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国家海洋局长谈发展战略:从大国加快走向强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5 15:30:25

  9月3日,中国国家海洋局局长、本次大会联合主席孙志辉在开幕式上致词。当日,第33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成立50周年庆典在北京开幕。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东方网9月5日消息:9月3日至4日,第33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成立50周年庆典在中国北京举行。占地球三分之二面积的蔚蓝海洋再次引起世人瞩目。

  进入21世纪,海洋已日益成为国际间政治、经济、外交的重要舞台。随着世界人口增加、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恶化以及对资源、能源需求的急剧增加,世界各国都出台了面向21世纪的海洋发展战略。

  我国“蓝色国土”开发的现状怎样海洋事业发展有何规划在和平开发利用海洋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大会举行期间,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

  我国将不断加强对海洋发展的研究和规划

  记者:随着人类进入大规莫发利用海洋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出台了面向21世纪的海洋发展战略。我国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考虑

  孙志辉: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中国海洋事业经历了积极的变革和发展,海洋战略地位日渐重要,民族的海洋意识不断增强;海洋管理立法实现突破,海洋法律体系基本建成;海洋战略研究初见成效,发展规划成果显现;海洋产业不断壮大,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管理迈出新步伐,维权执法全面推进。

  当今世界,各沿海国家都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的投入,采取各种有力措施调整本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如何准确把握国际海洋事务发展新动向,立足于我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好未来一段时期海洋发展战略,加强对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海洋强则国家强,海业兴则民族兴”。未来,我们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要强化海域使用管理,规范海洋开发秩序,推动海洋经济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要坚持海陆统筹,加大海洋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要制定有利于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海洋公益服务方面,要逐步构建海洋立体观测监测网,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同时,在海洋行政执法和权益维护方面,我国将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和基础工作,加强巡航监视,根据不同海域的法律地位,严格海上执法,努力维护海洋生产活动的正常秩序和我国的海洋权益。我们还将加强南北极科考工作,进一步拓展极地考察空间,持续开展国际海底区域勘察,积极勘探国际海底矿产资源,提高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

  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记者: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上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果,未来还将如何发展

  孙志辉:整体上看,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19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9.53%,创造了3200多万个就业岗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海洋产业结构发生积极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46∶48,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崛起,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三是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区发展布局已基本形成。

  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海洋经济发展也还存在着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海洋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比较突出,二是海洋产业的技术含量依然不高,三是海洋资源局部开发过度与总体开发不足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局已建立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和“全国海洋经济信息网”,完成了首次全国涉海就业和全国海岛经济两项专项调查,较好地发挥了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协调和监控作用。随着国家相关战略、规划的深入实施,相信未来我国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近五年平均每年围填海面积超15000公顷

  记者:伴随经济发展,个别地方在海洋开发上出现盲目填海等现象,请问国家海洋局在海域使用管理上有何规定这方面现状究竟怎样

  孙志辉: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用地需求日益旺盛。在这种情况下,沿海一些地区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希望通过围填海缓解土地紧缺的状况。据初步统计,近五年来,我国每年平均围填海面积超过15000公顷,形成的土地主要用于新城镇建设、港口建设、滨海旅游及石化、电力、造船等临海工业。应该说,通过科学和适度地围填海,对于缓解我国沿海地区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减轻耕地保护压力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围填海活动中,也存在着未批先填、以大化小、擅自改变用途等违法违规现象。

  针对当前围填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加强监管,严格依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围填海项目,对于涉及围填海的海洋功能区,要明确开发规模、开发布局、开发时序,并提出严格的管制措施。通过实施区域用海规划制度,重点加强对集中连片围填海的管理。对围填海实施年度计划管理,控制围填海规模。对所有围填海项目都要依法进行海域使用论证,并将其作为项目用海审批的重要依据。加强围填海项目的预审和项目用海审批,凡未通过用海预审的项目,不安排建设用围填海年度计划指标,各级投资主管部门不予审批核准。同时还将建立海域使用金标准动态管理机制,推进海域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实现海域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积极有效地应对了近年来海洋环境污染

  记者:海洋环境尤其是近海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进展

  孙志辉:随着沿海工业日益聚集和蓬勃发展,以及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洋环境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近年来,我们积极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应急响应机制,全面修订完善了《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等海洋环境灾害应急响应预案,规范了赤潮、绿潮、海上溢油等应急响应流程,完善应急监视监测、预测预警和鉴定溯源体系,建立健全海上溢油处置与信息协调共享机制,积极有效地应对了近两年来发生的黄海特大绿潮、南海涠洲岛油田溢油和近期大连海域溢油等应急响应工作。

  同时我们强化海洋环境的全过程监管,严格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在沿海聚集,对海洋工程和海洋倾废活动实施全程环境监管。发展创新型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完善了海洋生态调控体系,不断深化海洋生态监控区工作,全面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和海洋生态修复。

  目前,国家海洋局和环境保护部已共同启动了“十二五”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编制、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试点、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行动、陆源排污口监测监管等四项重点工作,一个海陆统筹、更加开放的海洋环境保护联合监管模式和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中国将加快步伐走向“深海”

  记者:深海资源开发受到世界各国重视,我国深海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能否介绍我国深海技术研究和开发情况和未来设想

  孙志辉: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工作,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积累和长足的进步。我国海洋调查设备研发进展迅速,相继自主研制出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6000米无人无缆自治潜水器、3500米无人缆控潜水器、电视抓斗取样器、深海侧扫声呐和浅地层剖面仪等先进设备,为发展我国深海高新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前不久我国自主研制的7000米载人潜器成功完成了3500米海试,标志着我国深海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另外,旨在整合国内重大深海技术装备,为深海潜器、工作母船等提供保障与支撑的国家深海基地的建设工作也在稳步推进。目前基地建设可行性报告已经通过了国家评审,顺利进入了项目设计阶段。

  当然,我们目前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特别是调查船舶和装备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大洋资源勘探和科学研究发展的瓶颈。由于船舶和装备性能、作业时间、空间的限制,致使已研发的一些重要技术设备还缺少试验平台,无法进行必要的海上试验,影响了研发进度和正常使用。为此,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局组织有关单位拟定了综合调查船队建设项目计划。为了满足未来资源勘探开发的需要,加强大洋调查船队以及与船舶相配套的调查装备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由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转变

  记者:近年来,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前不久,我国考察人员抵达北极点。我国将如何维护在极地的国家权益,同时为人类和平利用极地作出更大贡献

  孙志辉:近年来,我国极地考察事业不断发展,正在由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转变。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是目前为止在南极内陆海拔四千米以上地区唯一的科学考察站,也是全球最适宜开展深冰芯钻探、天文学观测、冰下山脉地质钻探等科学观测的站点之一。不久前,我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部分队员乘直升机成功到达北极点,创造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队到达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纪录。

  经过26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建立起“一船四站”的极地考察平台,即“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北极黄河站,在极地考察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和后勤保障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水平。26年来,我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高举科学考察的大旗,探索地球科学的奥秘,致力于保护南极洲脆弱的生态环境,广泛开展国际间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中国在极地政治、外交、科学研究、资源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国际事务中取得和维护了应有的地位和权益。

  在今后的考察工作中,我们将聚焦极地前沿科学问题研究,进一步拓展考察领域,不断提高极地科学考察水平。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努力维护我国在极地领域的正当权益。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