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专家称保障房是调控楼市良药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6 22:49:14
东方网1月16日消息:中国的保障房建设已驶入快车道。多位专家表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能够在抑制房价、让低收入群体和社会“夹心层”住有所居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房地产市场调控对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不过,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挑战不容忽视。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保障房建设主要是从供给的角度解决中低层收入群体的需求问题。如果政策持续多年,不断提高保障性住房的比重,不仅能让这一广大的群体有房住、住得起,还将有助于抑制商品房房价过快增长。
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尤其是最近两年,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2006年全国尚有70个地级城市未建立廉租房住房制度。如今,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已见雏形。
国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资也迅速增加。2007年全国安排廉租住房资金77亿元,而2010年,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已达802亿元。2010年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超额完成年初国务院制定的580万套的任务。
专家同时指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也可以保证一定的住宅建设开工量和新增供给量,有助于对冲政府对楼市调控而可能导致的房地产投资下滑,进而避免陷入一调控就减少供给,导致下一阶段更大调控压力的怪圈。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保障房建设也需要大量的建材,对建筑、装修等多个行业都会产生带动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像商品房建设一样拉动经济增长。”庄健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宏观经济研究处处长王军在接受采访时说:“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中国楼市调控的长久之计。2011年10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目标如能顺利完成,并在未来几年将这一势头持续下去,将给房地产供给格局产生很大影响。”
王军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按60平方米每套计算的话相当于6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这相当于2010年商品住宅建设总面积的60%,会对房产供给格局和商品房价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对扩大内需也有作用,将带动建筑、家电、装修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王军说:“过去房地产主要靠市场调节,政府调控缺位,而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现了政府意识到了这种缺位。”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专家预测今后20年中国预计将有4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解决城市居民的居住问题将继续成为政府的一大挑战。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去年12月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完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使群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要从资金投入、建设用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大规模建设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这样持续推进几年,使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大幅度提高,使公租房成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同时也指出了国家在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可能面临的挑战。
庄健说:“达到目标最主要的困难是资金问题。保障房租金或售价低于商品房,利润空间有限会导致资金来源动力不足,最终是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责任心。”
王军说,资金问题是重点。中央政府积极性很大,但有些地方政府在实施起来可能会因遇到一些问题。“保障性住房建设必然会对商品房建设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地方政府依赖的土地财政,因此可以考虑一方面针对保障房建设的完成情况对地方政府领导进行问责,同时在财税体制方面的一些改革也是有必要的。”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