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官员:我国海洋石油开发需储备专业应急救援力量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10 15:31:33
东方网9月9日消息:“随着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世界上海洋石油开发、加工、运输需求空前旺盛。必须从国家层面出发,站在政府有效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度,高度重视海上石油污染事件的预防和船舶溢油事故处置,储备起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为海上石油开发保驾护航。”
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局长、大连海事大学环境工程学博士宋家慧9月9日在此间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上提出的以上论点,引起与会300多名中外专家的强烈共鸣。
海上溢油灾难频发
从4月的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爆炸,到5月的新加坡海域油轮、货轮相撞,到6月埃及红海沿岸发生漏油事故,再到大连的输油管道爆炸,今年全球海上溢油灾难事件频频发生。
宋家慧指出,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开发,发达国家、石油巨头纷纷逐利于深海石油钻探,然而却忽略了与之配套的应急处置技术开发和储备,环境灾难接踵而至。
在石油开采方面,英国石油公司(BP)“深水地平线”平台在墨西哥湾爆炸,引起大量原油入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环境灾难,影响将在不可预期的未来持续,全世界为之震动。
在石油运输方面,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超级油轮“托雷·卡尼翁”号事件,该轮于1967年3月18日在英吉利海峡触礁,溢油11万吨;到本世纪初的“威望”号事件,该轮载有7.7万吨燃油,于2002年11月13日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搁浅沉没,泄漏燃油4万多吨;全球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次万吨以上油轮溢油事故,其损失触目惊心。
在石油储藏方面,发生了中国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
处置溢油事故是世界难题
但是,由于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现象,国际公约和法律规范约束无力,应急技术储备不足,专业装备原始,有效处置各类溢油事故、消除环境灾难仍然是一个世界难题。
宋家慧剖析了今年4月20日发生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事故,他指出,正是由于平时储备不足,缺乏专业救援力量,事后各种堵漏办法轮番上阵,如机器人堵漏法、钢筋水泥罩法、吸油管法、灭顶法,甚至核弹法相继登场,但收效甚微。直到6月初,使用“切管盖帽法”才初见成效。
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已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宋家慧指出,BP这次惨痛教训警示着全人类:进行深水油气田开发,必须要加快发展、储备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应急处置技术与关键装备。
宋家慧分析说,海洋经济的深度开发,水上安全进入一个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大、破坏力更强、影响力更广的阶段。一些海难事故及其影响,往往超越主权海域和专属经济区,提出了新挑战、新课题和新要求。海洋环境早已经不是单纯的防污染问题,而是关联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国家外交的尖锐问题。
呼呼建立国际性约束规范
宋家慧认为,必须要从国家层面出发,站在政府有效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度,重视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他呼吁国际组织和相关机构建立健全约束性规范,促进业界专业应急技术和危机管理的合作,携手应对水上突发事件的挑战。
一是呼吁联合国相关组织和机构,尽快敦促各国签署国际公约,约束个别发达国家或财团,不得对深水石油资源无序开发和原油无安全保障运输,制止一味追求局部利益,攫取黑色石油,而让全人类承受灾难后果的不公平、不道德、不可持续的做法。不吃子孙饭,不断子孙路。
二是呼吁国际海事组织,尽快修改公约,对大型油轮的建造尺度、建造规模进行硬性规范和科学要求,从保护海洋环境出发,进行适当控制。用立法推动海洋环境保护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三是呼吁中外业界一起向IMO递交提案,在公约中增加约束条款,对油轮原油舱和货油舱加温系统配备国际通用应急连接装置及相关附件作出硬性规定,便于船舶发生海难沉没后,对难船存油进行水下加温抽油,最大限度地减少难船对海洋造成的溢油污染。
四是呼吁联合国相关组织和机构出台硬性规定,要求石油输出国和输入国,应当建立与其石油吞吐量相适应的溢油应急处置能力,促进石油储运与应急抢险能力建设保持平衡发展。
五是呼吁加强国际社会在溢油处置技术的交流互动,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开放专业技术和装备输出渠道,强化业界之间的合作互动,协同应对重特大溢油事件。
六是呼吁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中国海商法协会救捞法律专业委员会切实发挥作用,共同加大专业技术研发和法律法规建设,倡导彻底清除海底沉船的负责任态度,坚决不给子孙后代留遗憾、留祸患、留灾难。
使海洋更清洁
中国也面临着确保海上石油开发、运输安全的巨大压力。宋家慧介绍了一组数字:今年上半年,中国港口已经累计完成油品吞吐量3.47亿吨,同比上升了15%。其中,原油1.91亿吨,同比上升21%;成品油1.20亿吨,同比上升了7.1%;天然气、液化气836.58万吨,同比上升了7.9%。
中国沿海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亚非拉的咽喉要道,处于国际海上航运最繁忙的交通线上。以南海为例,世界总货运量的将近1/3、世界一半以上的超级油轮和液化天然气总贸易量的2/3、中国能源进口的88%都经过这一海域。
宋家慧指出,中国政府明确了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设了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中国救捞是中国政府设立的唯一的水上专业救助打捞队伍。自2003年实施体制改革后,形成了救助队伍、打捞队伍、飞行队伍三位一体的队伍建制,具备了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潜水打捞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
中国海上专业救援队伍不仅是维护水上人命安全、财产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处置污染事件、维护环境安全的主力军。统计显示,从2003年至2010年8月,中国救捞累计实施救助行动5106起,成功救助遇险人员24076名,成功救助遇险船舶1295艘,成功打捞沉船121艘,获救财产总价值约542.5亿元,2000年以来成功清除溢油182万多吨。
宋家慧表示,中国救捞愿与中外同行一起,携手应急,在履行人命救助、财产救助职责的同时,责无旁贷地履行环境救助的使命,使海洋更清洁,航运更安全,人类更美好。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