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武隆旅游打开百姓致富大门
作者:张雅萍 文章来源:武隆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14 22:23:14

   随着《印象武隆》的上映,武隆核桃乡的面貌也在旅游带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记者 张雅萍 摄

  6月10日清晨,天还下着蒙蒙细雨,武隆县仙女山镇“黄金楼饭店”的老板娘曹世兰早早起床,和厨师一起为住在她家的游客做早饭,虽然最近的气温还不算太高,仙女山也还没有正式迎来避暑的旅游旺季,但最近几天,曹世兰的“黄金楼”已经住满了游客。

  乡村旅游让最穷村变最富村

  曹世兰原是仙女山镇石梁子村荆竹林社村民,由于土地被纳入仙女山新区建设规划,2008年,她将50多万元的政府补偿款再加上贷款,在仙女山新区翠云路办起了“黄金楼”饭店,这家三楼一底的饭店,年收入达50万元。

  在“黄金楼”打工的厨师刘永红是仙女山镇双岭三社的村民,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工作的地方离家只需步行半小时,在这里工作既能照顾到家,收入也还不错。

  刘永红觉得,在家附近工作务工可比以前外出打工划算多了。

  “今年估计收入能增加到60万”,天气一天天热了,仙女山镇白果村村民杨永兰心里默默算着帐。去年底,她的“杨妹妹农家乐”扩建后床位增加了一倍,今年的收入也就有望翻倍。

  在重庆武隆的仙女山、芙蓉洞、天生三硚等地,和曹世兰、杨永兰、刘永红一样依靠旅游脱贫致富的农民还有很多。

  近年来,武隆县旅游业的发展几乎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而老百姓的腰包,也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迅速鼓起来了。

  靠着发展乡村旅游,仙女山镇于2008年摘掉了“穷帽子”,位于仙女山新区的石梁子村也从过去全县最穷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县最富裕的地方。

  如今,这里家庭财产20万元以上的达到了386户,其中,财产百万元以上的便达到了103户。

  旅游打通多条赚钱门路

  旅游业的发展,给武隆百姓带来的,远不止住宿餐饮等服务业这一种赚钱方式。

  武隆县双河乡木根村的村民张文生最近心情不错,春笋收获刚刚结束,这个春天,仅“春笋”一项就为他家带来了近万元的收入。张文生是高山蔬菜产地双河乡众多蔬菜种植大户中的一名,去年,他家的18亩蔬菜为他带来了近20万元的收入,今年,他申请了微型企业,将自家的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35亩,“如果蔬菜行情好,今年的收入应该接近40万”,张文生自信地告诉记者。

  37岁的王在明是石梁子居委大水井居民小组组长。瞄准仙女山新区发展的商机,2006年,他组织了村里10多名穷得叮当响的村民成立了建筑队,专门承接新区的建筑工程。如今,他的建筑队已带动了近80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这些年,武隆这个人口仅41万的县,旅游从业人员逐渐增长到了4.1万人,其中农户1.2万人。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13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72亿元,分别是直辖前的120.8倍、168.6倍。

  串连260处景点建旅游廊道

  收入的增长,只是武隆这些年巨大变化中的一个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间接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

  从武隆县城到仙女山镇,沿途不少农家乐,记者在此看到,每间农家乐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城里人爱干净,不打扫干净就没客人愿意来。”杨永兰说,她还准备参加该县旅游局主办的乡村旅游培训,进一步了解城里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喜好。

  而在仙女山新区黄家湾,随着大批前来消夏避暑的城里人涌入,当地村民也和城里人一起跳起了坝坝舞,还成立了专门的坝坝舞队。当地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也被改变,从原本的“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根据旅游需求种养作物。以前在当地人眼中不值钱的鸡、鸭、玉米等“土货”也变成了“抢手货”。

  “武隆还没有完全实现旅游富民”,武隆县委书记刘新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旅游打开了武隆部分农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大门,让他们的钱袋子也随之鼓起来,但仍有不少没有进行旅游开发的片区,农民生活仍然十分贫困。

  对此,武隆县将已现在的仙女山和芙蓉江两大景区为基础,继续开发白马山原始森林景区和后坪天坑景区,让四大景区成为支撑旅游的四条“腿”,再将各大景区联通,以之为支点,逐步串联该县260处旅游景点,打造旅游廊道,从而带动仙女山片区、白马山片区、后坪天坑以及芙蓉江四大片区农民实现脱贫致富。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