅游部门是不是该多下点工夫呢?
从三亚“宰客门”事件中吸取教训的不仅仅是被处罚的海鲜排档,作为旅游者也要聪明起来,增长一些消费常识,避免成为被宰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