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美伊各执一辞“暗杀门”变“罗生门”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新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18 10:58:46
东方网10月17日消息:一个德克萨斯州失败的汽车经销商莫名其妙地联系上了一个墨西哥贩毒集团的“毒枭”,一出“暗杀沙特驻美大使的阴谋”就此启幕,孰料该“毒枭”竟是美国毒品管制局的一名“线人”,于是一起可能引发美伊大战的阴谋刚刚启幕就宣告剧终。
“毒枭”、“暗杀”、“线人”——用这三个关键词编出的影视大片在全世界数不胜数,无怪乎连见多识广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米勒也感叹:这出谋杀行动活像“好莱坞大片的剧本”。
问题的关键是,谁是这出“暗杀大剧”的导演与出品方?美国官方指责这起阴谋从编剧、赞助到导演都来自伊朗,而伊朗则反驳这是美国自编自导的“闹剧”。
美国总统奥巴马指责伊朗涉案的事实有目共睹,不容置喙,并声称美国将对伊朗实施“最严厉”制裁;伊朗总统内贾德16日回应称恐怖主义是“没有教化的人”所做的事情,伊朗不屑做这样的事。
有趣的是,这件事从发展过程到逻辑思维都充满着层层谜团和矛盾,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存在两种或者多种可能性,最后很可能又变成双方各说各话的“罗生门”。
过去涉及美伊之间的恩怨,大多成了难解的“罗生门”。比如最近两年伊朗多名核科学家遭到暗杀,特别是2009年在沙特朝圣时神秘失踪的伊朗核专家阿米里更将“罗生门”演绎到极致,他究竟是自愿到美国还是被绑架到美国,谜团迄今未解。
就本次刺杀沙特大使的情节看,就连美国官方、专家及媒体都持有怀疑态度。
首先,涉案的伊朗裔美国人阿巴布希是一个过去几年生意屡屡失败、婚姻又破裂的汽车经销商,他的朋友都称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窝囊废”,连美国官员也坦言,用他搞谋杀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值得关注的是,阿巴布希是伊朗圣城军高级官员沙阿莱的表哥,而圣城军堪称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王牌中的王牌”,过去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干事一向干净利落,很难被抓到把柄,这也解释了为何过去很多涉及圣城军的大案最后都变成“罗生门”的原因。
就沙阿莱本人而言,若按美方的说法,2007年1月20日他曾带领伊拉克萨德尔民兵组织成员化装成美军和伊拉克政府军士兵,开一辆白色汽车冲进了卡尔巴拉省政府大楼,打死了5名美军士兵,打伤3人。此事足见他有勇有谋,怎么可能如此草率选择一个“菜鸟”表哥干此重活?
《华盛顿邮报》也指案情滑稽宛如“低俗小说”,许多了解此案的人更列举了一长串难以置信的疑点,比如展开如此冒险的行动与伊朗的一贯做法不符。
其次,从阿巴布希找的杀手看,墨西哥毒枭的确心狠手辣且势力庞大,其头目被警方披露曾下令杀害1500人,找他们搞暗杀符合逻辑。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去年墨西哥警方逮捕的大毒枭利亚雷亚尔年收入高达400亿美元,足见该集团收入有多可观,怎么可能为了区区150万美元去卖命?
这就不由让人怀疑阿巴布希是如何与那位“线人”联系上的?有人怀疑美方“钓鱼执法”,更有人怀疑美国籍的阿巴布希也可能是美国对付伊朗的一个牺牲品。
再次,伊朗为何要“太岁头上动土”跑到最不能惹的美国来搞暗杀?虽然维基解密曝光沙特驻美大使确有对伊不敬之言辞,但“治大国岂如哼小戏”,伊朗焉能不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现今美国等西方国家正陷入“占领华尔街运动”,自顾无暇,伊朗核问题刚刚消停,美国也正苦于没有对付伊朗的法子,此刻伊朗怎么可能主动招惹是非?
最后,美国宣布破获此案后立即宣布对伊朗一航空公司进行制裁,速度之快也让人怀疑是否早已预谋。从案后奥巴马亲自致电沙特驻美大使以及他对孤立和制裁伊朗的直言不讳看,无论此事真假已达成了美国的“一箭三雕”:一是离间沙伊关系;二是进一步孤立伊朗;三是为经济制裁找借口。
很显然,美伊双方都信誓旦旦,如果不是双方都在说谎,至少也有一方在骗人。而对于这出“罗生门”,一百个观众心中可能有一百种解读,但无论何种解读都绕不开一个根本疑问:究竟谁是这出大戏的出品方?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