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从三足鼎立到合纵连横 高校自主招生联考能走多远?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4 18:19:44
东方网12月4日消息:高校自主招生联考风云激荡,从“北约”“华约”到“工盟”,民间称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已进入了“三足鼎立”时代,在全国80余所实行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中渐成蔓延之势。
联考之风愈演愈烈,这一形势能否为高校资源共享搭建有效桥梁?能否促成自主招生改革良性互动、切实减轻考生的负担?还是会演变成“小高考”?一个个问题牵动着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的神经。
合纵连横,联考阵容不断扩大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联考制度改革始于知名的“五校联考”,从去年开始,由清华、上海交大、中科大、西交大和南大的招生部门共同策划,共同委托专业考试机构举行自主选拔合作测试。2010年10月和11月,浙大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参与其中。7校联合开展合作,继续采用通用测试、高校个性测试和高校面试的模式进行自主选拔。测试成绩将在各校间互认,个性测试成绩可在各校间彼此参考。
今年11月21日,北大、复旦、港大、北航大、北师大、南开和厦大宣布组成“七校联考”阵营,成员基本上都是以文理医工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在历史传统、精神文化,特别是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上具备相似之处。一周后,山大、武大、华科大、中大、川大和兰大等6所高校宣布加盟,阵容扩大到13所高校。考生的每科成绩将会分别列出,便于各个高校分类考量。
11月25日,北京理工、大连理工、东南大学、哈工大、华南理工、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结成联考阵营,仅仅5天后重庆大学入盟,扩容后的9校进行自主招生联考,并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9所高校今后将本着“追求卓越、共享资源”的原则,共同推进大学教育改革与卓越人才培养。联合的各大高校均认为,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可借机落实联合高校与欧洲工程类院校的合作与交流。
疲于赶考,考生能否不变“烤”生?
清华招生办主任孟芊、复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南大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姜辉,以及北大招生办负责人均在不同场合表示,联考首要考虑的,就是切实减轻考生负担。据介绍,实行联考后,学生的考试成本将大大降低;联合高校之间的地位完全平等,考生所报考的高校互为平行关系,不分先后顺序,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和各高校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多元组合,选择机会大为增加;专业考试机构的加入,也会使联考更具科学性,确实有许多优点。
然而,联考时间的安排给考生们带来些许困难。11月27日,北大所在的13所联考高校宣布联考时间为2011年2月20日,清华所在的“七校联考”时间确定为2011年2月19日。三天后,同济大学等宣布“九校联考”时间为2011年2月26日。三大阵营联考的复试和面试时间也将尽量岔开。
据了解,19日清华等七校联考的科目中,阅读与写作、数学两科为必考,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两科“二选一”;而20日北大等13校联考的科目安排,大致是上午语、数、外,下午物理、化学,晚上历史政治。对于这种情况,有专家指出,如果两个联考都参加,不知道学生们能否吃得消?会不会被迫“二保一”呢?
如果坚持两天高强度的考试,学生难免筋疲力尽;如果两者取其一,必然要有所牺牲。2009年参加过清华等“五校联考”的复旦01级本科生李晓强说:“联考的题目比一般的自主招生更难。即便是联合院校,每个学校的特色还是有差异,必然要在考卷中有所反映,考生很难把握。”
摸着石头过河,联考能否走稳走好?
同济大学教务处处长廖宗庭教授表示:联考的初衷并不仅仅是为了招生,更多的是从人才培养和高校教育改革的长远角度来考虑。“以同济大学为例,我们与其他高校合作的内容主要涵盖5个方面,推进招生改革只是其中之一,还包括探索卓越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模式,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流与联合的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产学研合作等。”
“我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联合的学校之间可以更好地统筹协调资源的分配,更大地发挥优势学科的培养力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深造机会,这应当是一种值得期待的尝试。”廖宗庭说。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微认为,在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和应试文化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自主招生改革不可能使考生和家长避免疲于奔命的结果。“现在考生和家长普遍存在‘撒网’心态,在他们心中,名校的文凭是就业的敲门砖,所以联考‘一个都不能少’,最好所有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都不错过。”他说,“许多考生和家长过分强调了‘上最好的学校’,而不是‘上自己最适合的学校’,忽视了对专业的追求和挚爱,小到对个人的成才、大到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和人才培养都是不利的。”
杨晓微说,在我国现有国情下,仿效西方大学的录取制度和推荐制度都会受到不诚信因素的干扰,而高校单独自主招生设考,又对家长和考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现在的联考都以减轻考生负担为出发点,但是实际效果如何还需长期观察;且其中存在争夺生源的疑问,只不过从过去个别高校的随机争抢变成了有组织的‘抱团抢’。”
“自主招生联考诚然是高校自主办学权利的某种体现,但是应该逐步试点,限定比例有序推进。”杨晓微强调。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